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法中国赛的“圈”钱生意经:除了复制环法,更要复制文化

环法的最大魅力在文化,而非竞技。 能让几万观众在提前五个小时到终点守候,能让车迷每年长途驱车抢占最佳观赛位置,然后只为看车手从自己眼前通过那一分钟,最大的驱动力是欧洲发达的自行车文化。所以,中国需要一个环法式的自行车赛吗? 答案是否定的。

体育产业生态圈—— www.ecosports.cn

环法的最大魅力在文化,而非竞技。

能让几万观众在提前五个小时到终点守候,能让车迷每年长途驱车抢占最佳观赛位置,然后只为看车手从自己眼前通过那一分钟,最大的驱动力是欧洲发达的自行车文化。所以,中国需要一个环法式的自行车赛吗? 答案是否定的。

1

“XXX中国赛”,大概是商业体育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生命力最强,同时也是遭遇批评最多的模式。

过去二十年,但凡国际知名赛事试图拓展中国市场,“中国赛”都是开路的三板斧之一。尽管众多先驱变成“先烈”,依然引无数后人竟折腰。所以,当“环法中国赛”一词出现的时候,疑问也随之产生:环法要到中国举办了?环法也来中国“圈钱”了?

“环法来中国”从来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早在2002年环青海湖创办之际,就提出打造“第四大环赛”和“中国环法”的目标。诸如环中国、环北京、环广西等一系列在举办、已停办、将要办的比赛,都能到类似的痕迹。

2011年开始的环京赛,在2015停办了

虽然从赛事组织到竞技水平,从信号制作到市场推广,这十几年来我们和环法的差距始终巨大,口号却越喊越响,颇有“无知者无畏”的气势。似乎任何在中国举办的自行车赛事,不拿出“环法”作为“友商竞品”,都没有颜面立足。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核心问题恐怕早已被人遗忘:中国需要一个环法式的自行车赛吗?

答案是否定的。

2

环法的最大魅力在文化,而非竞技。

能让几万观众在提前五个小时到终点守候,能让车迷每年长途驱车抢占最佳观赛位置,然后只为看车手从自己眼前通过那一分钟,最大的驱动力是欧洲发达的自行车文化。

环法的确是全球水平最高的公路自行车赛事,但环法这样的赛事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这也是环法商业开发的核心要素之一,虽然不进行门票售卖,但围绕巨大的人流量可以进行充分的商业价值开掘。

环法琦玉赛对赛事文化的培养已经卓显成效

而我们可以复制环法21个赛段的漫长里程,可以请来世界上全部18支顶级车队,但没有环法背后的自行车文化和人流,之后的拓展势必艰难。

所以,“中国式环法”给世人留下的两大印象往往是:大规模的封路和信息爆炸般的城市旅游推介。竞技赛事、城市宣传、体育旅游,这些概念被“环XX”自行车赛硬生生地串联在一起。政府和赞助商花了钱,自然不是请客吃饭。但竞技水平、转播水准、线路设置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使呈现出的广告效果大打折扣,更像“花大钱办小事”,对自行车运动的形象推广也无真正帮助。

3

环法中国赛最不想重复的,其实就是“中国式环法”的老路。

公路自行车运动传统的“多日赛”模式劳师糜饷,且缺乏在中国的合适商业土壤。与马拉松相比,其办赛成本和参与门槛都高出不少,在越来越强调商业赢利和大众参与的环境下,这种模式的竞争力正变得愈发有限。

环法中国赛试图回应的正是这一痛点,因此在赛制的选择上,他们以“单日赛”为基础,设计了便于推广的绕圈表演赛以及门槛很低的业余挑战赛,着眼商业开发和公众参与的用意昭然若揭。

就在10天之前,今年环法中国赛的挑战赛已经在长沙结束。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类似这样的业余自行车赛事和活动在国内每年多达上千场。同质化和圈子化是这类赛事的两大问题:比赛大量重叠,影响力限于自行车赛事的小圈子。这种模式过去尚可在“行业闭环”中自给自足,如今行业的不景气也已波及到赛事的发展。

环法的进入一方面能够为业余赛事提供更正规的发展借鉴路径,另一方面“冠军直通环法全球挑战赛”的刺激,也可以推动中国业余自行车运动和世界接轨。这是环法中国赛重要的长期价值。

作为商业赛事,环法中国赛的核心是将于今年10月29日在上海举行的城市绕圈赛(官方名:环法中国赛巅峰赛)。从表面来看,绕圈几乎是自行车最简单的竞赛形式。但这种形式最为贴近观众,特别是利于吸引之前对自行车运动不了解的人群观看。这也是像环法这样的顶级赛事,在全球推广的时候最注重的一点:不断扩大赛事的受众基础。

相比过去常见的国内自行车赛事的城市绕圈赛,环法中国赛最大的优势还是“环法”这块金字招牌。

诸如四届环法冠军克里斯-弗鲁姆这样的大牌车手参赛,对比赛品牌推广的作用更是十分重要。也正是基于这种特殊的赛制,环法中国赛的赛事意义不应被过分放大。它是一个以环法为主题的秀场和卖场,以自行车比赛里很少见的“表演”元素,用绕圈赛来“圈”住粉丝和金钱。

所以环法中国赛在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也不是环青海湖这样的传统自行车赛事,而是平行于中国体育界的大量商业赛事和活动。推广自行车文化,提升自行车赛事的办赛水平,乃至促进环法在中国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这些都可以是环法中国赛的长期愿景。但检验它是否成功的标准只有一个,这场比赛的商业收益。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检验自行车运动全新推广和办赛模式的关键一战。“马拉松火了之后是自行车”,这样的观点已经被说了太多太久。问题在于,距离它变成现实还差好几个环法那么长。

 

【钛媒体作者:体育产业生态圈www.ecosports.cn,圈哥微信(ID:tiyuchanyeco)】

本文系作者 体育产业生态圈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铁三比赛前途漫漫啊

    回复 2017.09.24 · via ipad_hd
  • 我也比较喜欢骑游。

    回复 2017.09.22 · via android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