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飞”起的中国智造,你真的了解吗?

本世纪初中国刚刚接棒“世界工厂”时,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我们在黑暗中像夸父一样奔跑,跑出了“中国速度”。今天太阳正从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金色的光芒照耀大地。

聊起工业制造,我想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在奔腾的流水线旁举着扳手疯狂地拧紧六角螺丝,又或者是纪录片《铁西区》中昏暗破败的厂房,满地是洗刷不去的陈年油污和铁锈,这是我们对“工厂”这个词汇最初的记忆。

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第一次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从彼时的“中国制造”到今天的“中国智造”,我国制造业正在风雨中磨砺体魄。今天我们把玩着手中凝脂美玉般的手机、在车展上欣赏流光溢彩的自主品牌汽车,躺在沙发上享受智能电器的便捷,“中国智造”带来的生活品质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正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上。

但你真的了解今时中国的制造行业吗?工厂里是否还有四下迸溅的火星,工人们是否还被转瞬即过的六角螺丝刁难得头昏眼花?工业制造在中国经历的变迁,值得我们知晓。

国货” 是中国智造的使命

“中国智造”四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带来民族自豪感的口号,在它的背后,是扎扎实实的中国品牌的支撑——在今天中国大陆的市场上,空调领域国产品牌占有率已经达到94%,彩电领域国产品牌占据85%,即使是在科技含量更高的手机市场,国产品牌也已经打下82%的江山,这是中国品牌在与索尼、松下、三星等世界巨头近身肉搏中取得的胜利。

事实上中国的工业产品早已扬帆出海,去到强敌如林的海外市场攻城掠地。海尔在欧美、华为在欧洲、OPPO、VIVO、小米在非洲都已成为知名品牌,根据毕马威的统计,94.9%的海外消费者至少知道一个中国品牌,可以说中国智造已经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至于那些中国企业出海并购国际品牌的故事,早已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新闻了。

即便是在消费级工业产品中最重要的门类——汽车制造业中,中国智造的潮流同样汹涌。衡量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汽车制造水平是绕不过去的硬指标。一部手机通常由几百个零部件组成,而到了汽车行业这里,这个数字是一万个以上。

汽车工业上下游涉及到多达数十个能源、重工业、轻工业行业,再加之今天智能汽车所面对的数字化、科技升级的广阔未来,汽车工业,特别是智能汽车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制造之锚”。

截至2018年上半年,中国已经诞生了数十家新能源、智能汽车品牌,它们中已经率先拿出作品的蔚来、荣威、吉利新能源等领军者,凭借先进的设计理念和科技内涵,已经开始让中国消费者愿意为“中国智造”买单。

在工业制造的锚点上,国货,担负着下一个即将到来的中国智造时代的使命。

智能造车新势力的真正价值

不久之前,蔚来发布了一个两分钟的合肥制造基地视频,这个视频或许可以回答文章开头那个问题——今天的中国智造,工厂里究竟该是什么样子。

没有印象中工厂昏暗厚重、锈迹斑斑的“蒸汽朋克”风格似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积的白色和灰色等略显“冷淡”的色块带来的舒适感。几百台鲜亮的橙黄色机器人分布其中,十几个机器人同时在一个车身上“舞蹈”的画面令人不由得生出一种“工业艺术之美”的感叹来。

镜头拉至近景,也看不到任何传统车间中火花四溅的场面,这是因为蔚来ES8的铝材使用比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96.4%,堪称全球量产车最高比例全铝车身,甚至将曾多用于军事器材、装甲板和导弹装置的航空级7系铝首次引入到消费级的汽车制造之中,而全铝材质要求必须打破传统的车身连接方式,“航空级全铝连接工艺”就成为了蔚来ES8的解决方案。

从航空领域引入的自冲铆接技术仅需气源,无需循环水冷却,整个过程无任何污染物产生,更不产生粉尘、碎屑、烟雾和火花,所以才有了视频中我们看到的轻盈洁净的生产流程。

完成组装的白车身进入喷涂车间,灯光在圆润的车身上流淌,又是一次流光溢彩的视觉享受。这是国内首个配备光新通道的涂装车间,曲面光源在车身各个角度保证光线的一致性,更利于检查漆面的缺陷。以上整个智能自动化的流水线作业过程,完全可以用“优雅”来形容。

蔚来ES8的合肥工厂生产线上的这份“优雅”,正是未来“中国智造”形象的一个缩影。今天的造车新势力们,已经和更多中国智造的旗手们在智能化、先进工艺和管理细节等方面刷新着我们对于工业制造的认知。

大概在三十年前,我的父亲在工厂里上班,就曾带我初窥蒸汽滔天、机械轰鸣的工厂内部景象;十几年前我在一所以机械系闻名的高校求学,金工实习时进入校办机械厂,见识了数控机床精确作业的魅力;由于工作原因,前几年我频繁出入国内各大车企的工厂,又被成片连顷的工厂壮阔的工业奇观所震撼。

本世纪初中国刚刚接棒“世界工厂”时,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我们在黑暗中像夸父一样奔跑,跑出了“中国速度”。今天太阳正从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金色的光芒照耀大地。

蔚来合肥制造基地的视频配乐是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个呕心沥血的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基苦等两年却没有演奏家愿意演奏它。终于,俄国小提琴家勃罗茨基在维也纳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却被乐评家汉斯利克批评为“生拉硬拽、伤痕累累”,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这部协奏曲被小提琴演奏家圈子里评价为“无法演奏”。

140年后的今天,《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经久不衰,灿烂无比。(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陈小北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已经在前进的路上,很棒。

    回复 2018.11.05 · via android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