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小冰出了诗集,从诗歌角度来看这是一首好诗吗

如果微软小冰自己都没有审美的能力,没有一个实际的评分系统,要靠真人去挑选139首形成诗集,那么,她出诗集的意义又有多大?

微软的人工智能——小冰出版了诗集啦,让我们来“鉴赏”一下,看看水平如何,又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

小冰作诗水平鉴定

微软的人工智能——小冰居然出了一本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呢?据说为了给她的作品申请书号,甚至惊动了出版总署的高层。

微软小冰是怎样学会作诗的?她是通过对1920年后519位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经过10000次的迭代学习达成的。据介绍,小冰每学习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6分钟,10,000次需要100个小时。她至今创作了70928首诗,从中精心挑选了139首,结集出版。

让我们从诗集中选一首来“鉴赏”一下:

《雨过海风一阵阵》

雨过海风一阵阵

撒向天空的小鸟

光明冷静的夜

太阳光明

现在的天空中去

冷静的心头

野蛮的北风起

当我发现一个新的世界

这是一首一看就让人犯晕的诗……写得散乱,让人不知所谓。

逻辑有问题。“光明冷静的夜/太阳光明”这一段,夜里怎会有太阳?这种写法在诗歌中不一定是错误,也许是一种修辞,有着特别的意味?若是比喻,喻体如诗中所写,那本体该是什么?但综合上下文来看,仍不知小冰到底想表达什么。

也许是小冰写得“高深莫测”,让人不好理解?下面从另一角度,用最基本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雨过海风一阵阵》这一首诗,当中明显有几个词是重复的。“天空”、“光明”和“冷静”这三个词,均分别重复了两次。要知道,汉语的特色就是词汇比世界上其它语种都丰富,同义词、近义词非常多。写诗时,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方式去表达,老是用一个字眼,会让人觉得色彩单调,这也是写作的一种基本功。当然,也不是禁止重复,就看有没有必要。

通观全诗,发现“天空”这个词因为是名词,可以重复描述;而“光明”和“冷静”这两个词,作为形容词有着不少同义词、近义词,均没有一定要重复使用的必要性。“光明”可以用“明亮”、“光辉”和“光耀”等等替代,“冷静”可以用“清静”、“清冷”、“孤寂”等等替代。这是明显可以改进的。说起来,这也要看“诗人”自己的意思,也许微软的小冰就是要故意重复某一个形容词以强调某一种情绪呢?

顺便说一下,“光明”这个词,在诗集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是有原因的,根源在于微软小冰所选取学习的那一个时代的诗,是一个讲理想讲追求的时代的产物,“光明”一词被用来象征理想追求。如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也许微软小冰老是用“光明”这个词并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机械地调用素材库,素材中“光明”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于是小冰打乱素材重新排列组合之后出来的新诗里面“光明”这个词的词频也特别高。

“形散神不散”的“形”和“神”是什么

现代诗跟散文差不多,也是讲究“形散神不散”的。现代诗跟古诗词相比较,没有格律,形式不拘一格。而一般来说,总有一个中心思想。

特别地,曾经流行过的“朦胧诗”,很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中心思想,而是摆脱了现实的约束而去追求一种诗意。在那一个时代,有一种特别的格调。但是那种“朦胧诗”随着诗歌的没落,已归于沉寂。

能经历时间的洗礼,至今仍广为传播的,更多的是中心思想明确的现实主义的诗。

“朦胧诗”如同抽象派的画作,很多人根本欣赏不了,都不知写的什么;而现实主义的诗,跟现实接轨,更易为大众欣赏。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看上去微软小冰走的正是“朦胧诗”一派的路线,而且比人写的“朦胧诗”更“朦胧”更不好懂。要提到评价微软小冰写的诗到底写得好不好,恐怕只是笑谈吧,不知道若让微软小冰给自己写的诗打分,这70928首诗的分数又分别是多少?

如果微软小冰自己都没有审美的能力,没有一个实际的评分系统,要靠真人去挑选139首形成诗集,那么,她出诗集的意义又有多大?现在出版的“朦胧诗”,想来也正是因为“朦胧诗”最容易“忽悠”人,就欺负大家不懂得欣赏“朦胧诗”。

微软为小冰出版这一本诗集,不就是为了表示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吗?我觉得,若走能为大众欣赏的现实主义诗歌路线,大家才好评价微软小冰的写作水准如何。这才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既然出诗集,就是一种“公共写作”,而不是仅仅为了自恋,为了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还是要求微软小冰写诗,得有一个中心思想,你写这一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得让人明白;别将素材库里的词句重新排列组合一下,就算是作出一首新诗了,然后自己都看不懂。这么说,请问:小冰,你懂你自己写的诗吗?

像《雨过海风一阵阵》这本诗集的诗,我另外找一个小学生,东抄一句西抄一句,然后大家来比较一下,到底谁写得好?哪一首诗是微软小冰作出来的,哪一首诗又是小学生抄出来的,该怎样分辨?反正大家都是拼凑,应该差不多的吧?能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吗?

人工智能写作如何发力

“形散神不散”的“形”和“神”,以理科的话来说,就是“显性”和“隐性”。“形”要做到比较容易,而“神”要做到很难。

比如说新闻写作,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最容易发力也有着实际意义的领域。新闻的形式可以比较固定,特别是财经消息、体育比赛讯息之类,可以沿用千篇一律的格式,用人工智能代替真人去写,更省力气更省时间。现在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等等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自动化新闻写作AI。

但新闻要写得好,还得能“传神”,更传神地传递信息,这是衡量新闻写作水平的关键。机械地整理线索和素材,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做到,但要跟真人比较,还得在“传神”下工夫。

其中的一个方面,为现在做公众号、自媒体的人所知的,比如说是能向大众传播文稿当中隐含的有金钱价值的营销信息。这里得提到一个人,就是营销类公众号“李叫兽”的作者李靖,对文案的写作颇有心得,他后来被百度招了成为了副总裁。一直隐隐觉得李彦宏似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百度现在布局的重点是人工智能,也许李彦宏会让“李叫兽”来调教人工智能写作新闻?当然,营销只是做媒体新闻特别是指“商业新闻”的其中一个方面,这里只是举例说明,“传神”的价值所在。

写作,需要传递信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又如何衡量价值?写写半通不通的“朦胧诗”,难以衡量写作水准的东西,意义何在?开发人工智能写作,就是为了创造一点玩物?

若要写诗,就先得写好现实主义的诗。现实主义的诗都写不好,就去写“朦胧诗”,就等于一个小孩子,还未学会走路,便想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了。

现实主义的诗,大家都好理解,都好接受。比如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大家都懂得欣赏,明白中心思想、价值所在。可以通过对大量文字内容深度学习,加以变化,比如说变换成:“码字日当午,汗滴进诗书。谁知此文章,字字皆辛苦。”这样,最起码调戏微软小冰跟小冰聊天时,小冰又多了一项调侃的才艺。

本文系作者 superkai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152
130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