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是个好战略,那么商业航天领域,什么是农村、什么是城市?| CEO专栏

在中国的商业航天领域,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农村,如何实践“农村包围城市”打法?本文是中国航天领域创业者——天仪研究院 CEO 杨峰的答案。

图片设计 @GI引力创新,已获得授权

钛媒体注:本文作者系创业者、天仪研究院 CEO 杨峰,商业航天领域创业者。

前几天,SpaceX 载人龙飞火箭无人首飞发射成功(见钛媒体报道),这是美国自2011年7月8日发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后首次发射载人航天器,这也是首次商业载人航天计划的实施。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它都势必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跨越。

我个人是非常兴奋这次发射成功的,因为我认为,美国的商业航天其实是有两大阵营的:一个阵营是以Oneweb为代表的,披着 NewSpace 外衣的传统航天企业;另外的一个阵营是像 SpaceX 这样的,真正的 NewSpace 的公司,而且它取得的成绩远超 Oneweb。

并且我非常想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时间点说,“天仪想当中国的SpaceX”。这也是我第一次,无论是公开还是私下承认——毕竟我曾经还特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请不要叫我中国的SpaceX》。

过去这么说,主要是出于几个原因:

1. 比较害羞,觉得我们离SpaceX差得实在是太远了,对标他们有点夸张;

2. 觉得SpaceX是搞火箭的,我是做卫星的,完全不一样;

3. 因为中庸,咱们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里好像这样做不太好。

不过最近想法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觉得还是应该说,天仪想当中国的SpaceX。为什么呢?

1. 向别人介绍起来特别简单,几个字搞定,不用费尽口舌来介绍一大堆,结果别人还听不懂;

2. SpaceX的火箭业务已经完全支撑不起他那么大的估值了,所以他现在也开始做卫星了;

3. 天仪在发展的三年中,一直在学习SpaceX创业初期的经验、教训还有方法论,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点点的成绩,从某些角度来说,放在全世界都是很受认可的;

4. 我们天仪应该有一个更大的理想,来激励我们的团队更加努力;我们要有这个勇气、有这个担当、甚至要有这个脸皮来说这样的话,天仪想要成为中国的SpaceX。

那么立下了这么大的一个flag,如何实现呢?或者说,天仪与SpaceX目前差距最大的地方在哪里呢?天仪相对于SpaceX来说,最大的短板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很早就有清醒的认识,那就是我自己……杨峰离马斯克的差距,会不会是天仪离SpaceX差距的平方?甚至是立方。那么我应该学习些什么呢?

或者先问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向谁来学习呢?

在我看来,中国航天有很多专家,中国商业有很多专家,但是他们会是中国商业航天的专家吗?中国商业航天是一个过去是完全空白,现在是全新的领域,这些过去的专家的经验和认知一定会是正确的吗?会不会是值得商榷的,亦或是不那么正确,甚至是严重错误的呢?

现在的中国商业航天,我觉得存在两个思想派系,航天派和商业派:

航天派的观点是,航天很牛逼、很神秘、很特殊,必须要遵从航天的规律,不能瞎干。航天这么多年的经验和教训,是非常宝贵和必须坚持的;商业派的观点是,航天只是一个还没有被资本和商业化普及到的一个普通的行业而已,和别的行业没有任何区别。资本、渠道、需求、产品,一样都不少。通过其他行业的方式,使劲砸钱,大刀阔斧的干就完了。

当然,作为我个人,我坚决不认同这两种任何一种派系,二者都有道理也都有问题,我有我自己的逻辑和判断,但是当然我也无法证明他们是错的而我是对的。

或许,这就和当年互联网早期一样,这是最大的机会,也是最大的风险,大家都只是从业者,大家都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去创造真知。

本文作者:天仪研究院 CEO 杨峰

一、“降噪式”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

看到了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投资中的信号与噪声》,推荐给大家。文中谈到的更多是在投资中的信号与噪声问题,但是实际上在创业当中亦然。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是不可能看完的,但是真正有用的那部分信息,也就是文中作者所提到的“信号”的这个概念,实际上并没有增加多少;那剩下的那些无用的信息,或者是有误导的信息都是“噪声”,这也就意味着,干扰我们做决策的噪声是海量的,而且还在不断疯狂增加的。因此,我们要获取“信号”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的。

我们知道信号处理需要一个模型,很多人喜欢把足够多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形成一个特别复杂的模型,这其实只是把所谓的相关性,错误的理解为因果关系。我个人觉得很多看似很复杂的事情,背后的核心逻辑一定很简单。按照作者的话来说:

假设你学习一个新东西,当它变得越来越难、越来越细分的时候,恭喜你,十有八九你找到噪声了。而你越学习,发现它越简单,并且看到越来越多的共性的时候,才回到了老子讲的那个“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找到了真正的信号。

于是,那么我们的创业过程,就是一个:

• 不断升级自己的系统、增加自己的带宽,以便接收更多信号;

• 不断的总结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论,发现更多更简单的模型,各种“滤波器”;

• 然后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不断的实地观察从而去伪存真,再不断修正、调整“滤波器”和调频的过程,以便去掉各种噪声而获取信息。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己不断在进步,也不断利用自己的系统推动行业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因为如此,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资金、资源、人才、技术都是非常非常重要、必不可缺的东西,但是都没有创始人的“认知”重要。

 

二、寻找商业航天的参照物

那么有没有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行业的情况,和现在商业航天的行业格局很像呢?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当年的最终胜利者在早期的路径和策略,来给我们对现在的情况的认知给予一些经验和教训呢?我个人是挺喜欢这种思维逻辑的,我也一直坚持在这样做。

我找到了两个目标:一个是我党在创业初期,另一个是腾讯在互联网早中期。

1、我党的“早期定位”方法论

我党的创业成功案例,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特别为人称道的。推荐一本书和一篇文章,金一南的著作“苦难辉煌”,《毛泽东才是中国最顶尖的“产品经理”》,还有我们桑文锋同学的知乎专栏,《瓦利哥的机器岁月》。

我觉得我党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早期群雄逐鹿的时候,果断的判断清楚了自己的定位。

曾经“农村包围城市”的打法,不仅苏联人听不懂,国民党听不懂,谁都听不懂;而站在历史终局复盘,这是无比正确的战略。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商业航天领域,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农村?我已经有了我的答案。

同时,我党在创业期非常值得创业公司学习的是:不仅仅抓军事抓打仗,这是每一个政党和军阀都会做的事情;同时也狠抓思想抓政治,这就是他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而最终胜出的地方。

放在企业上来说,每一个企业都会抓产品,这是卖给客户的;而更重要的事情是抓组织抓文化,这是卖给自己的团队的。没有后者认知和目标的统一,就没有一个高效的团队,那么再好的团队也没法做出来好的产品卖给客户了。

在商业航天领域,大家都在关注每一家公司在技术、融资、产品等表面上的点,其实有一个特别不被人关注的点:核心人员流失率。

大部分的商业航天团队早期的成员都非常的优秀,然而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领域,在技术路径上、工作模式、和价值观上,都有很大的不一致。如何能够和而不同,充分集成各自的优势,形成一股合力,为了共同的大目标,而放弃自己的小利益,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如果不能够做到这一点,再好的人才来了,过一会也得走,实在是非常可惜。庆幸的是,天仪在这方面目前做的相对来说还可以,我们的团队很稳定,我们一直都非常团结的实现我们的目标。

2、腾讯的“试错式”进步

互联网是商业航天最该学习的一个领域,腾讯也是互联网领域最值得学习的公司之一,作为青腾大学的学员,无论从感情上还是从机会上,我都主动的去研究了很多腾讯的历史、方法论、还有案例。

关于腾讯的书和内容实在是太多了。前段时间看过的最极端的两个内容,正面的吴晓波的著作《腾讯传》,和那篇及其负面的,让腾讯在股市上损失巨大的《腾讯没有梦想》。

腾讯可以说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不过如果让我来评价腾讯,他的成功最核心的要素是什么,我觉得在于两个字:试错

无论是早期的被人诟病的“山寨或者抄袭”,还是后期被人褒奖的内部赛马机制,其实都是试错。

前者是让别人试错,一旦别人发现了一个好模式或者产品,迅速跟进,现实商业世界里的成功者往往不是第一个创新者;后者是让自己试错,发现一个机会,内部若干个团队一起来干,总有一个能够跑出来的,那就不会错过机会了。

对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虽然中国商业航天目前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成功产品,但是天仪一直在不断的创新和突破,我也真的不在乎什么“第一”、“首个”这样的说法,谁愿意说就说去吧。我更在乎的是,在商业航天整个行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我能够成为这个行业里面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创业公司到底该活得好还是活得久?

最后聊一聊这个问题。我偶然看到了一篇文章(略夸张的标题党)——《一个王兴换三个陈欧,一个滴滴换十个小红书》

看到开始的时候,这个观点是完全认同的,成功的幅度往往比频次更重要”。

世界就是这么现实,一次第一,胜过无数次第二。然而看到中间那个棒球选手的案例,我有点坐不住了。

Babe Ruth 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棒球运动员。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在单赛季打了 60 个全垒打的人;他整个职业生涯打出了 714 个全垒打;但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记录,他整个生涯被三振出局 1330 次。

Babe Ruth 放弃了更高“频次”和更大概率的安打,而不懈地去追求更低概率却有更大“振幅”的全垒打,这真正践行了上面图片中所引用的话:“Hit Big or Miss Big”。

“Hit Big or Miss Big”。这句话让我立刻想起了我的一位朋友还没有正式进入到我们这个行业之前,说了一句让我震惊的话,赶快做大或者赶快做死

我是这么理解他的意思的,他已经很成功了,但他需要更大的成功。他也不确定商业航天这个行业是否可以给他带来更大的成功,所以要用一种快速的方式去赌一把大小,要么就大成,完成更大的个人成功;要么就大败,这样可以赶紧换方向。对于他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

我当时非常钦佩他这种对成功的明确的目标以及高效的方法,然而同时从我自己来说非常不认同。

第一,我自己是因为对航天的热忱以及真心的看好,才从事的这个行业,我并不打算只赌一把;第二,我坚持认为商业航天虽然未来市场是在非常大,但是现在的问题也非常多,必将是一场长跑,根本不存在快速成功路径;第三,既然是长跑,你不知道市场哪天会爆发,创业公司活得久比活得好更重要,这样你才能够抓住机遇。

看到这篇文章中棒球选手的话后,我惊诧了,难道这样是对的吗?难道这是更成功人士的认知优势吗?

还好文章突然画风一转。

Babe Ruth 退役之后的这几十年里,棒球领域确实有大量的人在践行他的鲁斯效应。在 2012 年,有 136 个球员被三振出局 94 次以上,而 94 这个数字是 Babe Ruth 生涯中单赛季被三振出局最多的次数。但这 136 个人却并没有人真的打出类似数量的全垒打,或带来相同的胜绩。

因此,本篇学习笔记我得出的最后结论是:

1)成功的幅度往往比频次更重要;

2)但追求成功不意味着单纯追求高风险,而是要追求高期望;

3)要想得到高期望,除了选择大收益的方向,还要不断锻炼自身,努力提高实现理想结果的概率;

4)概率再高也不是必然事件,所以要给自己留充足的子弹,有足够多的尝试机会。

意思就是,risk big, dream big 不代表 hit big,腾讯当年就一个QQ的小dream一样hit so big;hit big需要大量的act small的努力来增加概率。

但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提升概率的因素到底是什么?同时也要有扛风险能力。

所以我坚持认为,商业航天的未来很美好,但是现阶段还是有很多行业初期的问题,需要行业内所有的友商一起协作,靠长期的努力拼搏才能够实现的。

正如SpaceX当年从来都不被看好,而有一切资源和大家都看好的铱星却破产了,美国的商业航天道路从来不是一条两边鲜花盛开、中间铺上红地毯的道路。

美国如此,中国恐怕也是如此。机缘、时运、窍门也从来不属于商业航天这个事业。只是依靠不屈不挠的坚韧、义无反顾的顽强、前仆后继的试错。现在如是,未来依然如是。我将披荆斩棘,特立独行。

以上,是我的第一篇《 成为中国的SpaceX的学习笔记》,接下来还会有第二篇,第三篇等。欢迎大家留言或者私信新浪微博 @天仪杨峰 和我交流讨论,我会在第一时间回复。【本文经杨峰授权发布于钛媒体,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天仪SPACETY(spacetysatellite)】

本文系作者 天仪杨峰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