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诞生的豆瓣网打出“兴趣”牌正越来越壮大,还有曾风靡一时的开心网质制造了全民娱乐,校友录终被潮流遗忘。“校友关系”变成了QQ群族的一个子集,人人网上的一个“班级”功能模块;这是替代和颠覆的移动时代。
春节假期,钛小编为组织毕业10年聚会伤了不少脑筋。“失散”多年的朋友不上SNS,被逼无奈想到了尘封已久的校友录,仍是徒劳,用朋友的话说“校友录早就玩完了”!以中国同学录和在2000年被搜狐收购的ChinaRen为代表,校友录曾经风靡一时,对生于70年代到80初的一代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仍然是一个让人怀念的网络平台。然而,通讯方式的变革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网络的崛起,社交平台的更新换代,三面夹击之下,“校友录”这个东西早已销声匿迹。
知乎上有用户提问“为何当年Chinaren没能进化成为SNS社区?”说没有产品基因也好,说QQ群的颠覆也罢,稍微回顾下国内互联网进化史,你会发现ChinaRen的创始人陈一舟早就自己革了自己的命——在ChinaRen被收购两年后选择出走,现在有了人人网(原校内网),开启了网络社交平台的下一个时代。
“关系”的移植
腾讯QQ在20世纪末的横空出世,使得同学关系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移植。QQ的即时通讯功能足具颠覆性,又是老少咸宜,成了新生代网民的拥簇。与此同时,早期的校友录活跃用户们,一部分进入高校(移动电话已经普及),另一部分先后离开校园,MSN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成为职场人士的首选。而第二次大规模移植发生在21世纪初,人人网、占座网等(Facebook创意的舶来品)首先依托于校园关系培养用户群的社交应用。
最终,“校友关系”仅仅成为QQ群族的一个子集,人人网上的一个“班级”功能模块。
2005年诞生的豆瓣网打出“兴趣”牌越来越壮大,还有风靡一时的开心网质制造了全民娱乐的风潮,校友录终被潮流遗忘。
弱关系抗衡强关系
社交网络上,人与人之间是“弱关系”,同学之间起初的“强关系”因为有一定的周期性,逐渐难以为继。曾经频繁交流的“强关系”逐渐弱化,尤其是离开校园的环境后,“弱关系”交际越来越普遍。也有人说,校友录更像熟人之间的BBS,很多人还是BBS的忠实用户,但真正的BBS是基于弱关系的,校友录是闭合的BBS,完全没有诞生弱关系的土壤。
同时,新一代的移动社交方式,不光有Social的需求,还呈现出Local的特征,关系的产生、社交的需求会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而存在;从社会文化潜移默化的转变,连“陌生人交际”都流行起来,校友录中的活跃者一旦解散,已经无法延伸到每个用户的生活轨迹,强关系必然就失去了生命力,大家回来登陆的唯一理由只是“我们曾经同学一场”。
用户不满足了:传播需求vs媒体属性
新型社交网络强调个人用户为中心,从“我”出发创建的俱乐部,用户自己是主人,你维护你的资料、相册,你来向周围分享,关系是一种延伸;给而校友录更像一个“圆桌”,形式单一,大家登陆逛一逛,下了饭桌就马上处于停滞状态。相反,如果是一个SNS俱乐部,即使主人不在,大家在各自的空间内玩同时保持了关系的不断更新。
这样一来,前者正满足了用户人际传播的需求,同时每个人的状态、信息、热点事件的评论都可以拥有看不见的读者,用户稍加维护,社交页面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自媒体”。
相比之下,校友录的活跃度主要依赖于用户的自主上传,分享的范围相对固定;而弱关系的环境下,分享的内容可以经过二次传播,多元反馈,用户的黏度自不必说。Facebook的数据专家Eytan Bakshy 就曾在他那篇著名的《社交网络信息差异化的再思考》中指出:弱关系由于其庞大的基数,产生的协同作用导致信息传播数量远高于强关系。
在移动和智能的时代,不具备传播性的社交网络必然失去生命力。而且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SNS,不断的替代和颠覆必然是网络世界的进化原则。
就小编目之所及的范围,90一代的年轻人更加痴迷于微博、微信交际;连QQ群、人人网的热度都在逐渐的下降。登陆人人网的主要目的,要么是生活中有了重大事件向圈子中的朋友“例行通报”,要么就是“找老同学”类的搜索需求(题外话:人人网的搜索功能真的很差劲,跟Facebook学学呀)。微博、微信是眼下的时代宠儿,也正如钛媒体上诸多评论文章和投稿所热议的话题,二者到底拥有多强的生命力还有待验证。■
更正:原文“在ChinaRen被收购两年后选择出走,现在有了人人网(原校内网)”表述有误;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校内网由王兴等人于2005年创办;2006年被陈一舟的千橡互动以200万美元收购,后更名为人人网。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有QQ群、微信群,谁还上校友录留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