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书评】《公司的演变》:一本杂志的旁观和一个时代的变迁

《公司的演变》提供了一个既能聚焦又便于观察的广角镜,使他们得以了解某些人物和重要事件是如何决定了中国近些年的商业主流的,而这反过来又会对人们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机遇(包括挑战)造成怎样的影响。

钛媒体注:在BT传媒·《商业价值》杂志创刊的第七个年头,我们推出了一本61余万字的书——《公司的演变:一部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发展史》,一本有责任的商业科技媒体在记录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浪潮的过程中,沉淀了什么?本文作者系杨吉,法学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国内知名互联网观察者(微博:杨吉Jeff):

就这么一转眼,已过六年。

2009年9月,一本定位于“技术商业”,专为变革者打造的杂志——《商业价值》创刊。回望当年,商业的世界是这样的:诺基亚仍是全球手机业无可争辩的霸主;苹果还是依靠iPod系列打开局面;小米还没有成立;中国家电连锁巨头国美、苏宁的“美苏之争”激战正酣;新浪即将推出一款仿效推特的轻博客服务名叫“微博”;谷歌还没有退出中国;张小龙和他的团队在腾讯广州研究院打磨QQ邮箱这个产品,根本没“微信”什么事情;而远在杭州的阿里正在筹备第一届“双十一光棍节”;至于中国电影市场雄起、网剧对电视剧的逆袭、大家争抢大IP等,连影都没有……

身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商业社会,各种新鲜事物、信息资讯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因此反而减少了安静和思考的时间以及空间。都说商业是推进现代文明、重塑世界秩序的一大推动力,而公司又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们决定着我们大部分人每天都离不开的技术、左右着我们的娱乐活动、我们对社会公平的看法以及我们对政治和经济形势的观点。商业经济影响力的广度和深度尚未表现出任何衰落的迹象。基于这样的认识,也多少受影响于“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自传《旁观者》,《商业价值》的出版人刘湘明便想到以杂志过往对部分代表企业的深度报道为基础,从而去梳理过去几年中国商业发展的脉络,因为“作为冷静的旁观者去记录这个大时代,这是媒体的本分,我们责无旁贷”。

《公司的演变:一部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发展史》便是刘湘明念想中的“旁观者之作”。在一本篇幅长达61余万字的书中,是杂志按照企业的主线从过去六年的2000篇报道文章里精挑细选的几十篇报道,而它们涵盖了一批如今我们耳熟能详、各路媒体热衷报道的“明星公司”,包括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联想、京东、苏宁、华为、小米、中兴、乐视、优酷土豆、大众点评。如果从商业主题、新业务模式加以划分,这一系列文章又记录了包括移动互联网、O2O、电子商务、大数据服务、互联网金融、数字娱乐等产业实践。所以它的定位是准确的,正如书的副标题所写的那样,本书记录了众企业这几年来的发展历程,但更精确地讲,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浪潮下的中国经济缩影。

就在大半年前,由美国财经作家南希·科恩编著的《百年商业头条:从<纽约时报>窥见美国商业繁荣之路》也在国内引进出版。同《公司的演变》一样,该书也旨在通过精选《纽约时报》长期以来对美国企业、公司及其领袖,以及公司竞争舞台的出色报道,让读者得以一窥美国商业史的起落回合。同时,这本书选编的内容覆盖面也相当丰富:奋发图强、勇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各种技术突破,金融领域的成就、危机和丑闻,消费品数量和品种的大爆发,以及数不清的男男女女为了生存和生活、捍卫他们在瞬息万变的经济和社会中的地位所做的努力。

由此及彼,像《公司的演变》这种把报刊杂志历年报道精粹选编再结集出版的体例,主题先行、集中阐述,相当于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既能聚焦,又便于观察的广角镜,使他们得以了解某些人物和重要事件是如何决定了中国近些年的商业主流的,而这反过来又会对人们所处的时代和所面临的机遇(包括挑战)造成怎样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像美国《福布斯》杂志编辑兰德尔·莱恩策划、编撰的旨在介绍美国新兴互联网亿万富豪及其快速成功途径的综合性图书《创业头条》(里面有关于Airbnb、Instagram、Oculus VR、Spotify、WhatsApp、Gopro、Dropbox、Box、Palantir、Snapchat、Tumblr、Houzz、Facebook、Twitter、SpaceX及特斯拉等公司创始人的深度幕后故事),还有像国内财经时政杂志《财新周刊》描绘中国政治反腐、金融改革、社会民生、产业变迁的文稿特辑《财新看见:中国又五年》,以及标榜为“新锐时事生活杂志”的《新周刊》策划出版的《文青传》、《100个相信》、《中国记忆榜》等都属于近几年同类出版的范例。

不过,也需要看到这类文集更多只是对过去及当时的记录,受此局限,在内容的时效性和主题的前瞻性上,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多少会打点折扣。但阅读的乐趣恰恰在于,通过这些当事人的亲述,我们将看到他们是如何应对来自不确定商业世界的挑战与机遇。

时间来到2016年,当虚拟现实、人工智能逐渐成为互联网、科技界的热点时,殊不知这些企业又会作出怎样的调整,以及在当初是否就有过预判?

1959年,IBM公司对最终创立了施乐的几位创始人说,复印机的市场不够大,大规模生产不可行,因为“这个世界上顶多只需要5000台复印机就够了”。1977年,DEC(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创始人兼主席肯 · 奥尔森在波士顿举行的世界未来学会会议上认为“任何人都没有必要拥有个人电脑”......如果加以整理,商业史上那些令人无语、现在回过头来看愚蠢得可笑至极的预言曾一再放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是成就了一番伟业,缔造了辉煌传奇。

而这便是商业,在努力洞察和大胆试错中摸索前行。

《公司的演变:一部基于互联网的企业发展史》,《商业价值》杂志社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1月第1版,定价:58.00元。

本文系作者 影响力读享俱乐部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看看就好啦

    回复 2016.03.11 · via android
  • 加油吧~!

    回复 2016.03.02 · via android
  • 写成功故事的书有不少了。

    回复 2016.03.01 · via iphone
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