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卓厂商们的涨价逻辑,到 iPhone 的“订阅制”销售

一杯咖啡即可享受最新 iPhone,比新还新。

2010 年,iPhone 4 作为第一款登陆中国的苹果手机,在北京、上海以及中国联通的各大门店开始销售时,便凭借 4999 元的售价和颠覆式的形态,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直到今天,能够第一时间购入最新款的 iPhone,仍旧被很多人视为值得发 N 条朋友圈的大事,其待遇甚至超过了第一网红X茶。以至于在部分「果黑」眼中,iPhone 由于高价格、高曝光和高炫耀值形成的「装X属性」的刻板印象,成为了他们最为鄙夷的一部分。

2011 年小米手机初代发布后,国内智能手机厂商迅速崛起,用「性价比」的打法,在七年之内改变了整个智能手机的格局。然而,仍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时至今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当年 iPhone 4 的 4999 售价买一台手机用,仍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但是,以苹果为代表的手机厂商们,并不这么认为。目前苹果官网的在售机型中,4999 的预算只能勉强买到去年的 iPhone 8,还得额外加一百块。

而安卓阵营里,「性价比」也逐渐被抛弃,华为、OV 两家的旗舰售价均触及甚至突破了 5000 元大关,「顶级配置只要 1999」的年代早已不复存在。虽然小米、魅族以及华为旗下的荣耀,仍然推出了性价比十足的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个智能手机市场仍然在持续涨价。

当 iPhone 卖到了一万三的今天,回过头看,其实各大厂商无不是想方设法,找到属于自己的涨价逻辑。

安卓厂商各有千秋的涨价逻辑

iPhone 发布会后,一张历代 iPhone 的定价图广为流传,今年金色的 iPhone XS Max 512G 几乎就是一块金砖,刺激着人们对手机价格的感慨。但是,隔壁的安卓阵营在涨价这件事上,也有着自己的如意算盘。

目前安卓厂商的主要玩家仅剩五位,分别是华为、小米、OV 和三星。这几家为了提高价格,用上了不同的策略。

拼品牌的华为

在国内,华为的销量一骑绝尘;在全球,华为一枝菊花压海棠,第二季度打败了苹果稳居第二。再看看华为 40.9% 的同比增长率,对比三星负增长 10.4%,余大嘴吹出的未来看来还真不是梦。

如果将华为过去几年销量上的迅猛攻势,归结为一个核心原因的话,小新认为是「品牌」。

华为做通信业务起家,家大业大,早早就打出了「不只是世界五百强」的口号。涉足手机业务后,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虽说与苹果高通还有点差距,但也能称得上是「掌握核心科技」,在对抗苹果三星这些国际大牌时,民族自强的大旗自然而然地就落在了华为的肩膀上。

而华为在品牌上下的心思,也着实比其他国产品牌要多。最为成功的一项策略,便是「品牌联合」。

「品牌联合」讲求的是用其他品牌的品牌资产,影响消费者对自有品牌及产品的态度,但前提是,一定要选得对。华为的通信业务在全球尤其是欧洲大放异彩,令其品牌染上了一层「国际化、高科技」的固有印象。因此,华为在寻找联合品牌时,如何能够加深这一印象是关键。

华为选择的两家,一是莱卡二是保时捷设计,前者是成立百年的德国相机先驱,后者是与保时捷汽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高端设计工作室,两次成功的品牌联合顺利将华为全球化的品牌形象树立了起来,成为了民族的骄傲。

品牌价值影响的不仅是销量,还有旗舰产品的定价。华为 P 系列顶配破了五千,Mate 系列联合保时捷去年就达到了万元级别,在路上的 Mate 20,想来价格也不会让人失望。

目前,华为堪称国产品牌中,在高端旗舰机型表现最佳的厂商,也是三星被逼退中国市场之后的最佳替代者。不过,今年 OV 两家在高端市场上的表现,似乎能给华为一个惊喜。

用营销「升维打击」的 OV

与「降维打击」相反,OV 凭借强大的营销攻势,把中端配置卖到竞争对手高端的价格,且在销量上仍然可以战胜对方,这种神操作,称之为「升维打击」。

最近两年的小米发布会,动辄便用旗下售价 1699 的机型,吊打 OV 两家售价 3000 左右的 R 系列和 X 系列,但真要比销量,OV 可丝毫不落下风。在小米尚未触底反弹之前,甚至再早一些华为还没联合莱卡那会,OV 才是国产厂商中妥妥的双巨头。

成功的「升维打击」,让 OV 两家旗舰机出手之时,在定价上丝毫没有负担。Find X 定价 4999 起,搭配超级快充的机型 5999 起,OPPO 顺便还学了一把华为保时捷,整出来一个兰博基尼版定价 9999,价格上探的节奏丝毫不拖泥带水。vivo NEX 系列虽说在 Find X 的光芒下略显暗淡,但仍然让 vivo 的产品线探到了 4000--5000 价位。

与 OV 「升维打击」截然相反的,便是小米了。从最初的 1999,到 Mix 初代的 3299,再到如今小米 2699,小米的定价可谓一直称得上良心。但是,虽然小米价格最低,并守住了性价比的初心,但换个角度看,它只不过用了一种新的涨价方式而已。

变相涨价的小米

在「性价比」这条路上,小米走得最坚定,小米 Mix 系列维持在 3299 已足够说明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米在涨价上就不如友商那么激进。

小米上市,雷军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米是互联网公司。换句话说,小米硬件没有赚到的钱,要用软件来赚。

这对用户的直接影响就是系统内置广告。最近的头条是,小米的广告打到了设置页面,让国外不习惯这种操作的用户直接抓狂了。

去年年底,小米为 MIUI 推出的一个会员服务,也让小米用户哭笑不得。尽管从服务上看,小米提供了视频、音乐、电子书等多种内容消费,但是去广告业务同样被绑定在这一服务中。这不,你买手机省下来的钱,转头还得充卡买会员,转头来貌似也没便宜多少。

用简单的一句话说,小米的铁人三项,就是硬件省下来的钱,用软件赚回来。但是,或许用户愿意多花点钱,换一个纯净一点的系统体验呢?

涨价全靠屏幕的三星

最近两代的三星产品,学着苹果走起了「挤牙膏」的路线。硬件没升级,软件也没什么创新,转了一圈,好像就价格贵了一些。Note 9 售价 6999--8999,颇有点「不能涨硬涨」的架势。

不过,三星目前的曲面屏,以及传闻中即将到来的折叠屏,是三星涨价的源动力。明年能不能跟上苹果一万三的步伐,就看三星的屏幕能不能叠起来了。

华为 OV 加三星,安卓阵营的五大巨头,用各种方式,实现自己涨价的目的。转眼看向苹果阵营,苹果涨价的逻辑,已经显示出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

iPhone 初显的「订阅制」

当国产安卓厂商用各种方式,将旗舰售价上探至 5000 元时,苹果却在最新的发布会上,将新机的起步价定在了 6499 元——传闻中定位廉价版的 iPhone XR,丝毫没有廉价的踪影。

至于两块最低 8699 最高 12799 的金砖,已经更是突破了穷苦老百姓们的想象力,偏偏发售之后黄牛加价最狠的,还是被称为「皇帝版」的 iPhone XS Max 512G,显然供少需多。

关于「苹果凭什么卖这么贵」这个问题,答案有很多,从苹果角度讲,无非是 iOS 的系统独特性,手机中不可替代的生产力工具,苹果以 iCloud 为核心的生态体系,以及品牌价值。

从消费者心态讲,「一块钱买一分货,十块钱买两分货,一百块钱买三分货」,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反正,iPhone 就是越来越贵,还卖得越来越好,市值过了万亿,任谁说什么道理都没用。

但是,唯一把这个问题想得明白的,是那个被果粉斥为「沾满了铜臭的商人」的蒂姆·库克。最近,库克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如下的态度:

iPhone 卖 1500 美元贵吗?不贵。

第一,它代替了你的数码相机,录像机,音乐播放器等等一大堆数码产品,多合一的设备卖这个价格一点也不贵。

第二,人们想要最具创新力的产品,iPhone XS 系列无疑就是,做到这一点自然不便宜。

第三,大多数消费者购买一个 1000 美元的手机,不是一口气买的,而是每月 40 美元,每天大约只要 1.4 美元。

第三点是库克过去几年来重复了许多次,又被嘲讽了许多次的说法。把 iPhone 价格平均到每个月、每一天,进而证明它似乎没那么贵,这种说法显得过于简单幼稚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库克这么说,并不是在阐述一个假设,而是一个事实。分期购买,这种带着「订阅制」痕迹的销售方式,苹果在美国市场已经使用了很多年。这项打着优惠服务旗号的活动,被命名为「iPhone Upgrade Program」。

尽管这项活动几年前已经在国内上线,但是相比美国市场,最关键的一项优惠——免息分期,被弱化且更改为常规的分期付款,需支付利息。

而在美国市场,成熟的信用卡体系和消费习惯,让「iPhone Upgrade Program」显示出了纯粹的「订阅制特性」。用户以免息的方式分二十四期支付新手机的价格,支付第 1--12 个月之后,恰好新机发布,将旧手机还给苹果抵扣第 13--24 月的分期费用,然后入手新 iPhone,开始新的一轮 24 期分期支付。

看似复杂,但归结的流程本质上,只需要每月支付一定费用即可——这与 Apple Music 的订阅制,实质上又有什么差别?

而这种方式,足够支撑苹果将 iPhone 卖的更贵,比当前的一万三再贵都无妨,一个月多 10 美元,二十四期就是 240 美元,涨价就这么简单。

不过,目前这项服务只在美国上线,国内的「年年焕新」本质上有差别,毕竟国内信用卡分期的用户习惯远没有形成,同时贷款的利息也会严重影响这项活动的根本意义。但是,支付宝之类的支付工具,或许会是苹果在中国进一步推行「订阅制」的突破口。

目前,「花呗」「京东白条」等一类分期服务已经成为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消费方式。当苹果在国内售价已经高达一万三时,如果未来几年要继续涨价,「订阅制」必然会是其利器。再进一步,如果苹果绕开第三方服务,自主推进分期的消费方式,那么就成了完全的「订阅制」,而苹果将彻底转型为服务型公司,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订阅制服务。

而库克将会继续重复自己的涨价后并不贵理由:你只需支付数十美元,即可享受最新的 iPhone,比新还新。

本文系作者 科技新知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13:03

机构:2023年中国光电显示产业投资金额约3068亿元,同比下降15.6%

13:01

民生银行李彬:预期2024年全行业净息差将延续下降趋势,公司净息差将持续承压

13:00

中国石油总裁黄永章:确保发展传统油气能源同时积极打造“第二曲线”

12:58

韩国半导体产量创14年来最大增幅

12:57

美股第一季度以强势收官,市值暴增4万亿美元

12:56

推进零碳电力转型,周小川强调需设定清晰的激励政策

12:37

全国首个城中村改造立法,《广州市城中村改造条例》批准通过

12:33

张坤隐形重仓股罕见大变化:建仓新秀丽、普拉达等消费品

12:32

小米汽车专利可自动调整卫星天线

12:30

临港管委会与国开行上海分行等投融资机构成立宽禁带半导体产业链产投同“芯”联盟

12:30

乌干达和西班牙科研人员合作研制出抗蜱疫苗

12:28

外媒炒作“中国药企未经同意将美知识产权转移到中国”,中国使馆驳斥

12:25

小米汽车F码最高炒至5万元

12:25

周鸿祎:将开源360智脑7B模型,支持50万字长文本输入

12:23

国家药监局局长李利在海南调研药品监管工作

12:22

民生银行黄红日:2024年资产质量面临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及房地产实际恢复状况双重压力

12:20

美第一大汽车港口关闭,超14万人生计受影响

12:13

文旅部:将着力提升重点旅游场所支付便利化水平

12:11

文旅部:今年1-2月外籍人员入出境共计294.5万人次

12:06

上海印发措施,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成本

72
5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