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大赛里的“非典型”创业者,大学生们是真的想要改变世界?

在某创新大赛现场看到,穿着西服的男女同学们在熙熙攘攘的项目展示大厅和各路人等打着招呼,“您对我们的项目有什么建议吗?”但他们真的想改变世界吗?

不需考虑进BAT还是创业公司,不用四处面试,如果你在大学期间就想好去创业,接下来你会遇到什么?

当然我说的去创业,不是像乔布斯那样拉上好基友开始攒电脑——而是指——在国家政策、投资机构和政府都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当下,你要如何获得关注,拿融资,开启你的事业。

首先,你要有个“项目”,这个项目可以是你的导师布置的研究课题,也可以是和你的校园生活切身相关的问题,比如,“总赶不上校巴怎么办”,“卧槽,双十一来了不想再当单身狗怎么办”。

然后你就可以开始行动起来了,组个自己的小团队,开始做实验,研究算法APP或者公众号,半年以后,或许你会遇到诸如“这个东西根本无法市场化”,“我需要更好的技术支持然而这种技术现在还没出现”等问题,这时你可以报名创新大赛,那里还有很多像你们一样寻求建议的小团队,以及跟你说“钱都不是事儿”的投资人。

北京房山地区,有一座“高校创业园”。11月初,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指导,中国通信学会、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孵化中心联合主办的互联网创新大赛的决赛在这里举办。

来自全国高校的800余支队伍报名参赛,251支通过初审进入决赛。来自启迪投资、英诺天使、艾瑞资本、麟玺创投、中信建投、锦泰投资、信中利等投资机构的20余名资深投资人,联通、腾讯、百度、京东、海尔、ARM、IBM等知名企业的行业专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等组成了近40人阵容的评委团会分组对参赛项目进行评审。

这个创新大赛的决赛路演,过程和论文答辩类似,每支队伍会面对三位导师,演示时间10分钟、点评5分钟。

来参加决赛的张同学还遇到了一位怪大叔,一路跟着他要加个微信,说有什么需要都可以找他,现在”穷得只剩钱了”。张同学半信半疑地走了,怪大叔则继续寻找着对他的机器人感兴趣的年轻人,要微信。

怪大叔来自一家叫做“问库”的科技公司,他们生产的透明屏、跟随机器人和空气净化器被放在一楼大厅展示,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那天中午,他们的代表汪经理还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40多寸的透明屏现在被中央军委用于军事演练,我们还在房山申请了一座大楼,以后专门用做机器人研究。”

作为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大赛主办方,工信部互联网产业孵化中心的戴茗主任向钛媒体表示,问库是一家产业化能力强的公司,他们打算跟浙江大学的机器人研究院合作,深耕此领域。这次大赛对他们的意义不在于得奖而是展示交流。而怪大叔求贤若渴的表现又让我感觉到,这场从全国挑选二百多个项目团队来北京,集体路演和交流的大赛,更像是在为大学生与象牙塔外的资本与市场,制造第一次亲密接触。

“在这里站了一上午,我喝了半箱矿泉水”,项目展示的上午,站在水槽边的张小松对我说,他们团队的参赛项目和厨房垃圾处理有关,为了更好地演示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小松搬来了一个带水槽的橱柜,左右两个下水道接口分别有不同的功能,一边处理塑料瓶,一边处理残羹剩菜。

由于项目开始不过半年,小松的设备还显得简陋,处理瓶子的结果就是把它压扁,而剩菜就是被粉碎了,但相比起那些只有一张海报的项目展示,不少人对张同学的项目表示出了兴趣,空瓶子并不多,小松同学只好演示一次就喝掉一瓶水。

这个厨房垃圾处理的项目是导师给的课题,想法总是好的,把垃圾在家庭中就进行初步的分类处理,再由化肥厂、塑料厂的人收走,避免浪费。然而现实是垃圾分类还没有成为中国人的习惯,想在一个个家庭推行还需要社区、工厂的配合,这些对大三的张同学来说还很遥远,他们打算先在校园的每个垃圾桶旁安装这样一个塑料瓶压缩机,鼓励大家把喝过的饮料瓶都扔到那里。

把校园垃圾桶利用起来的还有魏洋,他研究的室内导航项目进入了决赛,由于GPS在500米内难以避免误差,他想用信标定位,2毛一个的接收器他买了200个,分别按在教室楼的垃圾桶旁,好为自己编写的算法做测试。

对不少像小松和魏洋这样在大学时期开始“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来说,最大的便利可能就是校园本身:有实验室、图书馆等排除干扰的公共空间,同时还有一批优质的初期用户,大学生。

“如果途家愿意用2亿收购我们,我当然乐意了。”在园区食堂,坐在我对面的许立人说。

许立人从清华毕业一年多,他自己的创业项目刚刚完成一笔融资。团队也从清华经管学院加速器(X-lab)搬到了写字楼里,和那些只是demo阶段的大学生项目比赛并非他的本意,是X-lab把他的项目推荐过来,而他自己现在还有些晕乎。

他的大学生旅游平台“微风部落”源自另一个始于清华的交友公号“我想认识你”,玩法简单直接,通过微信公众号上传你的个人信息,根据你的要求系统为你匹配一位“合约情侣”,想要脱单的你就可以开始出去约会了。脱单成功率30%,订阅数150万,解决刚需的“我想认识你”很快发展成一个大号。

“我想认识你”的特色在于把线下相亲做到了线上,从大学生市场做起,用户质量较高。许立人和创始团队原本就是校园里的社团活跃分子,经常参加联谊等各种能交到朋友的活动,从我想认识你离开后,许立人专做了一个大学生旅游平台,两个项目的核心优势仍是相近的:对于校园市场的熟悉度。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很多创业公司在切入大学生群体的各个消费场景,比如说分期、兼职、活动,这些细分的领域也都诞生了巨头或者小巨头,旅游市场则相对空白。”许立人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对于在大学时期就积累起资源的许立人来说,比起进入大公司,带一个自己的小团队去“创业”大概是和他的能力更相匹配的事,另一方面,作为校方的清华也在帮助学生创业上提供了不少便利,比如优先入驻X-lab,参与CEO培训,接受清华校友企业家的一对一辅导等。


清华TMT校友会会长,同时也是英诺基金创始人的李竹作为本次大赛的大咖进行演讲

实际上,在这场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而举办的大赛上,像微风部落这样成熟的项目还属极少数。不少同学向钛媒体编辑表示,“这答辩(项目路演)还是人生中第一次!”

当然,他们对于路演的理解还不够深。在他们眼里,路演就是“在投资人面前,舒畅地把 PPT 内容背一遍就是过关了”。同时,对于大学生做的项目,侧重技术与硬件的创新更容易被看好,比如获得大奖的是一款手语识别手套,失语者戴上它后可以通过手机APP翻译从而实现正常交流。


1048e579e9c035f_size241_w553_h369

获得大奖的项目,来自北邮电的手语翻译系统

上面这个学生团队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手语翻译系统”。现场的评委建议他们,“今后要在产品稳定性和市场化上多做考虑。”

在这场活动的最后,英诺天使基金、Plug&Play中国、Pre-Angel、青年大学生创业基金等投资公司现场宣布了对此次大赛六个项目的投资意向。

这可能就是高校创业团队面临的挑战:即使你是从校园做起的创业者,也不要被眼前的“校园”局限了眼界。(本文首发钛媒体,记者/宫赫婧,根据采访对象的要求,文中张小松、魏洋皆为化名)

本文系作者 赫婧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