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科学》期刊一实验证明中国人缺少“诚信”?有时权威并不完全正确和严谨

再完美的实验计划和过程,都会存在疏漏。而这时,在全盘接受之前,我们或许需要抱有批判态度对其好好审视一番。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康斯坦丁FL

这篇文章的开头先问你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你某一天丢了钱包,你觉得捡钱包的人会在以下三种中的哪一种情况下会促使他/她把钱包还给你?

1、钱包里没有现金;

2、钱包里有一些现金(100元以下);

3、钱包里有大量的现金(600元左右)。

第二个问题:如果捡到钱包的人没有用邮箱联系你,你会认为这个人缺乏“诚实度”吗?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问题中的钱包里除了“现金”这个变量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固定因素,钱包中都有一个名片(名片上写着失主邮箱联系方式)、一张购物清单和一把钥匙。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你想好了,可以先留着;如果没想好,可以继续想一想,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01

本月20日,《Science》期刊上刊登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有四位分别来自于密歇根大学、苏黎世大学和犹他大学的经济学家和行为学家决定展开一个超大型实验,用三年的时间,在全世界355个城市里“故意”丢掉17000多个钱包,最后统计有多少钱包会被归还。

这个实验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实验来研究和调查公民的诚实度是否与钱包的归还(联系失主)率有关。在这个实验中,他们选择了355个城市,这些城市涵盖了将近40个国家,既有像美国、英国和瑞士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像中国、印度和肯尼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论文页面/《Science》

实验中,研究人员让研究助理到银行、剧院、博物馆或其他文化机构、比如邮局、酒店、警察局、法院等地方,然后把一个准备好的钱包递给这些机构的前台工作人员,然后告诉他们:

我捡到了一个钱包,但是我有急事必须要走了,所以你能否帮我处理一下这个钱包?

通过这个过程,研究团队总共交出去17303个钱包。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使用的钱包是几乎透明的,以确保在不用打开的情况下就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东西。

而在所有的钱包里,都存在着三样物品:一张名片、一张购物清单和一把钥匙。这张名片上写了所谓“失主”的邮箱地址,方便这些工作人员可以进行联系。

唯一的变量,就是一部分钱包中有钱,另一部分中没有钱。有钱的钱包中装有大约13.45美元(折合人民币92.33元)或拥有同等购买力的当地货币。

实验中丢失的“钱包”的样子/《Science》

当所有的钱包“丢失”后,研究团队中很多人认为最后被还回来最多的钱包一定是没有装着钱的(有可能你心中的答案就是这个)。

然而,实验结果却完全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之外,这项在多国进行的实验得出了非常一致的结果:当钱包里有钱时,钱包被归还的可能性会更高。

据团队统计,装有钱的钱包中,有51%被归还,而没有装钱的钱包只有40%被归还。同时,实验结果也因国家而异:

在丹麦丢钱包的情况要比在肯尼亚要好很多,在丹麦,82%的装有13.45美元的钱包被归还,而在肯尼亚的归还率则不到20%。

同时,这个实验结果不仅仅在某几个国家出现,而是在40个国家中有38个国家都呈现同样的实验结果。

于是,研究人员对实验结果做出假设:

是否是因为钱包里装着钱时,公民们才会表现出更大的诚实度来归还钱包?

为了印证这个假设,他们又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相比于第一个实验规模小了很多,他们只选择了美国、英国和波兰这三个国家进行了一场“更大金额VS小金额”的实验。

这一次,他们“丢失”的钱包中又添加了一个变量——增加了部分装有95.15美元(折合人民币653.35元)的“大金额”钱包,这一金额是之前的7倍,然后将这些钱包和装有13.45美元的“小金额”钱包随机“丢失”。

最后结果显示,归还没有钱的钱包的比例是46%,归还“小金额”钱包的比例是61%,而归还“大金额”钱包的比例竟然高达72%(波兰)。

作为货币变量函数的报告率/《Science》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的美好景象。

但是,这个实验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就在研究团队做的第一个实验中,在参加实验的40个国家里,对于钱包的返还率国家排名中,中国排在最后一位。

据研究人员统计,在中国装着钱(Money)的钱包,返还率为20%左右,而空钱包(NoMoney)的返还率还不到10%(比肯尼亚还要少)。

按国家/地区分列的(NoMoney)和(Money)状况报告的钱包份额/《Science》

看完这个实验结果,有一些人有可能会大吃一惊、并且就要来讨论一些譬如贬低国人的讨论或者只是妄自菲薄。

同时,应该还会有一些媒体会借势炒作,就像这一篇名为《中国人全球最不诚信?美国顶级学术期刊发争议研究,被中国人骂惨了 》的文章,连原文都没有看,就以偏概全的发表一些带节奏的言论。

《中国人全球最不诚信?美国顶级学术期刊发争议研究,被中国人骂惨了 》/搜狐新闻

这篇文章的评论区的情况可想而知,几乎都是一边倒的评论。

文章评论区/搜狐新闻

对于以上两个情况,不客气的说,其实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吃瓜”认知。这篇实验论文是发在《Science》期刊上的,那就证明这个实验是存在合理性和科学性的。

因此,不能以偏概全的单纯认为为“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还是要客观的、全面的看待这个实验及其结论。

以下内容,我将会对整个实验进行分析和讨论,尽力帮助你看到其本来面目。

02

当这篇论文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中就有很多人看完论文后提出了质疑的声音。

总结一下,主要的质疑在以下几个方面:

1、钱包中名片上的联系方式是邮箱地址,但并不是所有国家(地区)都习惯于使用Email;

2、归还联系失主的被测试者的行为是否会受到外界条件所影响,比如在有摄像头监控的空间工作,或者当时周围有其他工作人员;

3、是否由于实验中使用的“钱包”太不像是钱包,而被忽略。

要讨论以上三方面的质疑,那就要重新来审视一遍整个实验(我用了整整两个小时认真研读了这篇实验论文以及附带补充解释材料)。

首先,先来看第一个质疑。

在很多人大概了解完实验后,都表示研究团队使用“邮箱地址”来作为联系失主的唯一方式本身就是一个bug。

因为在很多人的思维中,使用邮件来联系陌生人是相对于拨打电话更加麻烦的方式,而且每个国家(地区)是否都习惯使用邮箱联系陌生人。

但在我看来,这些并不能做到质疑这个实验。

因为这个研究团队在实验的补充文件中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

论文中有关“邮件”部分的补充解释/《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

论文中有关“邮件”部分的补充解释/《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

结合上下文,大致的意思就是,他们一共选择了五种实验场所,分别是银行、剧院、警察局、邮政局和酒店,而这其中,前四个场所是有可能因为邮件的使用而造成国家差异。

但“酒店”并不存在这个干扰,因为他们找的大多是每个国家最大的城市中最好的酒店,而这些酒店里的工作人员必定会使用邮件与全球旅客进行联系,因此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误差,结果如下图:

按国家分列,酒店员工联系率与钱包份额为零(0美元)和现金(13.45美元)的关系图/《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

这个结果与第一次实验的结果变化不大。

研究团队为了保险,又使用了一个第三方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全球企业调查——邮件使用率进行排序,结果如下图:

世界银行全球企业调查的邮件使用率与钱包份额为零(0美元)和现金(13.45美元)的关系图/《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

再进行对比下,次序还是没有多大的变化。

因此,如果用“邮件”这个方面对论文发起质疑,并不会产生什么效果。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质疑。

其实,对于这方面,研究团队也考虑到了,因为他们在实验中已经做到了控制。这点可以在论文中看到。

论文中有关控制实验中“外界因素”影响控制部分的原文摘录/《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

这段高亮部分的意思是:他们考虑到了这个影响,因此研究了相关的报告率是否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A)在收到钱包时是否有其他个人;

(B)大楼内是否有安全摄像头;

(C)美国境内财产损失法律的州级变化。

如果被实验者担心可能的惩罚或遗嘱,那么公民的诚实应该作为这些变量的函数而增加。

然而,通过研究团队综合分析,控制了所有这些因素的影响而得出最后的结论,没有发现其显著差异性。

最后来看第三个质疑。

其实,对于这个质疑,有点胡搅蛮缠的意思。虽然实验中的钱包看起来是比较简单,但是在钱包里是放有“钥匙”这个固定变量的,因此并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显著性影响。

由此可以得出,研究团队把绝大多数的变量漏洞都给堵上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篇论文的解释就没有问题了。

03

在控制住绝大多数的变量时,他们在论文开头就提出了推论——公民诚信取决于以下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不还钱包所带来的收益;

2、联系失主的成本;

3、人的利他倾向;

4、不还钱包所带来的道德成本「做贼感」,或者称之为廉耻感。

实话说,这四个维度对于是否归还钱包的影响因素的概括是非常全面的,上文中我们讨论的那三个质疑基本都被包含在这四个维度中。

回顾整个实验,无关乎国家和金钱,内核是“利他主义”,这个切入点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收到“钱包”后到触发“写邮件联系失主”的这个动作之间,还存在一些看不见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与“诚实度”的相关性并不大,而这其中最大的两个因素就是“背景噪音”和“人性”。

要搞清楚这两个因素,我们先来做个思想实验:

假如我们去采访这个实验中的一些受试者,问他们在什么时候愿意为这样一个“钱包”去写邮件联系失主?什么时候不愿意?

大概应该会有以下两种情况:

1、当受试者难得遇到一两次有人将丢失的钱包交过来,这时这个人一定会重视这件事,并且很短时间解决;

2、当受试者一天可以收到好几个丢失钱包时,已经见怪不怪了,就很难去写这个邮件。

这是因为人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存在一个刺激阈值,只有当这些受试者遭遇到外界的“背景噪音”高于这个阈值时,才会足够引起他们的注意。

简单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看过恐怖片,那么这个人对于“恐怖刺激”的阈值就很低,简单的刺激就能吓到;但如果这个人看过很多恐怖片,就不容易再被吓到了。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该如何衡量这个“背景噪音”?我看到知乎上有个朋友@chenqin就提出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城市人口密度

简单说,人口密度越大的城市(地区),人们之间的接触和交流越密集,这类事件的“背景噪声”阈值就越高,写邮联系钱包失主的概率就越低。

万维钢老师也曾在他的专栏里做出过相同的结论:

人口密度越大,每个人所能轻易达到的连接就越多,城市总连接就会更多。

@chenqin在提出推论后,就将论文中的355个城市与各自国家人口统计局中的人口密度进行关联和比对,得出了下面这张图:

实验中355个城市与各自城市人口密度相关概率图/知乎

通过这张图,可以发现随着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邮件联系概率就越低,这与上述的判断几乎是一致的。

同时,如果将这张图放大,然后与《Science》上实验中的那张包含355个城市的邮件联系图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张图中的整体趋势也基本一致。

因此,这个推论中的数据存在显著相关性,这个推论是成立的。

另外,在主动发邮件联系失主这件事情上面,存在着与诚信无关的一个更重要的变量——人性的不可控,这点在社会实验中是不可忽略的。

但是,这个因素很大时候会被“习惯性”忽视。正如邵恒老师在她的专栏中说的那样:

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一个关于人性最基本的假设,往往会认为是理性的。经典的经济学模型认为,如果其他条件都相等,那么物质诱惑越大,一个人做出自私的行为可能性也就越大。

在这样的认知下,或许就会得出不主动联系失主就不是诚信的行为。

因此,我们不必妄自菲薄。

04

其实,像这篇文章中所讨论的实验,在国内也有很多机构和媒体做过相似的实验,其中最为人知晓的就是支付宝的芝麻信用做了一场跨越四年的诚信测试

四年前,在第一届“66信用日”时,芝麻信用曾在杭州、北京进行了第一次实验。

在实验中通过开设多个无人超市,路人顾客凭信用取货、然后自觉付款,最后结果显示两地的综合守信率为62%。

而在这个月6日,蚂蚁信用在郑州、上海、成都、东莞四个城市同样做了信用借还的街头实验,实验同样使用无人货柜,里面的东西可以按需借用,全凭自觉归还。

24小时的统计结果令人惊讶:四个地方按时归还率全部超过了95%!其中郑州和东莞居然达到了100%。

四年前与四年后实验信用比较/芝麻信用

除此之外,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欣悦之前也有过一个未发表的类似研究,称中国受试者的不诚实率只有5%。

据了解,这个实验是在国内几所大学校园中做的,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会在校内随机丢一些透明卡包,里面装有一张校园卡和20元人民币。

在24小时之内,打电话给是失主或者交到失物招领处即为诚实行为。最后结果显示,不诚实率只有5%。

另外,周欣悦教授对于本文中讨论《科学》期刊上的实验做出理解:

这项实验研究的指标是不正确的,这个指标顶多是测量帮助行为并非不诚实行为,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这两者是分开的。

就像上文中所分析的那样,这个实验中“是否联系失主”只能对于被测试者的帮助行为进行测试,但是并不能完全用这个指标去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人们的诚实度。

而在这点上,我与周教授的理解是一致的。

最后说自己的两点想法。

首先,我们中很多人或许会认为只有做科研的人才要拥有批判性思维求实思维

但是在我看来,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两种思维,这样才能保证不至于活的太糊涂,失去对于真实世界发展的认知。

其次,我认为“信用”——这个衡量每个人的新维度会越来越被更多人所重视,很有可能未来的“支付宝”所交易的不再是电子货币,而是“信用货币”了。

到那一天,相信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和每个人的生活与工作就牢牢的绑在了一块,直至走向更加成熟的正向循环。

而到那时,我们或许就不会再做这样的社会实验了。

参考资料:

  1. 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Science》.2019.6.20
  2.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or Civic honesty around the globe.《Science》.2019.6.20
  3. 捡了钱包,你会归还吗?《邵恒头条》.2019.6.23
  4. 《规模》4:为什么城市越大越好?《万维钢.精英日课》.2018.4.6
  5. 他们弄丢了17000多个钱包,就为搞清楚一件事.壹读.2019.6.22
  6. 最新!权威期刊:中国人的诚信排名倒数第一!未来·事.链路财经.2019.6.25
  7. 守信率从62%到95%!芝麻信用:四年街头社会实验 守信率.腾讯新闻.2019.6.6

钛媒体作者介绍:康斯坦丁FL,《读者》签约作者、简书、知乎专栏主理人;微信公众号:失控的纸飞机。本文版权所属公众号“失控的纸飞机”所有,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作者】

本文系作者 飞说智行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对于文章强行解释邮箱bug的说法,个人是不认同的。 1、五种实验场所中,银行、剧院、警察局、邮政局和酒店。国内用户可以自己回想一下,自己涉及到跟这五种场所沟通的时候,用到邮件的概率有多大。用邮件联系用户在国外非常普遍,但国内就非常不普遍。我想,当年uber被迫退出中国的时候,被很多人诟病的一大原因就包括邮件沟通吧。就国内的情况来说,电话沟通才是最常用的形式。 2、邮件使用率就更不靠谱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在公司里处理公司事务的时候,邮件使用率非常高(包括审批、报备、请假、合同、活动、工作进度等等);但一个人离开公司之后,邮件使用率会断崖式下跌。在国内更大的可能性是:邮件通知上级主管该如何处理,而不是发邮件给失主。 3、文章中提及的实验场景是“让研究助理到银行、剧院、博物馆或其他文化机构将钱包交给前台工作人员”。这种情况下,前台人员的行为更像是处理工作期间的意外工作,更偏工作属性;而不是私人领域的“胡同里随机捡到一个钱包”这样的生活类场景。将近工作属性的实验结论和生活属性的大众认知混淆在一起,实在是没有讨论的必要。

    回复 2019.07.01 · via pc
  • 如果留的是电子邮件加上联系电话,结果可能会不一样。

    回复 2019.06.30 · via android
  • 科学期刊登载这种文章有些浪费版面,只是为了博得眼球吧?

    回复 2019.07.01 · via android

快报

更多

08:02

48家公募基金去年业绩揭晓,10家头部公司净利润合计近190亿元

07:59

特斯拉总市值重返5000亿美元上方

07:57

小米汽车:仅个例车辆出现翼子板脱落问题,且均有高速涉水行驶工况

07:55

优必选:已向中国证监会提交有关实施H股全流通的备案申请

07:50

拜登签署涉TikTok法案,公司回应:将诉诸法庭,期待最终获胜

07:45

奥迪与保时捷宣布在华开展充电网络合作

07:42

科学家创造出新型一维超导体,为解决凝聚态物理长期难题提供新路径

07:40

次新基金一季度大举建仓,AI和资源股成胜负手

07:39

多方助推重大项目落地,二三季度投资增长可期

07:38

资源周期“风起”,基金经理最新研判出炉

07:37

长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行,专家:债市供求格局可能发生调整

07:34

淡水河谷第一财季净利润16.8亿美元,不及预期

07:29

SK海力士一季度净利润1.92万亿韩元,同比扭亏

07:26

中央金融办、中央金融工委:要围绕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

07:24

中央金融办、中央金融工委:要加强对金融创新的风险评估,不行的坚决不能搞

07:23

中央金融办、中央金融工委:稳慎周全、妥处存量,不能引发处置风险的风险

07:21

中央金融办、中央金融工委: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

07:15

必和必拓据称正在考虑对英美资源集团进行收购

07:12

Meta第一季度净利润飙升117%,股价却大跌超15%

07:02

美股收评:三大指数涨跌不一,特斯拉大涨超12%市值重返5000亿美元上方

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