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人的微信情结:新的总比旧的好!

人们对微信自媒体趋之若鹜,与其说是自媒体发展的需求,倒不如说是对移动互联网的追求。除了这个媒介是“新瓶“的,其他都不过是“旧酒”罢了。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调侃,假如微信出现在微博之前会怎样?这个调侃直接给如今热炒微信而唱衰微博的一批真自媒体人和伪自媒体人一个耳光,或许我还能问一个问题:“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吗?”

我不打算长篇大论的叙说什么大道理,只在此将心里的一些疑问和我的想法拿出来,供大家参考、批判。

 1.自媒体为何只聚焦在微信?

记得当时微博出来的时候,也有很多人热议微博如何重塑媒体,如何带来一股我既媒体的热潮,但随着微博的衰落,这股热潮也转移到新的平台——微信。但微信的朋友圈到目前为止简直就是个信息孤岛(这个词太TM形象了),这让我想起互联网时代之前的报纸和,报社将报纸每天寄给订报者,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尽管有人说,相比微博,微信的受众更固定,提出所谓的强影响力和弱影响力(微博),但你有没想过,在微信的熟人朋友圈面前,这些自媒体的影响力又有多大呢?

2 微信的环境真的适合深度阅读吗?

几乎所有支持微信自媒体的人都异常坚定的认为微信推送的内容适合手机阅读。这让我觉得很困惑,之前我也做过微博营销的工作,研究过用户不同时间段对长短微博(图片、视频)之类的需求,一些不太称为数据的数据显示,用户在移动端使用高峰——早晚下班时期,非常偏爱短小而精悍的文字,在上班期间或中午时分,则对长微博、视频之类的内容感兴趣。

而微信和微博一样是碎片化时代的产物,是的,相比微博,微信更具移动互联网的特性(有个词特流行,曰基因),由于碎片化,即使是移动互联网杀手级产品的微信也难逃用户注意力缺失的困境,看看这个场景:等公交车的时间,你觉得适合在微博上读130子的微博还是在微信上读1300字的文章?换个角度想想,那些长微博由于微信推送的长文有何不同呢?

3.我给微信和自媒体定个调

在麦克卢汉的经典论述:“媒介及信息”中,老麦给了我们一个似懂非懂的解释:“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微信是媒介吗?当然是。按照老麦的这个观点,微信所延伸的尺度正是他基因造就的,那就是移动互联网带给人的变化。在这个“媒介——人”的互动圈子里,内容,准确的说是微信上的那些自媒体内容,反而显得无足轻重。换句话说,人们对微信自媒体趋之若鹜,与其说是自媒体发展的需求,倒不如说是对移动互联网的追求。除了这个媒介是“新瓶“的,其他都不过是“旧酒”罢了。这也就不难理解,有多少人不敢承认的一点:其实微信订阅与Rss订阅无异,还有个事实,即使在rss已死,google reader将死的背景下,还有很多人还在手机上使用rss阅读器。所以我一直无法直视那群奔跑着赞美微信是自媒体天堂的人,他们的表情似曾相识,也会转瞬即逝。

赵赛坡

139篇资讯

粉丝

科技博客作者、科技自媒体人、播客主持,Dailyio创始人、出品人,独立运营付费科技评论「Dailyio」(https://iois.me)。钛媒体 2016、2017 十大年度作者。曾担任 TechTarget 中国区记者、频道主编、参与创建「机器之心」。关注诸如人工智能、云计算、自动驾驶等新技术,更关注技术之于社会、个体的意义。

本文系作者 赵赛坡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逻辑上很欣赏文章的批评精神。很敬业。 内容上,沟通一下啊! 1、微信公众帐号的量大啊。量变到质变。维护成本低,需要的收入很少就可以获得盈利。rss的订阅不够个人化。 2、有退订功能,能细分客户进行质量确认。 量变到质变,商业模式能成熟么?

    回复 2013.03.26 · via pc
32
1
3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