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肇事,AlphaGo对弈围棋,人工智能的春天到了?

自第二场起,李世石实际上是在与“自己”对弈,这对人和机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世石如何超越自己,机器又如何通过对弈学习到更多的技巧并在较量中予以施展。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简称IP)制度的价值和作用日益凸显。不过,当未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技术达到一定高度时,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制度以及伦理、法律等,会否面临全新的挑战。

输赢真的重要吗?人自出生以来,就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不同的选择会出现的不同的结果,但按照一定的标准予以评判,每种结果总能分出个“输或赢”。

但老话常说,谁能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赢家。在此处,所谓“真正的赢家”已经超出了大众认知的“输或赢”。如今,输赢对决的双方变成了机器与人,这个对决自然会引发更多的人关注。

3月9日,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机器将与围棋高手李世石对决。有人说,这场对决不亚于1997年那场深蓝击败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的世纪之战。也有人说,即使这次机器会输,但在将来一定赢。

其实,这场一定会有“输赢”的对决,不论谁输谁赢,都将成为话题,也必将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人工智能(AI)。

众所周知,谷歌是近来对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领域研究投入较大的科技公司之一,是语言识别、图像识别以及大数据等各类技术日趋完善的背景下,通过系统实现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的模拟,越来越触手可及。

而这应该才是谷歌设定这场对决的关注所在,如果说,《非诚勿扰》等电视征婚或交友栏目是“真人秀”,那么,这次AlphaGo机器对决围棋高手李世石的较量,则属于“人工智能秀”。比如,在回答有关媒体提出的“你和谷歌团队,是不是有其他约束性的协议?”的问题时,李世石表示,“即使有这个协议条款,我也不会说出来吧?实际并没有其他附加的协议。”

由此可见,这场看似挑战人类意识或思维的“人机大战”,首先是一场商业秀,其次,才是一次关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测试。

不过,在前脚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需担责的背景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种饱含浓浓商业气息的“围棋人机大战”呢?

  • 可能的看法一:无论输赢,就看个热闹

把这场围棋“人机大战”与综艺节目《最强大脑》或某个明星吸毒嫖娼的娱乐八卦等同视之,只是图个乐呵,最多作为饭后谈资,然后一周后就不再提起,相信这会是大多数人的心态,可能会占到观看人数的99%。

  • 可能的看法二:关注输赢,更关注应用 

除去看热闹,更重要的是看应用场景或前景。如果AlphaGo机器在此次围棋对决中赢了李世石,就意味着在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中已经取得新的突破。 

一方面,与国际象棋相比,围棋规则的复杂性更大,每一步的调整,都会产生更多的可能,相应的对机器的计算能力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即使机器中存储了足够多的已有围棋大战数据,由于围棋规则的复杂程度和棋手的不按常规落子,对机器的应变或学习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根据此次AlphaGo机器与李世石的围棋对弈安排,3月9日是第一场对弈,随后在3月10日、12日、13日和15日还有4场对弈。

换言之,如果AlphaGo每输一场,都会在系统中增加一套全新的围棋对弈数据,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机器,所以,可以完全复制。 这意味着,自第二场起,李世石实际上是在与“自己”对弈,这对人和机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世石如何超越自己,机器又如何通过对弈学习到更多的技巧并在较量中予以施展。 

更重要的是,如果最后一场较量,AlphaGo完胜李世石的话,足以说明当面人工智能的技术研究已经达到新高度。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人工智能还可以应用在那些领域之中?比如投资理财方面,“炒股”或“彩票下注”;儿童教育方面,幼儿陪伴及教育;行政执法方面;交通违章执法以及家庭卫生处理等等。

简单说,这里面将蕴藏着无限的商机,自然会成为各类厂商争相追逐的焦点。而这类人群大概会占到观看人数的1%左右。

  • 可能的看法三:机器赢了,人类怎么办?

如果人能做的事儿,机器都给做了,那么,人还能做什么?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一旦机器能像人一样学习、思考、交流和工作,那么,人类存在的意义或价值何在? 

很多在科幻电影中才有的场景或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机器与人之间是平等关系,还是隶属关系?这背后会引发一系列伦理及法律问题。人类会因想不开自杀,机器到时候会不会也因孤独而自杀?当然,只有极少数的人会陷入这种“胡思乱想”或“杞人忧天”之中。估计这类人群大概只会占到观看人数的0.1%左右。

回到现实问题,对于这次备受的“人机大战”,也许,人工智能的技术还远未成熟到令人“担心”的地步。就像此前令人拍案叫绝的谷歌无人驾驶一样,按照此前大多数人的想法,无人驾驶应该比人“更可靠”,对风险的预估及规避能力也应该比人更强,但实际的情况是并非如此。

2月中旬,谷歌无人驾驶汽车与一辆公交巴士发生轻微碰擦事故,对此,谷歌表示,无人驾驶汽车应当“承担部分责任”。谷歌表示,无人驾驶汽车和乘坐汽车的司机都认为,“公交车将会减速,让无人驾驶汽车先通过”。然而在3秒钟之后,当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并线时,与公交车的侧方发生碰擦,导致左前翼子板、前轮,和司机侧传感器受损。双方车辆中没有乘员受伤。 

要知道,谷歌此前曾表示,在发生的所有事故中,无人驾驶汽车从来都不是承担责任的一方。显然,一如看似“完美的”无人驾驶汽车一样,人工智能AlphaGo机器即使赢了李世石,也不代表此项技术已经完美至极,对于“人性”的突破或颠覆,对于新技术的驾驭和把控,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钛媒体作者介绍:李俊慧,微信号:lijunhui0602,微信公号:lijunhui0507】

本文系作者 李俊慧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