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鉴别“真假”工业互联网 | 数博会

海内外探索了快十年,“究竟什么是工业互联网”,仍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而对于一个都没有清晰定义的概念,资本市场也在保持观望和谨慎。夹缝中的服务商们活得更加艰难。

从2012年,GE“试探性”提出工业互联网概念,到今年3月,工业互联网成为“热词”并写入我国《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海内外工业界探索了快十年,但“究竟什么是工业互联网”这一题,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而一个摆在眼前的实际问题是,“靠智能制造,单纯提供服务的公司,都活得很艰辛”。对于一个都没有清晰定义的概念,资本市场也始终在保持观望和谨慎。

这一困惑,延伸到了2019数博会IAF论坛上。

IAF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论坛,是由钛媒体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承办的一场数博会分论坛。我们单独把这一命题抽出来做一场论坛,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形式,厘清行业里各个角色的困惑,还原科技与产业界之间的巨大鸿沟。

为了收集到更多对工业互联网的质疑,我们邀请了来自技术厂商的嘉宾、来自学界的大牛、来自制造业的实践者、当然也没有遗漏代表资本市场的投资机构。

在圆桌论坛中,果不其然,对于“工业互联网是什么”这么本质的问题,大家的意见就不统一。

有人认为工业互联网讲求的是价值,也有人认为工业互联网重要的是生态,还有嘉宾反对“工业互联网与工业物联网”是两个流派的说法。代表资本市场的嘉宾坦言,讨论了工业互联网一天,他没有找到一个让资本市场满意的案例。实践者们也谈到,在帮助客户的时候,并不宣贯“工业互联网”模式,而是真正解决他们问题、产生价值,这样反而更容易让客户买单。

不叫“工业互联网”、却能解决问题的产品,能叫“工业互联网”吗?究竟什么才是“真的”工业互联网,什么才是“假的”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就不算工业“互”联网了?

嘉宾们各抒己见,难下定论。 

以下为圆桌讨论实录,经钛媒体编辑整理:

参会嘉宾包括:钛媒体联合创始人、ITValue发起理事刘湘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业互联网发展总监周亚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仿真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张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研究所副所长李海花,昆仑数据COO秦磊,宗申集团忽米网首席战略官、副总裁吕铭传,上海华峰创享总经理杨绍杰、中金公司投资银行部执行总经理吴占宇。

 

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刘湘明:今天谈了一天的工业互联网,但是根据我的经验越是宏大趋势的概念映射到每一个人的心目当中就越是不一样的。第一个问题我想请各位嘉宾用最大的字体写一写,你们怎么用一个词描述心里面工业互联网的概念,然后解释一下。

秦磊:价值。

我是这么看的,工业互联网也好工业大数据都是手段,但是核心是让中国制造业工业企业特别是其中用户获得可以感知的价值。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们在做工业互联网的时候要有一个“以终为始”的思维。

我们结合对于中国工业的一些特点,也梳理出一个三角形,我们叫做需求三角形。在需求三角形顶端是少数的龙头企业,他们希望通过工业互联网的思维去帮助他进行相应的战略转型,我们叫做新生转型。另外,在中部也就是腰部有非常两化融合水平很高的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数据去治他的“病”,治他在技术上所面临的卡脖子的病,叫做精准治病。底部还有中国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水平还可以,有一定程度迫切希望通过数据让他的精密管理水平提升,我们叫做科学减肥。如果可以把这些都落地的话,就可以很好诠释价值这件事。

杨绍杰:生态。

刚才我在想用一个词定义工业互联网,我想了半天还是很困难的。生态这个词更多是想作为一种我对工业互联网的期待,因为工业互联网从定义来说现在用简单的一个词定义确实比较抽象的,因为每一个人的理解不一样。从定义上来说我个人理解两个部分:第一个工业,工业明确了整个互联网的参与角色,围绕工业企业为核心,同时服务于第三方类似于政府包括IT、CT的企业、软硬件的企业、各类银行金融等等,都是围绕工业互联网企业给工业企业做赋能的。

互联网的角度看,既然是工业互联网,就影响具有互联网的基因,一个是共享,第二个交付协同,第三个是低成本。

借着秦总一句话,最终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价值。如果工业互联网产生不了价值,对很多人来说没有意义。产生价值不是靠某一个概念或者技术,更多靠长期靠自身规则,包括在一定规律之内不断生长,不断产生自己的价值形成一种生态。所以这是我的一个想法,把生态定义成工业互联网的期望。

吴占宇:学习。

可能我今天是唯一一个资方代表,我这边主要是投资银行部。去年我本人负责了工业互联的A股上市,资方来说我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跟大家不一样。去年5月中旬我3天带着全体高管给所有的投资者、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者第一次直面讲解了什么是工业互联网。从去年5月份之后大家开始在市场上有了关于全面关于工业互联网的理解。

所以我觉得到今天说什么是工业互联网的定义,目前来看没有一个特别精准的定义。2012年,GE年开始做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后来西门子提出工业4.0的概念,都是大家学习的过程,怎么定义如何定义?包括日本工业价值链促进会今天上午的分享也非常好。我的印象讲的是日本有关联通产业的理念,这个理念在国内跟大家公开见面。

所以说是学习,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在工业领域的集中落地,如何领会学习工业互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在目前工业上,其实大家概念上很模糊。今天下午的分享具体到了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又同时提到工业互联网和工业物联网是两个流派,我认为不是两个流派,没有物联网不存在工业互联网。我觉得工业互联网还是学习的阶段,目前来说纯粹的定义简单来说是在工业领域的互联网+的落地,这也是工信部提出的两化融合最重要一个工作。

张霖:不指望在短期内给一个完全统一认可的定义。

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概念,GE最早提出的,最后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价值。我给学生讲课非常困惑,几乎所有的技术性的名词特别是IT领域的技术名词,没有一个是有唯一解释的。每一个人都会解释它,而且很多都是这个解释概念背后在推销他的产品,是在和他产品特性结合的。所以说这个概念本身大家对他各种解释本身就是一个江湖。

现在讲工业互联网有一点大,这个概念几乎和智能制造一样的,看网上那些案例、各种案例,不管哪一家都是从底层物联、平台、各种APP到顶层全部都包括,整个制造系统都在里面。刚才有两位专家讲的,物联网和互联网,我们现在绝大多数讲的工业互联网包括国家政策里面提到的信通院也在主导这个事,其实这两个都包括的。

这两层确实不一样的,底层真正的物理设备之间的互联,这种互联是物联网,物联网其实不开放的,也不可能对所有人开放。不能把机床连上去让任何人都控制机床,怎么可能?上面互联网这一层,是基于底层互联网的应用层这一层是开放的,希望越多的人用越好。

我们目前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是把工业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这两者融合在一起了,说不客气一点是搅合在一起了。我希望咱们通过实践吧,能够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有所区别,到底做的是物联网还是互联网。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研究都有自己的定位,在我们心里每一个人在应用过程当中、使用过程当中我们自己有自己的定位,目前这个状况能做到这一点就不错了。不指望在短期内给一个完全统一认可的定义。

李海花:理解,刚才听到主持人说题目的时候也想,我们做了很多年工业互联网,我想起两个故事来了。

一个2015年的时候我们信通院前院长曹院长带我们去美国参加工业互联网联盟的会,在座的嘉宾可能听过IAC,我们当时在会上做乐趣演讲,会下有互动和交流。后来有一位老外非常激动,那个老外可能快60岁了,他认为工业互联网就是一个新的变革,大家可能看德国工业4.0怎么样的,和以前1.0、2.0、3.0不一样,他说人的一生可以赶上几次变革?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涉及方方面面。

第二个我看了一下原来的纪录片,英国那个纪录片。上一次革命是英国发起的,当时最大一个挑战我印象很深。当时英国是最大的瓷器生产商,然后没有运输出去的能力,好多瓷器在路上都碎了,只有3、40%的成品运往世界各地。当时英国很多企业为了运输自己出钱修了公路,那个时候高速路慢慢发展起来了。我觉得工业互联网可能和原来不一样,是全球范围内的协同,这种协同对整个生产的模式和方式带来非常大的变化,我个人理解是一个新的变化。

吕铭传:我认为工业互联网真正核心价值我们在追求的是无线的连接。

怎么解释?我们认为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最复杂的事,这是我们所要去追求的。用一个简单数学观念跟各位沟通,两部电话连接在一起方法只有一种,如果有100部电话进来有多少种?6000多种。工业互联网真正价值里面一直在提到人、机、物产生的互联。全球60亿或者70亿的人口,全球有700亿的机器跟设备,如果把这70亿乘以600亿,那是一个多么恐怖的数值。所以我们在追求工业互联网真正价值,透过各种数据海量的连接完了以后,可以找到很好的各种解决方案,所以工业互联网应该是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去解决工业上遇到的个复杂的问题

周亚灵:我这个答案比较标准,我只是想说一下理解,为什么叫做新型与智能。

当我提到那个故事大家觉得这是一个千虑一得的产业变革的机会,本身从工业上来看,我们现在机电很难满足定制小批量的诉求,所以新型是模式上的新型。我认为首先是新型,包括现在的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等。

第二个智能,我想说的是刚刚有一位专家说的价值。我理解工业互联网网络数据获得了价值的创造之后更多是通过智能,通过智能的模式跟实际的业务模型和实际的生产环节、实际的生产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的优化,直接产生价值。

最后基础设施。我觉得解决的不是一个领域的问题,是解决很多领域的问题。还有一个刚刚有人说的基础设施不是弄好了就可以用了,因为各个领域每一个行业里面非常复杂的,每一个行业都有几十年了,所以真正的需求结合起来,这里生态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所以我总结这里面关键就是一个融合,怎么样把新型的技术跟行业应用融合、结合起来。

你心目中最好的工业互联网案例?

刘湘明:我请各位分享一下,你们现在看到的最好的工业互联网的案例是什么?为什么?

周亚灵:我们做的案例比较多,但是刚刚也讲过了我觉得自己产线上说的那个手机,其实产线里面每一个流程生产工艺很复杂,我们现在有一个简单的检测过程,我们现在质量基本上保持在99%以上,而且人工工人生产工作效率提升80%。这个案例非常小,但是是真实解决了自己的产线上遇到实际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很多的功能配置不在于大,而在于帮助真正的实际生产过程解决了问题。

吕铭传:在我们平台上有一个很小的用户,他在过去制造企业里面做模具制造的,只有在整个产品过程当中一个小的组装。他透过工业互联网的方式改变了一些创新的方法。第一个是过去工作、生意有半径,比如100公里、200公里,不可能每天飞到1000公里以外的地方做生意的。

但是透过工业互联网他把他的生意半径扩大到将近5000公里。因为他有很好的产品工艺、技术,还有很好的价格竞争力,他拿到7、8个国外订单,这在传统制造业里面是不可能的事。我们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过程当中,很多制造型企业不知道从何而起,从他擅长的方式很好应用连接的方式去连接到世界各地,这是工业互联网创新部分第一个价值。

第二个部分是,网络的协同。很多在做工业领域里面的一个老兵,行业里面一待就是几十年。但是过去没有很好的资产和资金可以自己开工厂,就打工。打工一辈子对产业从小到位的流程都理解,但是没有机会做老板。后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动众创,再号召1000个电动需求者。我们设想未来这个东西卖不卖得掉,如果可以满足用户的终端需求,产品怎么可能卖不掉。所以平台发动了众筹和众创的方式,从生产、研发、制造到市场营销,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全可以解决,一个人思想驱动全产业链。这是很好的网络协同的运作方法案例。

李海花:工业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也有很多优秀的案例,我记得工业互联网联盟发起的案例很多。目前我是因为现在在信通院工业互联网所,我们现在主要推动是标识解析。

我们连接对象两大类:一类是主动设备,可能自己传送一些信息,比如传感器摄像头。还有一个是零部件等等。我们在将来为了提升效率要去管理它,现在一种方式是给被动的设备一些零部件,给他们贴上标签,这样可以在全网追踪它。

现在很多企业在开展相关的探索,我们买东西扫一扫价格出来了,现在这种理念在往工业领域延伸。现在很多企业在探索跟上游企业合作对接,大家约定好一个使用国家统一的规范的码,这样物品从上游企业运到下游企业的时候不用重新贴签了,自动扫码获取相关信息。

第二整个供应链管理效率高,降低库存。很多大企业希望基于这个推动下去,将来对备品备件管理起来,使用情况、管理情况。这样把被动的情况都采集到了从而实现全景,对实现降本增效都非常有帮助的现在很多企业都开展相关的探索了。

张霖:我的答案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目前群雄并起,大家按照自己的理解做工业互联网。所以企业按照自己的特点只要能够给自己创造价值我觉得是最适合的。没有必要去套架构、标准什么的。我在业内了解了一些。通过物联网的方式可以把制造资源销售变成出租。我觉得这是可以探讨的价值、值得研究的模式。

比如中小企业原来买不起技术,做完一个订单以后就不能用的,或者另外一个大设备不能用了。如果这个企业把卖的方式变成租的方式,通过网络可以随时知道设备运行在什么情况,然后谁来用的话,你就来这儿用。或者通过给你搬到那儿去用完了再给另外一个用。这样生产厂家可以通过大量租用设备的用户了解行业的现状,可以在上面提供一些附加的(价值)。比如了解机床的加工情况,可以了解刀具磨损的情况,可以在上面卖刀具,可以在上面附加出新的价值。这样一种模式是一种值得研究、值得探讨的。

吴占宇:简单说我这边在今年2019年到现在,在我看到的基本所有的国内主流平台都看过,而且基本上都在为之服务。我跟所有的企业老板都说过你们现在没有一家让资本市场可以入眼,因为没有一家真正可以实现工业互联网科技服务赋能赚钱的。现在提出什么优秀案例,我觉得没有,大家需要继续努力,我今天听了一天了。没有一个有亮点的案例,我感觉很失望。

就我对这方面的理解,我会给大家留时间,资本市场会给大家留时间。

为什么?工业互联网毕竟才刚刚起步,大家现在今天谈的好多谈的都是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事,我们今天下午工业互联网的应用有任何人提到应用吗?应用场景传感器这些硬件,今天下午余院长提到过一点,中国关于工业互联网和国际工业互联网投资差异是什么?我们主要是提高管理的阶段,用工业互联网为了给中国企业管理赋能。为什么?我们是工业互联网2.0的管理水平,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管理水平管理企业怎么打?

华为跟中信两个企业应对美国一个措施,包括联想。这种企业如何管理如何打?为什么任老板应对比较有针对性,他的管理是用谁的管理?还是IBM的管理,但是花了多少钱学习的管理。这些东西很重要。刚才华为董事长提到了你们的技术,你们的手机我都在用,但是你们的加工水平,如果你们可以用富士康的水平,富士康对工业大数据的领域APP应用到你们的生产上是真正的互通互联。

今天的工业水平上如何保证联通,我觉得资本市场可以等,但是大家需要探讨一下不是做一个工业互联网把大家拉上来赚钱。因为中国工业4.0微乎其微,3.0企业很少,你们赚钱怎么赚?针对中国企业管理上赚钱没有问题,但是场景要落地,商业模式、营业模式要落地。

杨绍杰:首先赞成张教授那个观点,我认为任何事合适的才能正确的、合理的、好的。首先我这一家公司是给制造业企业提供互联网解决方案的,他们都是我的客户。我们很难要求我们的客户为了概念和理念去买单。因为现在企业客户都很聪明了,比10年前来说很聪明了,现在很多企业对我们的技术、新的理念都很了解,他们更多考虑到我们给他们提供的服务也好、产品也好能解决他们什么问题、带来什么价值?

我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我们现在有一个自己的产业协同平台,是按照行业的,做新材料的。上面三家企业,这三家企业线下有业务往来的,他们身份很有意思。一家企业是生产商的,还有一家是下游深加工的,还有一家企业做终端经销商。三家企业以前都是线下做业务的,这代表传统的企业,线下下订单通过打电话发传真做日常的沟通信息传递。这个行业竞争力很大,同质化竞争很大,基本上都是打价格战。

这几家企业感觉到生存压力很大了,因为他们以前是我们的客户,所以我们跟他们聊完之后想能否利用一个平台,很简单也不需要大家去做什么智能制造、把自己设备变成自动化,也不需要重新布置软件、硬件。因为这些动辄几十万,贵一点上千万。我们建一个平台,把大家很多信息在平台上共享。做了一个场景,做了一个智能和约,三家企业通过线上智能和约,把整个任务量确定下来。同时在智能和约把责任分工定下来,你是卖产品的还是做加工、生产的,大家把责任分工定好,同时定好自己的目标任务量。同时把价格体系确定下来。

通过智能和约的模式,相当于比外界线下传统企业有竞争力。在平台上通过智能和约把整个任务确定之后,每一次贸易商接到订单要关联到智能和约上,同时另外两家企业可以看到终端的订单情况。利用这个平台我们按照三家职责分工,同时把终端订单自动拆借到另外两家加工商和生产商,同时结合他们在线上分享的产能和库存,可以快速把整个三家订单的交期搞出来。比线下的效率高10个点。

另外解决了库存的问题,因为之前每一家都是备库存,生怕自己的上游来不及用户,现在信息情况在网上公开了以后,大家都知道各自的具体的情况。这种模式运行完了之后,后来包括整个三家定价的价格比原来传统线下模式降低5个点。后来我们想一下5个点对他们企业来说已经是生命线了,他们传统企业价格利润率很低,利用这个模式以后,他们对其他的跟他们同样做这种行业的企业来说,这种竞争力上来说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了。

所以我们去提这种解决方案的时候没有宣贯工业互联网的模式。我们就给他们讲一点,通过网络协同的效益把之前大家信息不互通、信息壁垒,甚至和约上大家有自己的想法没有线上公共的和约圈定起来是很麻烦的。我认为给大家带来了真正的价值,客户原愿意为这样的方案买单,后续会持续应用这个场景。否则时间长了大家不接受这个模式了。

秦磊:我想呼吁一下华为的周总谈到的先进制造的案例。过去30年后多技术都来源于引进。今天一些核心的技术就要被卡脖子了,我们这边接触很多客户实实在在感受到这些痛点。比如手机里面50%以上都是用的国外技术。华为今年发布的柔性液晶显示屏,但是柔性液晶面板核心技术背后来源于有机化学,工艺非常复杂,我们的良率非常低。现在这家客户通过设计和工艺结合,帮助他们深度解决问题。

因为中国现在很多还不止是工艺的问题,来源于设备总体落实。设备从国外买过来以后可能首先买不到,比如蒸镀机(音),我们通过数据、通过人工学习,让蒸镀更精准一些,现在2秒钟可以得到一个全景最优景。当我们碰到有一些瑕疵问题的时候,原来可能要很多博士聚在一起开研讨会,通常超过7天时间。现在头一次把这些数据可以对齐,跟工艺产线流程对齐,能够让整个定位时间缩短到15分钟。像刚才谈到的视觉检测,我们很多环节都有视觉检测,拍了大量的照片,过程中间都是初期的,真正一个瑕疵点发觉出来以后,到底哪一个源头是起始的始发站点。这个原来都不能判断,如果没有办法判断的话就没有办法进行精准问题的改善和对应。

我们通过数据是能够有机会让已经有的这些工艺产线下面本身已经采集过来的数据能够建立起相应的对齐、建立起相应的映射,我们的客户希望用更快、更低的成本解决精准的问题。也许工业APP没有爆款,是不是有一个能力批量生产出很多以数据为中心的APP,帮助我们先进制造业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让每一个突破点都是能够给核心的技术能力加一点分。

刘湘明:谢谢各位嘉宾,我们不仅对工业互联网的定义存异,对工业互联网的标准也有相当大的可容忍的区间。

未来是资本适应项目?还是项目适应资本市场?

刘湘明:资本市场刚才您谈到的原来资本市场被消费互联网的项目惯坏了,时间短、见效快赚得多,工业互联网恰恰相反,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大。未来资本适应这个项目还是项目适应资本市场?

吴占宇:这个问题很大,本身我专注于工业领域,我也是工业领域的负责人,我有一个交叉环节叫做科技硬件,同时工业互联网在别不同的公司里面定义为TMT。大家对工业互联网的定义的概念跟今天咱们讨论的工业互联网的定义一样,如何定义工业互联网就是投资者怎么去投资。

投资来说我接触200、300家国内主流的企业,但是(进行的)非常困难。问大家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能够很明确吗?没有一家,都不明确。我都在想办法帮客户说清楚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

刚才提到生态是我一直非常专注于解释的,好的平台一定要有生态,C不能2B,只能2M,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2M,华为可以,因为华为有品牌。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工业互联网属性和落地的场景,这个场景怎么落地,需要大家继续努力。

如果今天有眼前一亮的案例大家都会追寻。同时不要关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建设,一定要关注与应用的建设。我们的视觉识别、AI的应用、边缘计算。上个月边缘计算突然炒了一拨,这个东西大家一定要投的,资本市场很热,但是热完了以后没有人再提。

我其实手里面有一个从英国回来的团队,他们做边缘计算,他们是做芯片的。这个东西要出来既自主可控同时又符合工业互联网的要求。我们今天工业互联网的应用不是平台建设,希望大家在应用领域多关注多着力

产学研不能过分融合,要恰到好处

刘湘明:刚才大家谈到发展快,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理论,为什么现在年轻人换工作多,因为产业变革快了。原来产业变化慢,现在产业变革太快了,未来产学研怎么结合?

张霖:我说一下产学研关系。以前大学是象牙塔做的事很脱节,现在有一点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没有象牙塔了,全部变成一个名利场了,跟外面结合的太紧密了。

产学研这个事探讨了很多年,到现在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到底之间关系是什么?

学校里面我知道反反复复好多次,以前说到知识转化、科研转化生产力,就是让教授开公司,甚至曾经鼓励学生开公司,这些其实都是不太符合高校的文化。我一直理解、我一直认为高校真正的价格,第一个是人才培养,第二个是文化传承,第三个是知识创新,这是作为高校、作为大学应该做的事。

现在很多企业去找高校,大部分企业都希望高校的老师给他们解决当下的问题,解决眼前的一些技术问题,他们认为这样你们做的东西才有意义。其实目前确实学校里面的老师跟企业界绝大多数做的都是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所谓的横向课题。但是说实在的这种课题绝大多数都是成熟技术的应用。真正有创新的地方并不多。这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大学资源的浪费,真正大学的价值是创新新的知识。解决企业以后5年、10年、20年以后的问题。是更长远的储备。

在国外发达国家他们企业跟大学合作的时候比较成熟的,我给你这个钱,每年给你多少钱,并不要你去支撑我,你爱做什么做什么,但是有一个前提,一旦有了新的成果以后我有优先权。目前我们的企业没有度量也没有这个实力。我觉得产学研不要错位自己的定位,经常错位、经常越位可能起不到应有作用。产学研不能过分融合,要恰到好处。

哪些行业中,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大规模推广起来?

刘湘明:下一个问题给周总和李所长,根据他们谈了很多的大规模的应用。我们看到工业互联网按照大家认可的工业互联网定义来看,虽然有很多不错的案例,但是都是星星之火,你们认为哪一些行业有可能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可以大规模的推广起来?

李海花:我觉得这个问题大家都非常关注,主持人提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在思考,其实我们信通院在牵头弄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因为工业互联网说成一个大的理念或者水平化的大的设计和理念,但是真正落地在行业里面去。

现在为了推动工业互联网尽快落实实施,我们现在还有垂直行业组,现在有12个,成立这些新的行业组都是会员提出的,那么有积极性、有探索,包括信息电子、高端装备、能源、车、范围比较大等12个行业。我觉得可以漫谈业界的需求,因为联盟现在企业比较多,确实反映了一个需求。

我觉得12个行业这里面可能也是大家比较感兴趣的。另外,我们当时提工业互联网的时候做了很多调研归纳四个模式,我觉得不同行业特点不一样,这样在每一个模式下面都有不同的探索,比如说比较容易说的服务化延伸。这个产品肯定是附加值比较高的发展更快一些。因为我要维修它、维护它,我二次的盈利更好一些。所以高端装备都是徐工一些设备在推动,包括未来的车。

说的个性化定制大家有感触,个性化定制跟人有关,人接触比较多的偏好的这种,像未来可能涉及到给你食品、穿着、消费、家电有关的个性化东西出来。我觉得不同模式。还有网络协同,就是大规模制造的,这种行业的特点,像飞机设计比较复杂的,有一些是设计要求比较高,可能吸收设计的思想和火花。另外许多协同设计的,这些可能在网络化协同这一块有一些更突出去做。智能化生产是大企业,就是流程,流程做的已经比较好了,慢慢往离散行业拓展。我觉得跟不同行业将来的特色、适合发展什么样的产业有关。

周亚灵:这个问题也是我们这一段时间想得到的答案。其实我个人想起几年前我们的合作,他们提出工业互联网有三个阶段:他认为第一阶段是。第二个阶段是局部的推广和服务和架构的共识,第三个阶段是大规模的应用和标准化。目前这三个阶段还是比较适合的,当然各个行业又不一样。从目前来看我们在几个行业有一些探索。

第一个我们在能源包括电力方面的探索。第二个我们在交通方面包括车也有一些探索,第三个在城市,类似于城市的部署也有一些探索。我们在这些行业当中有探索,但是您提到的大规模的应用我们都很难说,我们也希望有一天,特别是我们现在对于5G,我们也希望哪一些可以用起来。我们做的是最基础的芯片,我们做的是黑土地,我们做的是基础的东西,只有行业大规模应用起来了,我们的生态圈就起来了。

工业互联网哪些坑不能踩?

刘湘明:吕铭传和杨绍杰你们真正做产业的实践者,能不能简短跟嘉宾分享一下你们经历过的坑。

杨绍杰: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坑里面爬来爬去的,我们以前跟企业做信息化的,现在跟制造业的背景是有关的。中国前一些年有原材料的优势,包括人工成本低包括很多政策红利的优势,很多企业那个时候是野蛮式的增加。没有把企业内部IT、OT、信息化、数字化做一个完整的规划。

到了某一个阶段,这个时候突然间外界的因素也好,哪里的因素也好,你必须上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了,还有上我们的平台了。这个时候很多企业因为他们之前没有做好规划,很多时候被一些标准解决方案套上去了。也是花了很大的代价,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时间上。发现弄了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自己水土不服。因为他们没有想好用这个功能做什么问题,包括自己流程问题、管理问题、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的问题,这些基础没有打好。

这个时候企业投入这么大资源,反过来一句话说这个东西不好用,信息化也好、数字化也好很多东西都是骗人的。我们当时10年前做信息化的时候特别怕这个事。如果企业自身没有理解说不管是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平台也好,企业知道不知道自己身上需要解决的痛点,包括诉求,包括未来在自己行业里面有没有类似5到10年的长期业务规划,业务模式是什么?竞争力是什么?你的战略布局是什么?

因为这些东西想好了之后,无论工业互联网、信息化都是辅助的手段,不能代替企业做战略决策的。这一块因为这么多年一路走下来,也是总结下来目前一个方面。

吕铭传:我们自己做制造业30多年,我们一直在做智能化改造。我们过去自己遇到最大的难处在于,我们刚才在讲智能化改造的过程可以跨系统、跨车间形成一个很好的连接。这就是最难一个地方。因为过去生产制造是数百个工序、数十个不同的工厂做组装,我们转型不是一天转型。通过好多年用某一家的软件系统、模型的活动,用数十种传感器、声感器做尝试,当有一天要串联的时候发现有一半要死掉,有一半要重来。连接做智能化改造透过软件、透过系统做全面的串联。这个目标过去是一段一段做的,当实现连接是最难的事。

第二个部分,连接打通了以后,如果上下游跨体系、跨领域能不能串联?你用的系统当初在开发的时候,有没有把这些跟跨系统,比如跟安卓怎么对接?有没有想到这些问题,预留未来可以打通的。后来我们才给自己互联网平台有一个使命,一定要做兼容、共享所有的智慧开放出来,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融通、广泛。

刘湘明:刚才大家谈了很多,也是整个数字化转型包括产业互联网,真正很多的用户其实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包括我知道昆仑数据给自己定位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您跟客户打交道的时候,怎么样识别客户真正的需求。

秦磊:我做工业互联网以后我有一个习惯,每一个周末给大家做早饭。早上一起来的时候问他们想吃什么,多半都是随便。我们有很多数据,如果打开冰箱有什么吃什么,生活多悲催。首先看这个季节有什么,再看冰箱有什么,再结合今天有什么要求定义我做什么。背后核心的我觉得是如何来界定和定义出好问题?这是非常难的事。

我们在做项目的时候,如果能够定义出一个好问题的话,其实基本上已经成功50%了。但是这个其实挺难的,在这上面如果是好问题的背后可以定义出好的假设那就更棒了。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在工业里面用物理完成思考问题,如果有很好的假设通过连接以后产生的数据做验证,验证之前会设计实验。验证成功以后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精准去调整假设和问题,然后进行迭代。这个效率很高了。

我们首先让工程师走到工厂里面去,当他们真正走向企业的时候,用数据可以刻画物理世界,这是最朴素的数据孪生体。如果把IT人、OT人、钻研管理技术的MT的人,这些人思维联结在一起的话是一个很困难的事。

我们现在通过设计思维的方法走进工厂,跟工人、工地的专家建立共识。有很多问题他们不是没有,而是没有一种方法让他们表达出来,没有一种方法让他们准确表达出来。如果能够表达出去的话,我们能够更快速的帮助他们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就像我跟太太说12点钟以后吃饭,这就解决了问题,她就给我表扬。所以建立以人为本的思维,如何快速解决思维,如何做到价值维新。

刘湘明: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论坛到此结束。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打call,确实能给小白好好普及一下

    作者赞过
    回复 2019.05.30 · via pc
  • 减肥

    回复 2019.06.03 · via android
  • 好多错别字呀,,,我是完完整整看完了!

    回复 2019.06.02 · via iphone
  • 资本在制作食物

    回复 2019.05.31 · via android
  • 我对价值的理解是,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将原有工业的价值(工商贸)转移到虚拟新世界(也就是文中有人提到的新生态),这个新世界就是未来的:人工智能+区块链

    回复 2019.05.30 · via iphone
7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