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些科幻电影里已经有了答案

科幻电影正是科学幻想的产物,那些难忘的影像与经典的瞬间中,“深邃的思想和丰饶的想象神奇地交相辉映。”

在科技前行的漫长历史河流中,科学幻想始终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邃的洞察力成为黑暗苍穹上吸引人们的璀璨群星,成为指引着人们超越自身、探索未知的灼灼信仰。

科幻电影正是科学幻想的产物,那些难忘的影像与经典的瞬间中,“深邃的思想和丰饶的想象神奇地交相辉映。”

某种程度上,这些灿烂的想象恰好是科学的前进指南,它们揣测着、也预示着科技的发展方向。而科技总是乐于满足人类的想象,并且不甘于仅仅满足想象。我们不妨去了解这些想象,去了解人类对科学的期待。因为未来或许就藏在历史中,就藏在人类的大脑深处。

2016被称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元年,AlphaGo完胜李世石,掀起了一波不亚于20年前IBM超级计算机“深蓝”二代战胜当时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引发的对人工智能的关注。2017年,AI热潮继续。AI未来会走向哪里?也许,我们可以从科幻电影中找寻灵感。

1.《大都会》(1927年上映)

较早出现在银幕上的机器人是有着女性外形的玛丽娅。在默片《大都会》里,一位科学家塑造了一个工人之女形象的机器人,试图借助她煽动工人暴乱,摧毁资本家的机器世界。这部电影并没有过多探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但如果追溯机器人电影史,很容易提到这部电影。

2.《2001太空漫游》(1968年上映)

“因为太空漫游,我们仰望星空的意义从此不同。”

《2001太空漫游》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电影将人类的想象力抽离出来,以宇宙、生命、时空等概念阐释了一部精神哲学般的太空史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鸿篇巨制的匠心成为世界科幻史上永恒的经典。

它不仅阐述了对太空的幻想,片中许多科技预言也在日后成为现实,如电脑大量普及、平板显示器、声控电脑、电脑在人机大战中胜利等。而电影里的一个重要角色,正是一台超级智能计算机HAL。

HAL不仅有智能,甚至还产生了自己的情感,最终精神错乱。当飞行员要将它关闭时,HAL发出了科幻史上人工智能的第一声哀鸣,“我能感觉到,我很害怕。”

3.《银翼杀手》(1982年上映)

“我所见过的事物,你们人类绝对无法置信。我目睹了战船在猎户星座的端沿起火燃烧,我看着C射线在唐怀瑟之门附近的黑暗中闪耀。所有这些时刻终将流逝在时光中,一如眼泪消失在雨中。”

电影里复制人在生命最后发出的独白成为这部电影为后人铭记的一段经典台词。虽然只被赋予了短暂的生命,复制人们依然对生命充满留恋,试图用种种方法生存下去。在生命的最后,复制人回想起自己短暂却又灿烂的生命,那些灿烂足以证明他的价值。而所有的生命、恢弘,在时间面前都是沧海一粟。

影片里探索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人类在追杀有感情的复制人过程中逐渐丧失人性,复制人的人性却愈发凸显,主人公在此过程中质疑自己,甚至怀疑自己不是人类。我们用什么定义人类?如果被创造出来的生命也拥有人类的感官、情感,他们算不算人类?影片借人类与复制人的关系,以宗教性的哲学思辨,探讨了人和人的价值这一亘古的命题。

4.《终结者》(1984上映)

自1984年以来,《终结者》系列就如同一颗响雷炸响在科幻电影乃至整个电影界上空,整整几代人为了其中的各种型号的机器人、时空穿越、末日审判而着迷。

《终结者》将人工智能截然放在了人类的对立面上。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在自动化和智能机器上取得突破,并研发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人工智能防御系统“天网”,“天网”在不断的自我学习中产生自我意识,视全人类为威胁,发动了审判日,人类与机器的战争就此打响。电影对人类与机器关系的思考、对人类前途的反思颇具前瞻性,如果人类过于依赖机器,可能会酿成巨大的恶果。

5.《黑客帝国》(1999年上映)

“每当有人说他撞到鬼,或者天使,你所听到的每一个关于吸血鬼、狼人、外星人之类的故事,这些全是电脑主机在处理出了问题的程序。”

《黑客帝国》以夸张的想象力,将对人工智能的塑造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它设计出一个虚幻的“矩阵”,构造成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大多数人在虚幻的世界中度过一生,为机器提供生物电力,却从来不曾张开眼睛。人工智能不仅拥有超越人类的智力,还有能力实现对整个星球的统治。电影在暗色调中不动声色地渲染出人与机器的矛盾,也质疑了世界的真实性。

影片提供了真实与虚幻的新可能。“如果你一直不醒来,你怎么知道这是梦?”那么细思恐极的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现在身处现实中?

6.《机器管家》(1999年上映)

“有人一直在法庭上强调,只有人才可以享有自由。我觉得,只有向往自由的人才能拥有自由。我向往自由。”

“对于头脑先进到足以掌握自由的概念并向往这种状态的任何东西,均无权剥夺其自由。”

电影改编自科幻大师阿西莫夫的小说《二百岁的人》,小说最令人为之震撼的部分当属于机器人安德鲁想要回自己的自由时,法官在法院上的宣判。

相较于小说对人本质的严肃刻画,电影显得过于温情脉脉,但也通过一个成为人类的机器人探讨了人类的本质。人类的本质不仅仅在于肉体,更在于人性和思想。安德鲁与其他机器人不同,他拥有个性和创造力,还希望成为人类,希望得到身份上的认可。终于,在一次次的手术中,在甘愿放弃生命下,安德鲁被全人类承认为人,从一个机器人被称为“二百岁的人”。

7.《人工智能》(2001年上映)

“影片值得推荐,但不及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的一半。”——纽约观察家评论2003年上映的《黑客帝国2》。

《人工智能》绝对是人工智能影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电影因导演擅长的温情而老少皆宜,观者会落泪也会深思。电影里机器男孩对人类的爱与人类的自私形成截然对比。

机器男孩大卫是专门被制造出来代替孩子的机器人,拥有人类儿童的智慧,拥有人类的情感——对母亲的爱,但有些过于完美。大卫是拥有“无条件的爱”的机器人,但是因为它是“无条件的”,所以看起来有些做作和强烈,不符合正常人的情感状态。

普通的孩子是爱母亲的,但他们有其他热爱的东西,有时候还会与母亲吵架。大卫纯粹的爱象征着一个快乐而真挚的孩子,时刻黏着母亲,希望得到母亲全心全意的爱。这种行为甚至有些恼人,所以当女主人公真正的儿子回来后,为了家庭的和睦,大卫很快被抛弃了。人类希望得到的依然是真正的爱——基于血缘的真实的不完美的爱,而非机器人无条件的爱。

大卫对母爱苦苦的寻觅确实让观者感动,但一个不该忽视的问题是这种爱是基于程序的,当程序被激活后大卫才开始认女主人公为母亲,并终生未曾动摇。可以说程序是强大的,但是是有bug的(程序造成的爱并不符合现实)。可以说,这种AI是很强大的,但依然是人工的,缺乏更深刻的机器自我的思想。

8.《我,机器人》(2004年上映)

根据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改编,同样贯穿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二.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三.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虽然所有机器人都被贯彻了这样的定律,但AI在成长变化中对三大定律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自己的逻辑,认为严格管理所有人类、必要时杀害一些人才能确保人类持续性的整体利益。

“机器里总有预想不到的地方。随机的代码块组合在一起,会生成意想不到的指令。出乎意料的,那些激进的火花迸发出对自由意识、创造力,甚至对我们所谓的灵魂的质疑。为什么这些机器人要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9.《她》(2013年上映)

不同于以往讲述人工智能的电影,《她》是一部节奏缓慢、别具一格的电影。如果将女主角替换为一位真实女性,这毫无疑问就是一部充满哀愁与诗意的轻爱情片。但女主是从未露面的一个智能操作系统,电影因此带上了几分科幻与思辨。

爱一个人是爱着她的思想,还是爱着她的肉体,如果没有实体,爱情能否存在?电影构造了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灯火通明的未来都市,人与人之间笼罩着淡淡的疏离感,转而投向科技寻找慰藉。

孤独的男主在与AI交流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拥有性感嗓音、超凡智慧和同理心的“她”,或者说是爱上了一个无条件对自己着想的“她”。男主愈发依恋AI,AI却在自我飞速成长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东西。

“感情最怕的就是自私,可是人心不像纸箱,会被逐渐填满,如果你爱得更多,心的容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她》中的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

10.《超验骇客》(2014年上映)

“打造这样这样一台超级AI,首先重要的是弄明白,意识到底是什么?灵魂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存在于什么地方?”

电影探讨了人的本质和科技恐惧。人的本质不同在于思想,当思想可以通过电信号的形式加以转移,一种基于原来人脑的新AI就诞生了,但这种意识却并非为所有人认可。正如AI所说,“人类害怕他们不了解的事物”。

由于AI强大到超越人类的认知范围,有消灭全人类的威胁,所以即使这个拥有巨大力量的AI并没有伤害人类,人类也还是要置之于死地。

电影提供了这样一种观点,如果一项科技足够发达,但人们却没有做好接纳它的准备,新科技是难以进行下去的。

11.《机械姬》(2015年上映)

这是一部小成本、反响口碑都不错的的人工智能片,因密室般的氛围、惊悚的元素而讨喜,在AI元素被广泛应用于影视的时代,展现了从小角度探析AI的可能。故事里的AI从被动弱势的女机器人到杀害研究者的毫无感情的高智慧体,影片通过这种反转揭示了AI惊人残酷的一面。

这或许有助于了解“警惕人工智能”的言论。强智能乃至超智能的AI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强悍的能力,但心中却不一定有是非观和道德约束。如果这样一种能力、智慧远超于人类,但会做什么也难以预料的AI真的出现,很显然也就成了悬挂在人类头顶的,一把不知道什么时候掉下来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

这句话用来形容人类对AI惊惧怀疑的心理,似乎非常贴切。

根据人工智能实力,可以将其分成三大类:

弱人工智能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 (ANI):在特定领域等同或者超过人类智能/效率的机器智能;

强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在各方面都能和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包括认知水平、创造力);

超人工智能Artificial Superintelligence (ASI):各方面都比人类强一点,或强万亿倍。

超人工智能正是大多数科幻电影讨论的话题,也是为什么AI这么受人关注的缘故。

目前,弱人工智能已经走进了日常生活。新闻头条的个性化推荐、语音助手和语音识别、自动驾驶、火车站的人脸识别通道、家庭扫地机器人……这些都是弱AI的产物,在专业领域和垂直应用方面,AI已经较为纯熟。但即使是最基础的感知领域(计算机视觉等),计算机尚且不够完善,在认知领域就更加空白了。大规模计算、大数据分析对人类来说很难,对计算机来说很轻松,而对人类来说一些不用思考就可做到的事(比如分辨卡车与白云),计算机却无法做到。

如何让AI拥有人类一般的认知能力乃至创造力,是当下科学还无法解决的问题,更别提拥有自主思想了。

“能用技术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但电影中,AI早已是有思想和情感的强AI,甚至是有造物能力的超验智能。而如何跨越技术的瓶颈,电影则略过不谈。相较于技术原理,艺术更关注的是人性方面的东西。人类如何面对AI以及超越自身的科技,这是电影更多想要探寻的东西。

这些探寻并非毫无价值,就像科幻片中一些不经意的“预言”一样,它们在未来也可能成为现实。或许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问题在于AI的创造者想让它向何处前行,社会是否准备好了,人类将如何对待。

这里笔者对未来做出不太大胆的假设。

一,AI在感知领域将取得更大进展;

二,AI将走进家家户户,各领域的应用会切实改变人们的生活(当前一些工作的失去也将成为必然,新的工作也会诞生);

三,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或者是一种突破了目前所下的定义和概念的智能形式)出现,社会物质和观念层面发生巨大变革。

那时,影片中人性的纠葛、人类与机器的对峙、对人本的探索、冲突与重构……或许都将成为现实。

这里借用阿瑟·克拉克的小说《岗哨》中的话结尾。如果我们将AI比作某种外太空智慧生命(也许是帮助我们的,也许是毁灭我们的),那么:

“现在每当我望着银河的时候,总是不由自主地猜测着,帮助地球发展文明的使者将从层层星云中哪一颗星飞来。倘若你能原谅我做出这么一个平淡无奇的比喻。那么咱们已经拉响了火警,现在无事可干,只有等待。

“我认为咋们不必久等。

金山时雨

1篇资讯

粉丝

本文系作者 金山时雨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科幻电影其实也是人们内心的期望和恐惧的地方。希望不会出现机械姬的结局的那种场面吧,把灵犀语音助手等语音类软件。做成钢铁侠电影内的贾维斯就已经很赞了。

    回复 2017.03.16 · via pc
  • 很用心

    回复 2017.03.12 · via iphone
  • 这些片都是经典啊。

    回复 2017.03.12 · via android
310
4
31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