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桎梏:我们与硅谷真正的创新差在哪?

硅谷的精神和灵魂应该就是“真正的创新”。缺少了这一精神,硅谷就不称之为硅谷,而如果没有对新技术的追求和坚持创新的精神,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无论市值多高,地盘多大,都是”虚胖’,都没办法真正自信的傲立在世界互联网的舞台之上。

2014年1月底,跟随百度百家BIG去了一趟美国硅谷。这一趟确实有很多收获,同时也引发自己一系列的思考。只是2月份刚好遇上春节,所以把一直想要写的主题一而再的推迟。其实,回来后发现,相似的主题很多同行的小伙伴都已经写过,比如为什么硅谷会成为硅谷,又比如为什么硅谷会成为美国科技公司的创业摇篮等等主题,不过,我还是想说说我自己对于硅谷与创业之间的关系理解,以及国内科技创业的一些现状和思考。

 

哪里会是中国下一个科技创业圣地?

首先来说,从硅谷回来,和我一起同行的很多媒体小伙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哪个地区会诞生像硅谷这样的一个创业圣地?我也在思考同样一个问题。

事实上,国内的互联网创业氛围不可谓不浓烈,疯狂的热钱和投资人,大量热血创业青年,甚至远超美国硅谷的同行。但是,这并不代表国内能够诞生另一个像硅谷那样的创业圣地。在国内,最像美国硅谷的就是北京中关村上地一带。在这一带中,几乎矗立着国内所有数一数二的大公司。百度、新浪、搜狐、腾讯等等。并且跟硅谷相似的是,在这一代的周边,也分布着国内顶尖的大学,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都分布于此,如果只从这一点看,北京中关村有一点硅谷的影子。

不过,由于北京的房租成本和人力成本高昂,从2013年开始,国内的互联网创业大军又向全国其他城市分散的趋势。除了上海、广州、深圳这几大传统的互联网创业城市之外,杭州、成都、重庆、青岛、武汉等地都成为了移动互联网创业者的新的落脚地。杭州由于出了阿里巴巴这样的国内第一大互联网公司而带动了不少创业公司的出现,曾经的打车软件双雄之一的快的公司就诞生于此。而成都则从2013年开始,逐步成为了手机游戏的创业聚集地,而在重庆也有一些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正在孕育。而青岛作为山东经济最为发达的一个城市,也开始孕育一些正在创业的互联网公司。而在之后的几年里,这些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种子很可能在国内会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但最为集中的依然会是在北上广深这四大城市,因为这四大城市仍然是最能吸引人才和资本的地方。

不过,在国内是绝无可能再复制一个硅谷的。

 

中国为何无法复制“硅谷”?

不过分的说,在科技互联网创业方面,美国硅谷及其孕育的众多的优秀互联网公司是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导师。无论是在科技的创新方面,还是在商业模式的创新方面,曾经的中国创业者从硅谷学习和模仿到很多,以至于几乎在硅谷的所有互联网领先公司,在国内都能找到翻版。比如四大门户之于雅虎,百度之于谷歌,人人网之于Facebook等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甚至是在今天,如小米这样的新兴企业,它的学习榜样也是总部在硅谷的苹果公司。

不过,经过二十年的学习效仿之后,中国互联网公司当中的不少佼佼者都已成才。目前在美国上市的互联网公司有几十个,市值几亿美金到2000亿美金不等,特别是BAT三大互联网巨头,放在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当中也是显得特别耀眼。然而,中国的科技互联网行业真的实现对美国的反超了吗?

我想并没有。这其中有三个重要的差距。第一个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第二个是没有创新基础;第三个是创新动力不足。

 

第一、创新能力的问题

国内的互联网创业者似乎有一个惯性,甚至可以说是惰性,创业的时候会先去国外看看有什么先进模式,然后想办法在国内做一个本土化的产品,这样的创业是典型的拿来主义,虽然很多产品拿来之后在本土生长的很好,有的甚至超过其美国的鼻祖。但是,这样的成功始终欠缺一点底气,特别是在资本市场,总是强调自己是中国的Facebook,或者中国youtube等等。

 

第二创新基础的问题

这一点尤其是去参观了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学院之后,更是感受深刻。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缺乏创新能力说到底还是创新的基础太过薄弱的问题,科技创新来自于哪里,应该来源于实验室和实业的碰撞之中,而在国内,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不足,而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也鲜有跟大学合作进行创新项目研究的。这一点跟硅谷有明显的不同,我们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里,亲眼看到了很多创新的项目正在孕育,而包括很多互联网公司也从哪些大学里的实验室从中得到研究成果。

 

第三、创新动力的问题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们明显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而更偏好于通过资本运作和商业并购来实现市场定位的稳固。这从几大互联网公司在近几年内的资本动作就能窥见一二,哪些动辄上亿美金的投资或收购几乎成为这些大互联网公司构建竞争壁垒的唯一方式。而中小互联网公司的创新项目又常常会被一些巨头直接抄袭,甚至是打压和收编,这导致整个国内的互联网市场缺乏创新的动力。

 

中国互联网是否正在超越美国?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每隔一段时间,国内就会掀起一阵对美国企业创始人或者科学家的膜拜之风。先是比尔·盖茨,然后是史蒂夫·乔布斯,再然后是斯隆·马斯克,最近国内又有媒体请来了一位大神,被尊称为硅谷创投教父,他还是Paypal创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资者,名字叫彼得·蒂尔。与此同时,这位大神还带来了他的一本新书《从0到1》。显然,这只是一次商业活动,但是在媒体的过度吹捧和解读下,又为国内互联网创业者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为何国人会如此盲目的崇拜“外来的和尚”?有时候想想,国内还真的是没有什么像样的标杆人物。或许马云算一位。再回到硅谷之行上,这次美国硅谷之行是百度百家组织的,超过160家媒体和自媒体人获邀参加。这次硅谷之行的一项重要的议程就是参加百度百家在谷歌总部的美国硅谷的计算机博物馆举办一次The BIG Talk大会。在这次BIG大会上邀请了包括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博士、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MIT人类动力实验室主任,“世界上最权威的大数据专家之一”彭特拉教授等。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前沿科技的研究者和参与者全部都是来自美国的这些大学和企业当中,在先进的互联网科技方面,国内的顶尖专家是长期空缺的。

事实上,在移动互联网的发达程度上,中国互联网甚至是领先美国的。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创新项目上,国内的一些互联网公司也是远远领先于美国的。在这一点认识上,就连在BIG大会认识的一个在美国硅谷工作十多年的华籍投资人也是深表认同。他认为,基于国内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以及中国的国情,能由此诞生出很多的商业模式。比如快递行业,在国内很多电商公司能够做到当日达,而在美国当日到达基本上不敢想象。还有在O2O的商业模式创新,甚至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也已经远远领先于美国了。

不过,在美国硅谷,创新可能更多的集中在新技术变革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上,而在国内,可能更多的是在商业模式的微创新上。就拿最为红火的打车软件来说,虽然滴滴和快的再国内发展迅速,并且都融到了巨资,但他们的产品创意还是拷贝硅谷一家叫uber的公司之嫌,只不过在国内,他们在产品上进行了微创新式的改良。而对于美国人还没有概念的O2O模式,其实更多的拼的还是线下商业的重模式,依靠地推吸引大量的用户到平台上,然后再通过打通移动支付支付,从而实现为线下倒流或提升工作效率的目的。

我想硅谷的精神和灵魂应该就是“真正的创新”。缺少了这一精神,硅谷就不称之为硅谷,而如果没有对新技术的追求和坚持创新的精神,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无论市值多高,地盘多大,都是”虚胖’,都没办法真正自信的傲立在世界互联网的舞台之上。

【作者介绍:李东楼,微信号:lidonglou】

本文系作者 李东楼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回复 2015.03.18 · via pc
  • 国情差距太多了

    回复 2015.03.06 · via pc
  • 1、你要了解自己。 2、教条只能铸造权威,无法缔造传奇。

    回复 2015.03.03 · via pc
  • 差距甚大

    回复 2015.03.03 · via pc
  • 中关村的创新中心在哪?上地?看到这里我觉得没必要再读下去了,作者应该去西区的车库咖啡、3W咖啡、创客空间看看,了解清楚情况再发言。

    回复 2015.03.03 · via pc
  • 中国互联网创业

    回复 2015.03.03 · via pc
  • 大学里的创新确实不够

    回复 2015.03.03 · via pc
  • 是不是说中国技术创新不足?

    回复 2015.03.03 · via pc

快报

更多
8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