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T-EDGE文章顶部

站在消费金融风口之上,电商系还需借银行的神兵利器

尽管银行系与电商系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消费金融的核心是流量和风控,场景化则是未来趋势,电商系单打独斗并没有胜算,与银行联手合作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本文正在参与钛媒体最新一期竞拍话题消费金融风口之上,银行的胜券在何处?》,奖励丰厚,如有不同观点,欢迎投稿来辩!】

都说互联网金融今年日子难捱,然而消费金融公司却赚了个盆满钵满。消费金融在近两年获得了飞跃性发展,可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先说“人和”,随着消费转型,大众的消费理念也已发生变化,即时享乐、任性购物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准则,再加上移动支付方式的迅速普及让年轻一代的货币观念逐渐淡薄,80、90后消费者的即时消费意识强烈,信用消费、超前消费等消费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有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的七年间,我国居民短期消费贷款平均年复合增长达到33.2%,2016年同比增长了24.8%,消费金融市场前景广阔。

再看“地利”,银行的信贷业务主要面向收入稳定的白领阶层,学生、蓝领等无收入或无稳定收入的中产以下阶层消费群体却是信贷盲点,这部分消费者虽然信贷额度小、个人征信评级低、风险高,但是需求旺盛,市场空间巨大,值得挖掘。

同时,在银行的传统金融业务面临愈加激烈竞争的同时,坏账率也在攀升,作为银行主要收入来源的公司业务受金融脱媒、利差收窄、企业信用风险增加等影响,导致银行的净收入在逐年下降,零售业务转而成为了银行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但是近几年零售信贷的助力军房贷也出现了下滑趋势,消费金融有广阔市场也就成为了银行转型的方向。

最后再谈“天时”,即国家政策鼓励消费金融发展。自15年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至全国之后,又陆续发布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消费金融》(征求意见稿),鼓励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开展消费金融业务。

基于以上原因,众多银行巨头和互联网巨头也相继踏入消费金融市场,而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和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是消费金融市场的两大派系,在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之后,大部分都实现了净利润增长。据统计,当前国内消费金融市场规模趋近6万亿元,2020年预计超过12万亿元,毫无疑问消费金融风口已来临。在这一风口下,银行系和电商系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各有优劣。

银行系凭牌照优势占领消费金融大半江山,却也存在“阿喀琉斯之踵”

银行系指银行以及主要股东或投资人为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银行通过入股消费金融公司能逐渐从优质客户群向次优级客户群延伸,拓展消费场景,而且,银行系拥有非常多的优势。

首先是持牌优势。自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至今,获得批复的23家消费金融公司中,20家有银行背景,北京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等都建立了消费金融公司。由于消费金融牌照属于稀缺资源,含金量非常高,不仅可直连央行的征信系统,获取征信数据,还可享受金融机构15%所得税的政策。同时,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杠杆相比其他无牌照消费金融公司更高,可以达到8-9倍。

其次是资金优势。《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法》明确规定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吸收公众存款,但得益于牌照权利和银行机构的雄厚背景,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可接受股东和银行的存款、发行金融债券并享受同行拆借等,资金来源广泛,资金成本明显小于非持牌机构与小贷公司。

再者是风控体系优势。银行系金融公司在央行征信数据的基础上,辅以银行机构庞大的客户数据,再加上较高的核准标准等,拥有一套较为成熟的风控系统,风控能力比其他消费金融机构要强,工行等四大国有银行的风控能力尤其出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相对较低,据银监会消息,去年年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1.74%,这也说明银行系总体风控能力较强,用户所给予的信任程度也相对较高。

最后是线下流量优势。银行系布局消费金融,主要靠信用卡和消费贷款,作为资历深厚的线下金融巨头,传统消费信贷产品信用卡也已发展了许多年,银行拥有庞大的金融客群,可实现存量用户迅速向线上迁移的目标。虽然银行系背靠银行机构,有独到优势,但也有薄弱之处。

其一,消费场景较单一,银行系积极拓展线上线下消费场景,但因银行把握着线下的流量入口,主要以传统征信为主,未涉及垂直消费场景和细分市场,再加上门槛高、审核周期长,并未能很好的覆盖到消费金融的主要受众,对用户来说体验也不好。但也有部分银行在场景方面早有布局,如招商银行信用卡旗下的掌上生活App,其通过饭票、影票、旅游海购等产品或服务的推出,实现了对大流量、高频次生活消费场景的布局,最近上线的6.0版本更是结合用户结婚、装修、出国、购车等人生中重要场景,推出e招贷、e闪贷、e分期、掌上取现等细分产品,满足他们的多样化消费信贷需求。

其二,征信基础数据不足。银行系线上线下的数据积累不足、央行征信系统的信贷记录尚不完善,增加了违约风险。易观数据显示,截止去年6月底,央行征信系统的信贷记录人群仅有3.8亿人,但其覆盖人群却有8.8亿人。

电商系手握场景和数据双重法宝,但短板众多

顾名思义,电商系指的是背靠电商巨头的消费金融公司。电商系虽没有银行系的持照优势,但凭借着背后的电商资源,却拥有银行系缺失的线上布局优势。京东白条,蚂蚁花呗、蚂蚁借呗、天猫分期等便是电商系推出的重磅消费金融产品。

电商系主要服务于有网络消费习惯,并且信用消费、超前消费意识较高的消费者,等于把控着独一无二的流量入口,使得电商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成本非常低。为了用户体验,电商系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简化了审核流程,申请快捷方便也无需抵押,比如京东白条、蚂蚁花呗、天猫分期等。

同时,京东、淘宝等大型综合电商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消费场景,与银行系相比,电商系具备丰富的消费场景优势,因此电商系的信贷用户粘性也很高。除此之外,产品端优势也能为其提供资金来源。

除了消费场景,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巨头还拥有亿级的用户基数,由此产生的庞大交易记录、物流记录等数据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可支撑起电商系的风控系统,以此为基础给出信用评级,再经一系列算法给出信贷额度。

产品端可为电商系提供资金和消费场景,用户端可为其提供海量数据,而消费金融业务又可为用户提供信贷便利,带动用户增长,从而吸引更多商家支持。如此看来,消费金融市场中消费闭环构建较为成功的还属电商系,但其也存在着众多短板。

短板一,电商系的征信体系建立在平台的会员数据之上,数据和风控能力成正比,但消费少的会员或新会员缺少数据支持,再加上消费场景复杂、贷款消费分散、准入门槛低、免抵押等问题,电商系的风险成本较高,坏账率在5~15%之间。电商系同时也成为了不良分子的主要攻击对象之一,欺诈伪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电商系的不良率比银行系高,据统计,蚂蚁花呗去年双11的不良率在2%~3.7%之间。

短板二,电商系的资金来源过于单一,主要依赖于电商的产品端,实力远不如挂牌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此外,以电商系为代表的互金公司,除了风险成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也非常高,几项成本相加超过30%,而资金成本仍然在提升,据了解资金的成本在今年已逾年利率10%,电商系面临着极高的成本压力。

短板三,以电商系为代表的互金公司由于受到政策约束,经营范围被局限在普惠金融,以及小额消费债券内,拥有数据和场景两大优势也无处发挥。

规避“木桶效应”,电商系还需向银行机构借力

电商系虽然也有长处,但短板更多,银行凭借持牌优势依然是消费金融市场的主力。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银行系和电商系并非是敌对关系,而是切实的合作伙伴关系。随着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陷入同质化,“小额货币化、大额场景化”将成为未来的趋势,如何拓展、挖掘消费场景成为各方的着力点,电商系若想规避由短板带来“木桶效应”,还需主动向银行机构借力,实现消费金融宏图。

首先,消费金融牌照的审批资格尚未放开,电商系若要取得金融牌照,与银行合作无疑是一个曲线救国的方式。电商系可与银行联合投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比如携程与上海银行联合投资的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便于不久前取得了消费金融牌照。

其次,面对越来越高的资金成本,电商系需要成本更低的资金来源,降低贷款利率,而资金成本在5%以下的银行将是电商系的最优选择。

最后,银行擅长开发优质客户,手握众多优质金融客群数据,以电商系为代表的互金公司却由于业务空间受限于普惠金融,覆盖的大多是不太优质的客群数据。若与银行合作,电商系补足自己的客群短板就显得相对容易,其累积的数据和场景优势也才有大展拳脚的机会。当然,开放技术也能让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获得新的盈利。

当然,银行与电商系合作也有自己的诉求,一来可以借助电商系的资源优势来扩大场景;二来可以与电商系的数据以及大数据风控能力形成互补,提高彼此的风控建模精准度。

综上所述,银行系的优势能补足电商系的薄弱之处,反之亦然。尽管银行系与电商系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消费金融的核心是流量和风控,场景化则是未来趋势,电商系单打独斗并没有胜算,与银行联手合作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如今苏宁、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已相继与中国银行等大行联姻,未来双方的合作势必会更加频繁。对电商系来说,与银行的合作不仅有利于促进消费金融体系的完善和进化,更能助力自身驰骋消费金融风口,把握先机。

本文系作者 刘旷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