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这个被大屠杀重创的国家,如今正在被体育治愈

通过环卢旺达自行车赛(Tour du Rwanda)来重新认识这个美丽的国家,以及这里的人民对于体育的热爱之情。

 

这样一个曾被“大屠杀”重创而闻名世界的弹丸小国,如今在体育的帮助下得到了疗伤。而跟随生态圈专栏作者李陶的笔触,我们有机会通过环卢旺达自行车赛(Tour du Rwanda)来重新认识这个美丽的国家,以及这里的人民对于体育的热爱之情。

卢旺达共和国位于非洲中东部,国土面积26,338平方公里(大约为北京市面积的1.6倍),人口约1100万(比北京市常住人口的一半稍多),人均GDP不到750美元(世界排名倒数20位以内)。

无论历史文化还是资源物产,卢旺达这个弹丸小国都乏善可陈。从1962年摆脱比利时殖民统治并独立建国至今,卢旺达在国际社会上最大的存在感来自于1994年4月至7月的种族大屠杀:在100天的时间里有大约100万平民被杀,而这起骇人听闻的人道主义灾难直到今天仍然是许多外国人对于卢旺达这个国家的唯一印象。

幸运的是,作为自行车爱好者,我们有机会通过环卢旺达自行车赛(Tour du Rwanda)来重新认识这个美丽的国家。

本文作者李陶在环卢旺达比赛现场

一. 举国之力

环卢旺达自行车赛创立于1988年,赛事短暂举办了三年之后在整个90年代停办,2001年重新恢复。

2009年环卢旺达正式注册为国际自盟(UCI)职业公路车多日赛,国际影响力逐年提升,近年来环卢旺达已经作为“全世界车迷最狂热的自行车比赛之一”而享誉车坛。

2017年的第9届环卢旺达自行车赛(赛事官方将2009年算作第1届正式比赛)于11月12-19日举行。
而我作为赛事历史上第一位亲临现场的亚洲记者,完整经历了8天的赛程。

尽管在过去的五年里我已经在欧洲、亚洲、大洋洲现场报道过多项不同级别和规模的职业公路车比赛,更通过各种渠道对全世界各地的自行车赛事有了相当全面的了解,但本次卢旺达之旅依然让我忐忑不已——毕竟这将是我第一次踏上遥远陌生的非洲大陆,而此前对于卢旺达这个国家的极为有限的了解也让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期待些什么。

事实上,虽然环卢旺达至今依然只是UCI最低级别(2.2级)的职业公路车比赛,但是这项为期超过一周、路线覆盖卢旺达东西南北中全部五个省份、参赛车手和随队工作人员上百人、媒体报道触及数十个国家的自行车赛事早已成为了整个卢旺达最受关注的年度盛事。

本届环卢旺达总路线图

对于卢旺达这样一个以出口咖啡豆和茶叶以及开展山地大猩猩观光旅游作为经济支柱的东非小国来说,想要举办一次如此大规模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都并非易事,能够坚持多年更是难能可贵。2017年环卢旺达比赛的整体预算为5亿卢旺达法郎(约合400万人民币),其中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这对于卢旺达政府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巨额投入。那么,卢旺达政府为什么要对这项赛事给予如此巨大的支持呢?

首先能够想到的一点是,全世界任何一项公路自行车比赛都是展示沿途自然和人文风貌的绝佳载体,每一项赛事的举办地都希望借此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的确,如果没有环卢旺达自行车赛,我几乎不可能了解到卢旺达这个“千丘之国”拥有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山区景观;但是平心而论,我在本届环卢旺达比赛期间看到的一切风景恐怕还不足以让我相信卢旺达是个值得专门造访的旅游目的地。

环卢旺达山地风光

而对于卢旺达政府来说,如果环卢旺达能够让一部分外国人建立起对这个国家的客观中性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们对这里的负面印象,这就已经算是很不小的成就了。

  基加利夜景

以我本人的实际经验来说,我通过本次环卢旺达之旅了解到:

  • 卢旺达首都基加利是一座极为干净整洁的城市,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都相当完善;
  • 卢旺达全国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即便是远离首都的山区道路也都普遍铺设得非常不错;
  • 卢旺达的社会治安状况极好,游客可以放心大胆的在夜间独自外出而不必担心安全隐患;
  • 卢旺达的服务业整体素质很高,无论何种档次的宾馆和餐厅都一尘不染,服务员态度热情,纪念品商店和出租车司机绝大多数都不会漫天要价…

这些点滴事实虽然都不算太起眼,但是却足以让我和通过我的报道了解到这些事实的车迷们对卢旺达这个国家的印象发生巨大的扭转——这种国际形象的逐渐好转正是卢旺达政府迫切渴望达到的目标。

其次,卢旺达人民对环卢旺达自行车赛极度欢迎——这种欢迎程度我想大约可以用1990年北京人民喜迎亚运会来稍作类比。

环卢旺达比赛沿途数以百万计的现场观众当中真正懂自行车的只占极小一部分,而凑热闹的心态和家门口举办国际大赛的自豪感则足以支撑起其他绝大多数观众的观赛热情。“凑热闹”不必多解释,卢旺达人民喜欢凑热闹、擅长凑热闹、有足够的闲心和闲工夫来凑热闹,而环卢旺达对他们来说就是当地最大的热闹了。

“自豪感”听上去似乎有点儿虚,但是我相信经历过1990年亚运会的北京人一定对此深有体会。一个长期贫弱、落后、国际地位低微的国家,在经过了一段时期的努力发展之后终于获得机会承办一项国际体育赛事,并且因此短暂成为国际舞台的焦点,这对于当地民众来说无疑是巨大的鼓舞和荣耀。

环卢旺达现场观众

在环卢旺达比赛期间,我两次被现场观众主动搭讪,他们用简单但还算标准的英语向我这位不远万里来到卢旺达报道比赛的外国记者表示欢迎,并且表达了环卢旺达这项比赛令他们感到多么自豪。

我不知道他们两位能够代表多少当地观众的想法,也不敢百分之百的确定他们所说的话究竟是真的完全发自内心还是为了找机会和外国人说话而准备好的台词,但这两次被搭讪的经历在我数次出国报道自行车赛的旅程中的确是前所未有的。

更妙的一点在于,现场观众恰恰是公路自行车运动当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观众人数多少、观赛氛围如何都能够直接决定一项比赛的形象和口碑,而环卢旺达现场观众之多、氛围之热烈正是这项比赛在全球车迷中受到关注的最最重要的原因。总而言之,比赛给观众带来了满足感,观众给比赛带来了好口碑,与此同时卢旺达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还得到了提升,这的确是多方共赢的好买卖。

卢旺达政府对环卢旺达自行车赛给予大力支持的第三个理由才终于说到了自行车运动本身,而卢旺达自行车运动的发展在我看来称得上是21世纪最动人的自行车故事。接下来我将单独用一个章节来简单讲一讲自行车运动和环卢旺达自行车赛如何成为了卢旺达年轻人的梦想之门。 

环卢旺达比赛

二. 梦想之门

和其他许许多多的发展中国家一样,在上个世纪的卢旺达,自行车被视作重要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工具,而不是运动器材。自行车帮助人们在相距十几公里到几十公里的城镇之间往返通勤,或者将整袋的咖啡豆从种植园运到市场上售卖。

在80、90年代卢旺达国内也零星举办过小型的自行车比赛,但参赛车手的器材装备五花八门,比赛本身也几乎没有专业性可言。个别卢旺达车手曾经参加过奥运会公路车比赛,但在那时的卢旺达“成为一名自行车运动员”还远远谈不上是一件是令人向往的事情。

卢旺达自行车运动的转折点发生在2006年,美国自行车名人堂成员乔纳森·博耶在这一年帮助卢旺达自行车协会建立了第一支自行车国家队。博耶是历史上第一位参加环法大赛的美国车手,曾经有过辉煌的职业生涯,但是却在退役后遭遇了一连串不如意的事件,最终他在机缘巧合之下来到了卢旺达,并且把帮助卢旺达和非洲国家发展自行车运动当作了自己的终身事业。

2006年第一支卢旺达自行车国家队的成员几乎都是在幼年时经历过大屠杀的年轻一代,其中甚至有人在大屠杀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而自行车运动则成为了他们摆脱大屠杀阴影、重新找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

乔纳森-博耶和他的非洲崛起自行车中心

在最初的几年里,博耶和他的卢旺达国家队所面临的困难令我们难以想象:那时的卢旺达百废待兴,博耶在北部山区开辟的训练基地根本得不到稳定的供电和清洁的自来水;年轻的车手们几乎都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有些车手甚至不会拼写自己的名字;卢旺达全国都找不到几辆可以用来训练比赛的公路车,专业技师更是一个都没有,从国外购买器材装备还要承担100%的进口关税……然而,所有的这些困难都被博耶用他那圣人般的坚毅和智慧逐个解决。

在本届环卢旺达比赛期间,我有幸在博耶的亲自带领下参观了他的“非洲崛起自行车中心”。

如今这里有超大功率的柴油发电机和美国进口的整套水净化设备,储水罐里的洁净饮用水足够所有车手使用三天;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老车手用自行车中心自制的教材给新车手们教授英语和地理课程,让他们出国比赛时再也不用感到尴尬无措;刚刚落成半年的新工作间里有自行车中心自己培养的技师正为国家队车手调校战车,这些技师都持有UCI颁发的专业技师执照,有资格为职业车队服务;博耶还指着一张他和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的合照,告诉我他是如何说服总统把高达100%的运动自行车进口关税直接取消掉……

而在所有这一切逐步实现的十年间,环卢旺达自行车赛就成为了从这里走出的卢旺达车手们最重要的梦想舞台,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阿德里安-尼永舒蒂。尼永舒蒂2007年加入卢旺达国家队,次年就赢得了环卢旺达总冠军。2009年尼永舒蒂加盟了MTN洲际车队(第三级别职业车队),随后几年里他随车队一步步升入顶级,成为了国际赛场上最知名的卢旺达车手。

阿德里安-尼永舒蒂

2012年和2016年,尼永舒蒂两次代表卢旺达参加奥运会(分别参加了山地车比赛和公路车比赛),并且两次都被选为卢旺达代表团旗手。如今,30岁的尼永舒蒂已经成为了卢旺达最受欢迎的公众人物之一,他本人也开设了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尼永舒蒂自行车学院,以号召更多卢旺达年轻人参与自行车运动。

当然,由于非洲车手在语言和生活习惯乃至签证等问题上存在先天劣势,而环卢旺达比赛目前的竞技水平终究有限,因此卢旺达车手想要通过在本土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来开启一段成功的职业车手生涯仍然是很困难的事情。

不过,如今卢旺达的年轻人们已经普遍相信自行车运动能够带给他们更强壮的体魄、更积极的心态、更开阔的眼界以及未来更好的发展机会,而他们对于环卢旺达自行车赛的热情也一定会延续下去。

三. 他山之石

最后,我想要站在中国自行车赛事组织者的角度上简单谈谈环卢旺达自行车赛带给我们的启示。

1. 中国车迷们最关心的问题:为什么环卢旺达比赛现场有那么多观众?为什么他们能离赛道那么近?

众所周知,现场观众少、安保人员将观众与赛道隔离得过远是中国自行车比赛最受车迷和媒体批评的核心症结。关于“环卢旺达现场观众为什么那么多”的问题我在上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在此不再重复,对于国内的自行车比赛来说想要达到这样的观众热度的确不太现实。

那么国内比赛是否能照搬环卢旺达的安保模式呢?我的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本届环卢旺达比赛仅有区区32名随队警察,赛道除起终点外没有任何封路设施(挡板、路障、警戒线等),在沿途观众密集的路段每隔30-50米才有一位安保人员。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对公共资源的消耗降至最低,同时让现场观众有机会充分贴近比赛;坏处则是难免会有车迷侵入赛道,安保人员面对赛道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严重不足,甚至导致车手的安全得不到充分保障。

讽刺的是前面提到的两点好处是没有亲临现场的车迷们都很容易看到和想到的,而几点坏处却是只有在比赛现场才能真切感受到的。因此在中国车迷幻想国内自行车比赛的安保工作向环卢旺达看齐的同时,环卢旺达组委会和参赛车手们却渴望得到更多的安保支援。

环卢旺达安保人员

2. 国内赛事真正应当向环卢旺达好好学习的赞助商关系。

本届环卢旺达的两大主赞助商之一是总部位于欧洲但十分看重非洲市场的啤酒品牌SKOL。在比赛中SKOL通过现场设施搭建、广告展板和充气酒瓶、起终点VIP酒吧、工作人员服装、赛段冠军颁奖服、卢旺达俱乐部车队骑行服、赛事官方骑行水壶、观众小旗和充气棒、车迷互动区、花车巡游、比赛沿途设立观赛点等等等等一切你能想到和想不到的方式进行超高密度的品牌形象轰炸,把环卢旺达变成了一场SKOL超级品牌秀。

除了人山人海的观众之外,环卢旺达比赛现场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铺天盖地的主赞助商SKOL啤酒的红黄logo!

严格来说,SKOL的每一处宣传都谈不上有多少新意,但令我佩服的是SKOL品牌和环卢旺达赛事组委会之间建立起了极为密切而互信的合作关系,赛事组委会给予SKOL最大的自由度,而SKOL又能够绞尽脑汁发掘并把握住每一个展示品牌形象的细小机会,并且在赞助费用之外又砸下了不少成本用于周边宣传。

相比之下,国内的大多数自行车赛事依然处于“品牌掏钱、主办方摆广告牌子”这种原始简陋的赞助合作模式,实在不利于赛事的长远健康发展。

3. 关于环卢旺达职业化发展到第10年所面临的困境。

我们知道组织职业公路车赛事是一项专业性相当强的工作,因此公路车运动新兴国家在举办一项职业比赛之初免不了要聘请富有经验的国外团队来承担一部分组织工作。事实上,环卢旺达和其他绝大多数非洲职业公路车赛事一样都将组织工作外包给了来自法国的GSO公司(全称为Grandjean Sport Organisation,即格朗让体育公司)。

按照卢旺达自协最初的设想,环卢旺达组委会中的GSO人员将会逐年递减并由卢旺达当地人员取代,直至卢旺达人完全接手比赛的组织工作。然而,GSO为了自身利益显然不想让这样的计划成为现实。在连续多年以各种理由拒绝减少GSO人员之后,在本届环卢旺达比赛中GSO人员的数量竟然不降反升,这让包括卢旺达国家队创始人博耶在内的许多真正关心卢旺达自行车运动发展的人士大为不满。

目前卢旺达自协已经确认环卢旺达将在2019年改期至赛季初并升级为UCI 2.1级,更高的比赛级别和更大的组织规模意味着卢旺达自协和GSO之间势必会出现更大的利益分歧。这一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妥善解决,那就意味着环卢旺达这项赛事将面临重大危机。

反观国内的许多自行车赛事,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外国组织团队的身影,不过据我所知,培养国内的专业办赛人才始终是那些具有前瞻性的赛事所非常看重的一点,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赛事组织团队已经基本能够胜任一项世界顶级自行车赛事各个环节的工作。

还是那句经典的话——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一定是人才。只有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强劲执行力的办赛人才,国内的自行车赛事才会有可期的未来。

【钛媒体作者:专栏 | 李 陶,著名自行车赛事解说,编辑/ 陈思怡,图片由作者提供,体育产业生态圈微信(ID:tiyuchanyeco)】

 

体育产业生态圈

316篇资讯

粉丝

体育产业生态圈,打造体育商业新入口(微信:ECO-SPORTS,官网:www.ecosports.cn,【上场】体育圈招聘官网:sc.ecosports.cn)

本文系作者 体育产业生态圈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79
7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