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智能化浪潮下的梦幻泡影?

虽然方向是明晰的,但智慧旅游迟迟发展不起来,充分证明了这条智慧化改造之路道阻且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亨哼阵地(ID:hengpaper)

我们不知道如何定义这个时代,但如果从技术变革的角度来说,这一定可以称之为一个“智能”的时代。恍恍惚惚间,科技发展仿佛已经超越普通人理解的极限,计算机信息的一次又一次革命,彻底改造并重新铸造了世界,人工智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图灵一定想不到,机器学习会发展得如此之快。

世界,正变得“聪明”起来了。

旅游行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暴利的行业,各大旅行社凭借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一堵又高又厚的堡垒城墙,墙外的人看向墙内,只能看到黑糊糊的一片,其中利益交织,盘根错节,外人难懂。

人生在世,无非是个“衣食住行”四字,偏偏这一个“行”,最为辽阔,也最为意义深远。行,短则门前公园城边草柳,长则三山五岳脱亚入欧,老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几千年下来,这旅游文化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心心念念。

正是因为旅游业的强烈排外性,作为商业新贵的互联网公司们,屡屡试图进入却屡屡碰壁,虽然凭借高超的运营手段,互联网公司切下了一部分市场份额,但和整个市场相比,却依然是九牛一毛。直到“智能化”的提出,互联网公司仿佛寻找到了一条新的捷径,通过为旅游行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方式,曲线进军,成为旅游行业重要的一环——“智慧之环”。

于是一个新的名词被提了出来——“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的概念提了又提,智不智慧暂且不论,但这市场倒是越来越大。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11725.9亿元,预测到了2022年,更是高达24621.4亿元。这个数字如果展开来写,足足有13位数,如此肥大的一块蛋糕,怎能不吸引资本觊觎?

但是,智慧旅游从2002年被首次提及,如今已经过了十几个年头,然而所谓智慧旅游,依然还只是停留虚空中的海市蜃楼,雷声大雨点小。

现在所谓的“智慧旅游”,不过是把景区的导游词录音放在网页上罢了。

智能化浪潮起,因特网上的五代十国

在互联网和数据化一波又一波浪潮地拍打下,各个行业开始忙不迭的去做所谓的“智能化改造”,试图将自己变成勇立时代潮头的弄潮儿。但这个改造是否成功,还是要剥开各种新奇概念层层包裹的外皮,看一看是不是真的脱了胎、换了骨。

屏幕是附庸“智能”最好的方式。往回倒推二十年,彼时智能的概念已起,《黑客帝国》里建筑物的墙壁都变成了可触控的电脑,主人公在虚空中点点点,充满了未来感。

如今,随着触控屏幕技术的大幅提高,“全城屏幕”成为了一件可以实现的事情。各行各业的智能化改造,自然需要这么一件充满未来感的炫酷的事情,于是,我们看到的屏幕越来越多:汽车里的车载触控屏、公寓电梯旁的广告屏、银行业务的自助机器……甚至去麦当劳点餐,都有一个所谓的“智能点餐屏”。

屏幕只是“智慧化”浪潮的冰山一角,但也足够窥到这个概念下的混乱局面。互联网要连接一切,一切也都试图绑上互联网的战车。装个自动窗帘就是智能化酒店,放一个拙劣的轨道机器人送餐就敢说智慧餐厅,用个钉钉打卡就完成了“企业上云”,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则可以说新媒体融合。

汽车还比较好,因为汽车本身就可以是一个终端,因此加入智能设备也更加简单,不过现在很多所谓的“智能汽车”,也就是安了个安卓手机在中控台上。

总的来看,一些传统的行业去寻求互联网化突破都不是那么成功,真心求变也好,蹭炒概念也罢,传统行业在智慧化转型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毫无意外,旅游业的智慧化改造,以上的毛病一个不少。从政府到企业,从景区到游客,都没有真正思考过智慧旅游的“智慧”应当体现在哪儿。对于旅游来说,单纯的把业务搬到线上绝无可能,因为无论怎么说,“旅游”这件事总得迈开腿。

幸运的是,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仿佛为智慧景区提供了新的思路。有一些公司,也开始认真的寻找景区智慧化的道路,开始了整治混乱的第一步,各地政府也意识到过去只为炒作概念的改造方式断断不可能走通,开始真正地鼓励这个行业。智慧旅游,正在再度逢春。

智慧旅游:跌跌撞撞学步难

智慧旅游多年难成,与整个行业面临的问题密切相关。由于旅游行业缺乏一统天下的巨头,更多的是一群实力相当的军阀混战,导致市场被严重割裂,用户在旅游的过程当中,缺乏连贯的完整体验。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产业链上。

产业链问题之一,在于供应商。导致智慧旅游产生问题的几个因素中,供应商的问题最为显著也最难解决,技术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由于当前智慧旅游行业的公司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大多数是从旅行公司转型,或者互联网公司跨界而来,很多硬件上的技术储备都严重欠缺。

举个例子便很好理解:设计方给出了精彩优秀的设计方案,从用户路线到科技体验、从景区解读到文化传承,但是在落实中,问题就会凸显,能够承载设计理念的供应商少之又少,很多景区设备都难寻生产源头。这就好像手机厂商设计了一种绝佳的全面屏幕方案,但却没有厂商能够能够生产这块屏幕,其中尴尬,一想便知。

产业链问题之二,在于同质化。如今旅游这一条线上的企业,大量集中在几个能赚钱的点上,而行业里稍微不那么赚钱的配套环节,就鲜有问津。比如文旅大线上的出行环节(火车票机票),聚集了大量企业,其中还诞生了携程、同程等大型公司;而景区门票售票却很难在网上解决,景区智能设备供应更是没人愿意去干。

能赚快钱的一哄而上,深耕基础的一窝蜂逃跑,整个链条上严重同质,缺少分工。产业链要得就是分工和效率,没有分工就没有落地实现,一条产业链上全是做一件事的,“链”自然难成“链”。

产业链问题之三,在于盈利点。一个行业发展成不成熟,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就是看它能不能形成持的盈利模式。智慧旅游发展至今,其实各个企业都还没在这上面尝到甜头。市场很大,但是赚钱的都是“旅游”那一部分,“智慧”这一部分还真没什么成熟的商业模式。

智慧旅游刚被提出的时候,也是一个资本聚集的热门领域,但是几番投资下来,基本没什么收益,行业也始终未产生可作对标的成功案例,眼看着挣不到钱,资本也就逐渐降温,形成了现在"智慧旅游"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叫好不叫座的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上线智慧旅游项目,也是捆绑式的玩法。例如地产+智慧旅游、游乐场+智慧旅游等等,旅游反而成为了企业拿地和套取政策红利的工具。都想着通过周边来挣钱,旅游本身被反客为主,沦为幌子。旅游投资本身不产生利润,核心利润由其他环节进行,这样的畸形情况,自然难以让智慧旅游行业良性发展。

产业链问题之四,资金难流。正是由于产业链割裂、盈利点不明晰等原因,也导致了行业内部资金难以流动。尽管旅游行业每年产生万亿的流水,但真正反哺行业发展的现金却寥寥无几。在这样的情况下,旅游行业的马太效应愈发严重,领军巨头身处温室,改革动力不足,中小企业缺乏资金,创新乏力。

产业链问题之五,数据割裂。智能时代下,算法和计算正成为商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未来商业的决策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机器学习。而对于智慧旅游来说,要想更“智慧”,就得有海量的数据去分析用户的行为,通过概率论的方法不断获得正反馈,优化结果。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数据将成为智慧旅游能否“智慧”的关键一点,但在当前的环境下,各个公司、各个环节,数据严重割裂,有一些节点竟然没有数据追踪的意识,这就导致了整个行业各做各事、各说各话,产业链更加难以闭合。

ToB之风骤起,智慧旅游再借东风

说到2019年,一个关键词就是“产业互联网”。各大公司纷纷发力ToB业务,奏响了向产业互联网冲锋的号角,正式进入互联网“下半场”。

产业互联网的风吹过,智慧旅游突然间又被放在了舞台中央。在产业融合的大环境下,打通智慧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开始变得现实,互联网红利殆尽,各大巨头公司也开始愿意深耕基础,同时,由于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逐渐成熟,行业的可行性方案也得以延展。政策、环境、行业、技术,都展现出了对智慧旅游有利的一面。

回望智慧旅游的发展历史,大多为两种形式。广义上认为,在线旅游和景区智能化均属于智慧旅游的范畴。在线旅游市场很好理解,网上购买景区门票、查看旅行攻略等都属此类;景区智能化则是指景点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式,为旅客提供更好、更为方便的参观游览体验。

直白一点说,即一种是以游客为中心进行发散,围绕游客本身去制定智慧化、个性化的旅行方案。用户从目的地选择、交通出行、酒店住宿、景区门票、参观导游、路线规划、游前交流、游后分享,都有一套完整的体验。这种形式是以游客为核心,满足游客升级旅行体验的需求。如今市场上的很多ToC产品,就是从这个方面切入,例如携程去哪儿就是满足出行需求,蚂蜂窝就是满足游前交流和游后分享的需求。

另一种形式则是以景区为出发点,围绕旅游景点,去进行它的全方位游客吞吐接待规划。这一种形式的核心在于如何让旅客在进入景区中的时候,有更好的体验。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博物馆的文物旁都会放一个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这件文物的各项资料,这就是景区智能的一种最为简单的表现形式。

当然,要让景区真正智慧起来,放一个二维码是远远不够的,景区需要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解决方案,从景区的智慧化设施,到景点的人文文化,再到景点和游客的互动式体验,都有一个中枢去做整体的统筹和规划。

我做了一个思维导图,一目了然。  

引首以望,智慧旅游三重境界

虽然方向是明晰的,但智慧旅游迟迟发展不起来,充分证明了这条智慧化改造之路道阻且长。

智慧旅游要成大成境界、商业翘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景区大数据大量记录,数据打通,游客行为预判,智能优化资源配置结果,此第一境界也;

景区物联网,物物相通,区域大通,互相联动,矩阵式景区设施,普惠用户,智能体验,此第二境也;

产生交互,景区主动触达游客,同用户对话,提前智能制定个性化游览方案,物人互动,此第三境也。

智慧旅游作为一个相对慢热的市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探寻,在未来一定可以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缓慢成熟未必是一件坏事,小胚芽有足够的时间茁壮成长,根扎得更深。历经磨难,总会戳破泡沫,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普惠的智能体验。

试想一下,未来某一天,对着手机上的智慧助手说一句,“我想去看看木结构古代建筑,预算3000元”,智能助手就为你推荐了合适的景点,你选择了大同悬空寺后,智能助手已经订好了火车票和景区门票,有一辆网约车接你去火车站。

到了景区刷脸进门,按照你想要学习古建的要求,为你推荐了一条景色优美、有典型木制结构建筑的“榫卯木筑”主题线路,一路上智能助手为你自动调出每个地方的背景文化讲解。到了VR体验馆,你还亲历了一把神奇悬空寺的修建过程。

这是多么酷的一件事。

本文系作者 亨哼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