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CTIS-文章详情页顶部

《叶问3》票房曝光后,中国票房同比下跌的冷思考

一棍子打死社会资本对票房市场的运作活动,伤害的只能是中国整个电影产业。而如何监管、舆论如何监督,都还是有待我们研究的难点。

刚刚过去的五一档期,并未有票房上的可喜成绩,同比增速只有4%,这一速度,远远低于中国票房的30%以上的平均增速。而更令人担忧的,是2016年4月份的票房同比下降24.4%,只有总计31.1亿元。中国电影难道过早进入了颓势了吗?

业界有一种正面的声音回应票房下跌,去年4月份有票房大卖的《速度与激情7》入市,而今年并未有这种现象级影片在4月份上映。反观五一档期,虽然多部国产大片上映,但也均未有现象级电影出现,曾经创造惊悚片票房过五亿的林心如团队(《京城81号》),在五一档期的票房表现(《魔宫魅影》),连过亿都没有实现。

内地票房市场能否在5月份重新回归30%的增长点,已经完全寄希望于《美国队长3》这样的好莱坞影片。这对中国电影人无疑是极大的尊严性的挑战。比之于中国内地本年第一季度的超常增速,更比之于《美人鱼》近34亿的票房成绩,接下来的第二季度,我们显然面对了更多关于“低迷”的挑战。

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市场的颓势,是从电影《叶问3》被查处开始的,也就是3月底。当时《叶问3》上映之初,片方的对外宣传是做到30亿上,而最终的结局是止步在7亿上下。该片大规模票补,与影院方面直接进行金钱买座交易等,被媒体曝光,最终总局跟进调查,给予合作影院实名曝光处分。

继而,《叶问3》资方高昂成本融资的事情继续发酵,幕后的快鹿等集团资金吃紧。尤其幕后运作方的“损失”,可以用惨烈来形容。金融融资+票房运作的模式,俨然成了一张类似e租宝的多米诺骨牌

《叶问3》并非第一个进行票房运作的电影,也并非第一个直接给影院塞钱的电影,甚至于并非第一个大规模票补的电影。但唯独它被曝光出来,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对影院签署合同中的第二笔资金无法到账,被影院抵制,进行了舆论发酵。

高昂的融资成本,或恐是造成快鹿方面无法与影院兑现第二笔合同金的直接原因。而随着总局处分的到来,基本上全部的国产电影都进行了票房运作上的安分期。反观总局处分,发行公司反省一个月,参与影院实名曝光,有个几千万的票房作废,参与的几个票务平台不点名批评——这种处分,已经很轻了,实在是亲妈打孩子,下不去手。

然而,这种通过票补和与影院直接交易的票房运作的多米诺骨牌倒了。总局并没有真打,只是吓唬了一下,孩子闯了祸,大人总得出来说几句吧。可电影的运作方却十分害怕了,快鹿的今天,又何尝不是他们的明天。我们或许可以称这种心态为做贼心虚。票房运作方为何会心虚呢?

票补的运作方式很简单,就是我给出票平台补贴,给我低价出票,以前五十元六十元的电影,统统只要9块9和19块9,。这种方式,几年前便存在,当时还没有在线票务平台,某现象级小妞电影,就是通过团购低价票的方式获得了3个多亿的票房的。

而与影院直接交易,则是非常老的发行办法了。中国自正式开始电影院线发行工作开始,便已经用发行人员与电影院直接对接,进行金钱上的往来。早年的往年,是简单的给一些好处费,让影院在排片上照顾一下。后来慢慢发展成为,让影院适当帮助买一些座位,制造首日火爆的场景。近来,才开始大规模自费买票房。

看到这两种票房运作方式之后,我们来说运作方为何心虚了。前几年,也存在票房运作,但有个限度,是建立在票房最终盈利的抛物线运算基础上的,运作方补多少和最终产出多少,可以计算,不能无限度的补贴,最终造成无法利益最大化。这个早期阶段的运作,还只是真正的电影公司自己在搞。

后来,便发展成为上市的影视公司开始“玩大的”。上市的影视公司,有市值上的要求,所以适当做大一下票房,甚至可以用不盈利不亏本的抛物线来换算补贴标准了。这样一来,票房运作的规模就更大一些了。

最近两年来,是金融产业开始进入院线电影的票房运作。这种运作便造成,钱赚在电影外边。运作方以自身电影高票房来作为继续融资的对外宣传资本。高票房,只是融资滚雪球的起步球儿。这种雪球如果滚起来,至少反应到融资上,还是非常可观的,已经有成功的案例,我不方便例证。私募融资这种金融活动,一直处于法律边缘上,在十多年前便已经在中国红火,当时滚雪球的起步球儿是房地产,至少得有块市政的地。

《叶问3》事件对这种金融运作方的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金钱融资,最怕的就是舆论曝光,哪怕它是合法的,只要舆论给与威胁,也会造成挤兑现象,一旦挤兑,风险不言而喻。所以,在此事件之后,很多档期的国产电影运作方,都处于观望和不惹事的心态上。4月乃至于5月,并未有中国真正的大片出来,部分电影纷纷跳档,便有这种原因。5月份,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一部国产大片(我的大片概念是,制作成本在5000万以上),大家可以查一下。

看到以上这些之后,冷思考就来了。第一项,就是能不能票补呢?

回答这个问题,我必须先声明,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了,不一定正确,接受任何商榷。运作方直接将费用打给影院,让影院直接原价买座推高票房的方式,我认为,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禁止一下。因为这种方式,根本无法形成真正的观影人群,不能真正培养中国人的观影习惯。

而通过在线平台票补的方式进行,我则认为,可以。在线票补的好处是,无论补多少钱,都真正补贴到了影迷那里。票价越低,越能把中国影迷拉入电影院,培养消费习惯。比对中美人均收入值和电影票价,中国电影未来若是想跟美国齐平,影票单价下降到目前人民币购买力的10元上下,是在正常不过的。我在两年前便写文章论述过这个观点,并称,10元票将成为一种常态。如今的现实,也被我言中。

中国2015年也不过一亿多人入场观影,比之于14亿的人口基数,我们急需通过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将影迷拉入电影院。合理票补,实际上对冲了虚高的电影票价,属于电影市场的自我免疫方式。而一部电影的票补数额,需要一套真实有效的换算公式,而到底应该补多少,怎么补,补多久,中国目前没有统一标准,大伙都在凭自身的经验做事,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项急需电影主管部门囊括人力与智力去研究的事情。

第二项,就是金融资本能否进入电影票房运作市场?

目前中国影迷绝大多数对票房运作的态度就是,不齿,认为这是造假,应该严厉打击。我对这种看法持反对态度。学者汪晖在其学术著作中经常提到,集中财力做大事的概念。中国的经济建设,要在几十年内走完西方几百年的路,确实需要集中财力、智力先做一些大的事情,先把基础打好。

拿中国电影来说,我们实际上真正走上票房市场,才不过20年,而美国已经走了一百年。中国电影如果不集中智力、财力“做大事”,一旦与北美院线同步,肯定会被好莱坞打残。有朋友会说中国电影不争气,我想说,让一个两岁的孩子打十岁的,他在争气,能打的过吗?

中国电影目前的困境,我能看到的,是三个。第一个,是创作瓶颈,这一点,必须解决,再商量要不要用药,人就死了。第二个,缺人。《三打白骨精》的主投资人大高个子,我眼睛盯着他,看他说了一句行业发自肺腑的话:中国目前的电影人才状态,是同时开机两部大片,就面对无人可用的地步。第三个,缺钱。

我们必须要让更多的社会资本进来,才能让更多的电影人才进来。中国电影目前的状态便是,90%上下的影片无法实现票房盈利。这已经阻碍了社会资本对电影的投资。电影不是纸上谈兵,必须实战才能培养人才。没钱没粮食,实战个屁?

社会资本的进入,又当然以实现自身的盈利价值为前提。我们前几年说,煤老板爱虚名,投资我的电影了。但爱虚名,不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不能长久。金融产业对电影的进入,实际上,正是经济对接,在给电影产业带来财力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经济价值,把钱赚在了电影外边。

中国票房只有持续走高,才能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电影产业,才能集中财力、智力办电影产业的大事儿,才能有希望去国际上竞争。而目前社会资本对电影产业的青睐者们,大多有融资私募等背景,这个雪球不好滚。

我们在经济政策上,对融资私募还没有明确的说法。这其实急需一套完善有用的体系去跟进。一旦融资私募有了稳靠的体系了,能在法律范畴内做安全的事情了,那他们才不会心虚,才会把钱拿出来做一些明星项目,比如,做电影,包括投资拍摄和票房票补等。

一棍子打死社会资本对票房市场的运作活动,伤害的只能是中国整个电影产业。而如何监管、舆论如何监督,都还是有待我们研究的难点。中国电影产业绝非只是一个产业那么简单,它与所有产业息息相关,我们遇到问题,去解决问题,所有的一棍子全部打死,都至少不符合数学原理上的抛物线准则,我们如何选择到一个最合适的度,才是需要大家共同去运算的。

【钛媒体作者介绍:马庆云,微信公众号:xuezhemaqingyun】

本文系作者 马庆云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能说什么呢?虽然张口闭口中国电影,但你们自始至终就没认真做过电影。从文宣工具进化到金融赛场,时至今日,其实你们想的仍然不是电影本身。

    回复 2016.05.04 · via pc
  • 快鹿的运作肯定有问题,美人鱼悄无声息的30亿,谁去查了?拿了这么多的钱,不去好好运作,结果造成现在的局面,痛心啊。

    回复 2016.05.20 · via pc
  • 判断对错有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正确时,能获得多大的收/获,而当你错误的时候,你能够承受多少损/失。在綫专业 稳.健股市获利!

    回复 2016.05.05 · via pc
  • 题材太窄了,招数用老了

    回复 2016.05.04 · via android
  • 不要把市场做坏了,不然好久都回复不了。

    回复 2016.05.04 · via iphone
  • 市场是好市场,不认真做产品怪谁呢。

    回复 2016.05.04 · via pc
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