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航天徐鸣:SpaceX成功首发60颗“星链”卫星,有三大震撼意义 | CEO专栏

SpaceX首批60颗太空互联网卫星的发射,对银河航天以及整个商业航天来说,是一次关于想象力的教育,想象力的背后则离不开坚实的技术积淀。

2019年5月24日,SpaceX卫星互联网项目“星链”(Starlink)首批60颗卫星成功发射。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银河航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徐鸣

2019年5月24日,对全球商业航天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日子,在较原计划推迟一周之后,美国航天公司SpaceX终于将60颗通信卫星顺利送入太空。

在其官方公布的“星链”卫星设计新细节中可以看到,每颗“星链”卫星重约227公斤,码放在“猎鹰”9火箭整流罩内的60颗卫星总重达13.6吨,再加上其它附属设备,入轨重量高达18.5吨,这也让本次发射成为该公司迄今入轨重量最大的一次发射,对于“科技狂人”马斯克来说,这是一次几近疯狂的挑战。

根据马斯克的构想,未来SpaceX将陆续发送约1.2万颗低轨宽带卫星,进而组成的太空互联网信号将覆盖全球,从而向地面提供宽带网络接入服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揭开了太空互联网竞赛的序幕。

此次发射对于中国的商业航天产业以及对于银河航天本身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从整个航天产业来看,我总结此次发射意义不外有三:

首先,是完成了批量生产卫星的跨越。航天本身作为一个工业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类似于福特发明和改进汽车到重新定义整个汽车的生产线。换句话说,过去的航天工业是单颗为主,大家一颗一颗的做,一颗一颗的发。

而马斯克自去年2月底发射两颗试验星Microsat—2a和Microsat—2b之后,在1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准备了60颗卫星,相当于一周左右就完成一颗卫星的集成以及试验,而很有可能,在这期间他们生产的卫星数量会比这60颗还要多,明显 SpaceX建有类似于福特汽车的完整卫星生产线。

简而言之,航天科技在马斯克眼里应当是一个流水线车间模式,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对整个航天产业具有相当重大的借鉴意义。

其次,是真正意义上从科研走到了工程。过去我们认为马斯克是一个前沿科技研究者,在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过去发射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大多以某某科学实验星来命名,很少看到这种规模化的部署场景。

这其中也暗含一个重要的转折信号,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像“下饺子”一样,而“下饺子”的过程从本质上则意味着商业航天已经从探索阶段正式进入了工程阶段。 

最后,则是对于火箭本身来讲,从原来的单颗卫星部署到了如今的星座卫星部署。我认为过去我们并没有想到用于星座部署的火箭应用模式,而Spacex这次成功发射则标志着马斯克又创造出来了新的东西,过去的卫星发射模式是“一箭一星”或者是“一箭多星”,但今天马斯克部署了60颗,取消了传统的单星分离机构,研制了批量释放的卫星分配器,并通过卫星自身的轨道调整完成星座部署。

那么,其中的本质是什么?本质则在于将火箭专门面向星座部署重新设计,由原来的一颗一颗的部署变成了是一批一批的部署,随之带来的则是大大减小的发射成本。

Spacex的这次发射,首先,让我相信想象力的力量,在Spacex发射之前,说实话我并不认为SpaceX会去完全拷贝Oneweb模式,过去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是猜想他到底会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完成这次发射。当时我猜想第一个点,则是他会完成卫星的批量生产,结果与预想出奇的一致,“星链”完成了单星制作到量产,这是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在卫星生产规模上的跨越。

值得注意的是,Oneweb宣称自己也有卫星生产线,但截至目前还未秀出来,而“星链”是实实在在地做出来了,我认为这对整个航天产业能否进入量产时代的想象力是一次极大的鼓舞。

自我迈进商业航天领域时就意识到,任何一个产业在走向庞大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而SpaceX首批60颗太空互联网卫星的发射,对银河航天以及整个商业航天来说,是一次关于想象力的教育。

想象力的背后则离不开坚实的技术积淀,有句话叫“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于这方面马斯克也用其技术的绝对实力来捍卫自己的想象力以及进一步想象的可能性。在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此次发射的分离是在推进器的带动下自行转动起来,进而再将卫星分离出去,尽管这个操作分析起来十分简单,技术复杂程度却让同行望其项背。 

其次,卫星本质上是太空计算机,“星链”真正意义将“卫星簇”设计成了“计算机簇”,可以想象的到,卫星簇就像计算机簇悬挂在轨道中,这里就要衍生出一个新的概念,具有通信能力的计算机簇部署在一起时组成了一个云,由通信卫星簇组成的则是“通信云”。

从互联网的节奏来分析,马斯克又一次将通信云的赛道带到了太空,这又是一次技术变革的肇始,这也正是银河航天的初衷,打造属于中国自己的低轨宽带 “通信云”。

回归到银河航天自身,“使命感”加持之下也让我们加快了自身的步伐,在厘清与国外航天技术代差之后,对标国外、积极追赶。举个简单的例子,长期关注航天的人对微纳卫星这个概念应当不会陌生,微纳卫星大约重几十公斤。

但卫星在太空中也有一些硬指标,类比于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一般来说一吨重左右的车辆才能够上高速公路,而卫星的公斤数量不能达到一定标准时,所起到的工程应用价值则是相对有限的。 

就目前看来,无论是Starlink还是Oneweb,他们所生产出的卫星质量大都是150公斤至200公斤,这也就意味着当下美国能所设计的用于高速宽带服务的卫星,起始重量也应当在150公斤到200公斤,而微纳卫星质量则是几十公斤,那我们很难想象在这样重量级里面,让卫星去承载高速宽带服务。

而银河航天作为一个民营公司,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将这种符合标准的宽带服务卫星在短短13个月时间内设计制造出来的公司,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亮点。而今年我们的首发星成功后,很快也将要构建银河航天自己低成本卫星量产的能力。

在通信带宽的设计上,银河航天也将Oneweb和Starlink的技术指标作为我们的设计硬性指标,也是国内首次与Oneweb和Starlink这样级别的卫星去技术对标。银河航天的单终端设计为600兆带宽,据我所知这在中国的商业航天领域也具有一定的技术跨越意义。

与此同时,5G卫星网络也是目前银河航天正在攻坚的方向,过去3G和4G的网络跟卫星通信网络是两张不同的网络,使用不同的用户终端也隔断了天地互通。而未来的5G是一个天地融合互通的网络,换句话说在5G整个网络里面卫星变成了5G网络的一个节点,卫星与地面基站相连则让整个网络融为一体。

这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应用场景,如山区、海洋、高原等地面基站技术不太容易连接的区域;另一方面则是用更低的成本快速的去普及5G网络。新的场景必定促生新的市场,从国外互联网寡头争相加入的形势来看,“太空互联网”是一个潜力巨大、亟待挖掘的市场。(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银河航天徐鸣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1.工艺标准化 2.制造能力可复制,可量产

    回复 2019.06.03 · via android
247
1
25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