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票房破九亿,看韩寒和李海鹏的“故事”生意

自家签约作者生产内容、邀请外部力量改编、收购市场上的优质作品,是韩寒亭东文化的三种“故事”产出方式。

票房已破 9 亿的《乘风破浪》上映前后,“ONE 文艺生活”微信公众号自然成了韩寒新电影的宣发阵地,两篇长文在社交网络获得了迅速传播。

除了一篇韩寒自问自答的关于《乘风破浪》项目的创作想法,在春节前夕的1月26日,纪实性文章《写给那个茶水妹的<乘风破浪>诞生记》在公众号发布,详细记录了电影拍摄过程中剧组成员间的种种轶事。很少有人知道,这部从开机到上映只用了四个月时间的故事长片,最终只花费了 1.6 亿元的制作成本。

除了微信平台,《写给那个茶水妹的<乘风破浪>诞生记》在微博上的阅读数也超过1000万。一个细节是,这篇文章被注明为“ONE 实验室特稿”,署名“葛佳男”——她也是现任亭东文化 CCO 的李海鹏团队的特稿作者之一。

2016 年开始,韩寒的生意起了些变化。4 月,“亭东影业”成立,原先运营“ONE·一个”APP的“有树文化”也扩展为“亭东文化”。随着《天空制造》、《三重门》等电影开拍计划的宣布,韩寒的身份越来越多。同年 7 月,曾先后供职《南方周末》、《人物》及《时尚先生》等刊物的李海鹏宣布加入亭东文化,担任首席内容官,成为这次调整中的关键人物。

截止钛媒体编辑发稿,《乘风破浪》的票房已达9.5 亿,而在整个春节档,《乘风破浪》也仅次于周星驰导演、徐克监制的《西游伏妖篇》(16.20亿)与成龙主演的《功夫瑜伽》(16.40 亿),但在口碑方面,根据豆瓣的评分,《乘风破浪》的 7.0 分则为同期最佳。

平衡主流与个性的“韩寒制作”让《乘风破浪》在春节档接收了市场检验,而在韩寒背后的一条融合全网影视制作的“亭东系”泛娱乐产业链也逐渐浮现在公众视野。

尽管已经有两部票房成绩过硬的作品在手,但亭东文化未来的方向并不仅限于拍电影,更准确的说,拍电影是亭东影业的事,作为整个亭东文化的首席内容官,李海鹏负责为电影“找故事”。

“好故事”的价值

李海鹏在先后供职的《人物》、《时尚先生》一直在进行特稿写作的实践,并写下《举重冠军之死》、《灾后北川残酷一面》等多篇业内流传甚广的特稿作品,他也带出了中国目前为数不多的几位非虚构写作者。如今,他虽然摘去了”主编“的头衔,却依然在做内容把关人,他向钛媒体编辑自称为“故事的经理人”。

亭东所属产品上呈现的内容,包括“ONE·一个”APP 上的文章、音乐、电影,以及新组建的“ONE 实验室”团队产出的特稿,以及亭东影业的部分影视剧项目,都需要经过李海鹏的把关。

而李海鹏对于亭东文化的价值或许在于,在“什么是好故事”这件事上他拥有足够的判断力。

当下中国电影工业依然在集体焦虑,当下游的特效与宣发已经形成完整的标准化体系,上游却在核心的故事供应环节出现了“断流”,导演、编剧、制片、演员都在埋怨剧本糟、台词渣,各个角色的执行者常常陷入相互指责,但没有哪一方率先跳出来改变现状。

李海鹏的未来新工作则很可能直接切入电影工业的上游——寻找故事。

李海鹏对于电影行业的观察,“预设一个电影(票房)的时候,我们会算这部电影原著的 IP 值多少钱、原著作者的号召力有多大、请来的演员能带来多少票房、投资的公司能引进多少宣发资源,但这些东西都要基于一个「故事」,之前所有的东西都是做加法,「故事」是这个加法之后再做乘法的系数。”

“(IP+原著作者+演员+宣发)× 故事 ”,这个文字公式几乎成了影视行业公认的票房估算方法。安妮宝贝、《爵迹》、李易峰周冬雨、万达光线......在李海鹏看来“每个名字背后都能被票房数字代替”,比如,“演员吴亦凡能带来的票房数据是 1 亿 5 千万,因为他的粉丝规模是可以计算的。”

问题的关键在于公式右边的两个字——“故事”。李海鹏相信“好故事”的价值,他也曾成功卖出两个好故事。

在任职《时尚先生》期间,李海鹏曾将《太平洋大逃杀》(作者系特稿记者杜强,现亭东文化团队成员)以 200 万卖给了乐视影业,还卖出了特稿《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的影视改编权——看起来,这直接给“好故事”标了价。但李海鹏认为,这笔交易作为“事件”的价值,在当下要高于《太平洋大逃杀》本身的定价。

由“鲁荣渔2682号”船员杀人案件真实记录的特稿作品《太平洋大逃杀》于2016年1月被刊载在《时尚先生Esquire》之后,仅在微信公众平台就获得了超过 3000 万的阅读量。

“没有人卖过新闻作品,你卖了就是成功,对我们团队来说也是一个价值的提升。”李海鹏说。

很多人把李海鹏加入亭东影业,和上述两部特稿IP的成功卖掉联系在一起。但李海鹏否认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对于他和他的团队,加入亭东文化相当于换了一个地方继续从事写作,他坚信自己“擅长这个东西”——即跟故事、文学相关的工作。他 2016年接受 36 Kr 的采访中说,“新闻我是可以做的,特稿我是可以做的,杂志我是可以做的,影视的故事储备,IP这块我是可以做的”。

生产“好故事”

自家签约作者生产内容、邀请外部力量改编、收购市场上的优质作品,是亭东文化的三种“故事”产出方式。但更为重要的,李海鹏在亭东文化拥有一支十人的“精锐部队”,以保证故事产出的质量与速度。

这个团队几乎囊括了国内最优秀的特稿作者,当中有写下《北京零点时》的王天挺、《大兴安岭杀人事件》的魏玲、《霾困北京时》的钱杨、以及前文提及的两部已卖出版权的特稿作品《黑帮教父最后的敌人》作者林珊珊和《太平洋大逃杀》的作者杜强。

亭东文化也给了李海鹏及其团队创作的自由度与不被干涉的权利,创始人韩寒将他个人的电影计划与亭东其他项目区分开来,虽互有合作,但又相对独立。在上任亭东不久,李海鹏就对原有的 “ONE·一个”APP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放宽了过去文、图、影、音每天只更新一条的限制,并通过与虾米、豆瓣、自媒体等平台的合作丰富内容——和做自媒体没太多差别。

改版后的“ONE·一个”APP。

真正的差异性在于李海鹏开设的“ONE 实验室”,这也是李海鹏的核心竞争力。实验室的首篇作品即是揭露临沂网瘾中心副院长杨永信“邪恶统治”的特稿《飞越十三号室》,李海鹏在朋友圈转发了这篇文章,说“希望我们是最职业的,信仰手艺的,在一片灰暗中闪光的。”

即使下游有了电影工业的接盘,但李海鹏的这支特稿团队依然保持了精耕细作的内容操作手法,他们照旧开选题会、写文章、更新微信公众号,照旧着迷于故事生产。在每周一举行的选题例会上,特稿团队的每个成员会逐一对当周发布的文章进行评论,他们会谈到诸如“前传后传”、“A/B 线”、“锐度”、“载体”这样的关键词,提到最多的仍然是“故事”。

“别怀疑钱的力量”

《太平洋大逃杀》刚刚卖给乐视后,就有不少编剧公司陆续找到杜强邀约工作。李海鹏询问杜强的想法,杜强答“我想试试”。

“你是不是傻”, 李海鹏开玩笑地说,

“编剧在北京就有20万,全中国会做非虚构的人不超过20个。”

这当中还有另外一套逻辑:资本对娱乐产业持续看好,在市场上寻觅优质内容的除了光线、阿里、合一、乐视这样的老玩家,也开始涌入豆瓣、58集团、聚美优品这样的新面孔。新老玩家们有钱、有渠道、有冲劲、更重要的是,它们比过去更加勇敢。越来越多元的影视项目开始成为新兴投资标的,非虚构类的新闻特稿也不例外。

李海鹏升级成另一种说法:“怀疑什么,都别怀疑钱的力量。”他显然认为资本对稀缺内容的现状有帮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放在五年前,你在一个公司负责内容,寻找好的故事,没人愿意出钱给你。”这是去年7月李海鹏刚刚加入亭东时的感慨。

能把特稿卖出高价一定程度上有偶然因素。资本真的在帮助影视行业吗?《南方周末》在去年年末推出了《2016年电视剧盘点》一文,原话引述了一位资深编剧对互联网资本进入的诟病:

“现在中国影视圈90%以上的人,你跟他谈话,三分钟之内必谈IP——不谈我给你1000块钱——你现在手里有几个IP、我现在囤了多少IP。买IP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这些小说是什么东西。阿里影业(也一样)。”

资本对于IP的盲目追捧被业内人士认为是泡沫的存在,但更多人看到了机会。

导演陆川在2016年钛媒体举办的活动上表达过更直白的观点:

“(拍摄跨度很大的类型片),我的驱动力就是钱。因为有钱就可以任性。”

导演陆川曾与钛媒体创始人赵何娟对话

钱能在影视行业中争取到更大的话语权,从而保证“故事”在后续加工环节中的水准。李海鹏告诉钛媒体,“很多时候都要做取舍。一个故事可以卖成现金,但我宁可在交易的时候把现金开低一点,这样我可以换成投资权。你投 1 亿我就放 2500 万进去,占股 25%,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可以得到更大的话语权。”

而在交易的另一方来看,这种“话语权”的增加也不是一件坏事。

乐视影业在买下《太平洋大逃杀》的版权之后,对待原作者的态度就颇为开放,特稿记者杜强第一次参与到写稿之外的工作。乐视影业的制作团队邀请杜强完成广播剧的改变,请他和演员张译、王学兵等人一同担任了《太平洋大逃杀》广播剧的配音角色。

乐视影业在买下《太平洋大逃杀》的制作版权之后将其改编为广播剧,并邀请演员张译、王学兵等人录制角色。

“杜强是《太平洋大逃杀》的原作者,也是部分事件的亲历者,他的加入能帮助作品保持原来的味道。”乐视影视互联副总裁何凤云这样解释。

当然,乐视作为出品方的大度自然是为了讨好观众,前文中提到的韩寒对电影质感的要求、李海鹏对好故事的苛求,同样是为了观众。中国的观众,正在媒介终端的演变中提出更高的娱乐需求。而从事非虚构写作的少数人,也在这场内容属于内容领域的“消费升级”中被重新发现了价值。

没人能预测 2017 年的电影市场是否会变得更好,但在看不见的地方,有一群人在着迷于故事生产;在看得见的地方,保底发行、金融运作、资本的流转每天都在进行,你不能否认这也算是一种市场活力,它不能保证事情会变得更好,但起码能让现状不会更糟。(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苏建勋,编辑/葱葱)

本文系作者 苏建勋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这电影不是“翻拍”的1993年港片《新难兄难弟》么?《新难兄难弟》评分有7.9,照搬它的乘风破浪才7.0。“好故事”?“作品实力”?呵呵。

    回复 2017.02.17 · via pc
  • 感觉文本语言上的好故事,和视觉上的好故事是两个概念,所以真正的问题大概是,全中国会用镜头语言讲故事的人不超过5个???

    回复 2017.02.17 · via iphone
  • 主要是演员

    回复 2017.02.18 · via iphone
  • 陆川就是一坨屎,他的观点不值得被引用

    回复 2017.02.17 · via pc
  • 让资本认同故事还需要时间……如同让老百姓认识故事一样……

    回复 2017.02.17 · via pc
  • 有些生意属于爆发期

    回复 2017.02.18 · via android
  • 韩寒也开始玩穿越了,😂

    回复 2017.02.17 · via iphone
  • 郭敬明没有韩寒的命。一个自命不凡,一个从善如流,要说作品实力半斤八两,结果却天上地下,这个社会全靠做人。

    回复 2017.02.17 · via iphone
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