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节】科幻作家陈楸帆:科幻小说如何营造引人入胜的真实感?

之所以能够在科幻作品中营造真实感,是因为大脑本身有非常强大的建模功能。举例来说,当你看到电影中一个人拿着一个水杯,看到这个画面时你大脑活动的区域和你自己手拿水杯时活动的区域是一样的。

钛媒体注:当你在看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时,你是否会有时会相信故事中的某些情节是真的?或者明明不相信但是却希望那些是真的?这种真实感往往会吸引读者一直读下去。另一方面,你也可能会用理性的眼光去怀疑作品的“不真实”,而这种不真实却影响了你的阅读体验,让你无法全身心投入去欣赏这部作品。

在1月16日钛媒体新楼举办的“第三届钛媒体原创节暨钛媒体三周年庆典”上,诺亦腾品牌副总裁、科幻作家陈楸帆做了主题为「写作中的真实感」的演讲。举例说明科幻作家要如何将真实与虚幻巧妙结合,营造出让读者能够置身其中的真实感,“忘记”去怀疑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让读者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钛媒体此前对陈楸帆的专访中,他曾提出,所有想象都是从现实变形而来的,作品将现实做了一些取舍,包括一些扭曲、变形之后,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这就跟现实拉开了距离,形成“科幻”。如今,他提出了三个方法,要讲讲如何结合现实:

1,理解“人性”,利用“人性的情怀”。陈楸帆以《爱丽丝梦游仙境》中小女孩面对陌生事件产生的惊恐、好奇等一系列情绪为例,他认为这些都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情绪,所以作品容易让读者也产生这些情绪,完全吸引住读者。

2,“形似真实”,连接真实与虚构,例如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把神奇、怪诞的人物和情节,以及各种超自然的现象插入到反映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书中描述拉丁美洲现实的政治社会变成了一种现代神话。真实与虚幻间形成一种奇妙的联系和悖论,看似真实,细节却违背常理。

3,认知疏离,比如《三体》中提到很多的天体物理,读者在读到的时候,可能没有具备这方面知识,这时他们可能会暂时把这个概念悬置起来。只有在书中做解释,让读者接受它,才能跟着它一起往前走,让读者把这种不可带入进完整的故事中。

陈楸帆最后还解释,之所以能够在科幻作品中营造真实感,是因为大脑本身有非常强大的建模功能。举例来说,当你看到电影中一个人拿着一个水杯,看到这个画面时你大脑活动的区域和你自己手拿水杯时活动的区域是一样的。而在现在,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延伸”了人体器官,人们有时很难区分清楚哪些神经冲动人自发产生的,哪些是由媒体刺激产生的。

另外陈楸帆还给我钛的科幻频道——「钛妹科幻」未至之境,未来之迷——打了硬广,小钛也在这里欢迎广大科幻作家踊跃投稿。

以下为陈楸帆在钛媒体原创节上的演讲原文,略有删减:

非常荣幸,其实今天还是挺汗颜的,不知道在座的这么多写作的大牛,大家讲得都是很多行业专业这方面的写作,我今天可能讲一些比较偏文学性方面的写作,这跟我们本职工作不一样,我本职一直在IT业,我在谷歌和百度都呆了将近十年,现在在一家创业公司叫诺亦腾。

我一直自称自己是业余科幻作家,一是因为我确实都是用一个业余的身份在写作,从来没有全职写作过,另外有一个比较鸡贼的想法,我说自己业余的,如果说写得不好,大家觉得业余的肯定写得不好,业余的比专业的写得好,有一点自己吹一下牛逼的感觉。

作为业余作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痛苦,我本身不算是理工科的人,我是中文系出身,可能是在中学里算是一个理工的背景,我是北大中文系纯文科生,但是一直在科技圈里打滚,会有非常多有专业背景的读者他读我的作品提出一些意见就是说,你这个不科学,他会点出我写作里面非常多的一些关于科学的一些部分,有非常多的硬伤或者跟现有的理论不相符的一些东西。

大家知道,我们是写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不是科技论文,非常多的一些东西是建立在现有的一些科学基础上,但是做一些合理的想象和推演。刘慈欣,现在已经被封神的大牛老师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说,如果你想找出一些科技上的创意上的硬伤,你到科幻小说里面来找,就找对地儿了。

所以我也非常赞同这一点,在虚构的故事里,你来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是有问题。还有另外一种读者,他是一种反思性的读者,他会觉得,你写下来所有东西都是虚构的,都是一个编造的,哪怕你告诉他你写的就是一个自传或者非虚构的,他都会从里面寻找一些破绽。

举两个例子,非常有名的是发生在1938年奥森威尔斯的一件事。当时在美国的电台里广播了一则关于火星人入侵地球的一个故事,这则电台的广播引起了非常大的恐慌,所有美国民众都以为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甚至跑出家门,报警甚至是打包离开自己的家门,就因为奥森威尔斯用电台这种形式把整个故事编的非常的真实,非常具有真实感。

另外一个是,像柴静的雾霾的调查,她同样用了一个视频的方式,把所有的数据都做得非常的充分,她也用了一种非常客观的中立口吻叙述整件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人会置疑她的立场甚至她的出发点,他会觉得你这里面肯定有不真实的一个东西。

所以很多时候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所有的非虚构里面都存在有一定虚构的成份,你对各种数据的调用,对角度的选取,对不同的编辑,秩序的编辑以及对你主观色彩的进入,都会有一些虚构的成份。包括纪录片也好,他也绝对不是一个纯然客观中立的存在。虚构作品的话,我们同样不能认为它是完全由作家空想出来的东西,它里面也会是有非常多真实东西的存在。

我非常喜欢的一部漫画《JoJo奇妙冒险》,里面的一个角色叫岸边露伴,他是一个漫画家,他说只有写实感才会给作品的生命带来一种气息,他才能带来最佳的一个娱乐效果,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在科幻的作品里寻找一种真实感或者是写实感。

尤其钛媒体做科幻频道我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们会发现,在奇幻和科幻之间,非常多的人,他会希望看到一个科幻里面带有非常强烈的写实色彩,包括刘慈欣的三体,包括火星救援。(刘慈欣)成功非常大的一部分,是他写的跟真的一样,这是成功的科幻作品里我觉得非常重要的特质。

怎么样达到这种把假的说得跟真的一样的技巧呢?其实我们看看诗人柯勒律治,他提出悬置怀疑(编者注:suspension of disbelief”,所谓暂停我们的“不相信”,但前提就是“我们是不相信的”,只是我们暂停这个怀疑,暂时去相信它。是先要有这个“不相信”,然后才有“信”,这是一个非常辩证的关系),像黑客帝国里面两个小药丸一样,你可以选择相信和不相信。

怎样做到这点,让读者在欣赏你文学作品的时候,暂时的放下对于其中超自然部分或者是不合理部分的这种怀疑,全身心的投入你的文学叙述里面,去欣赏你的这部作品呢?其实他有几个小的技巧,我也做了一下小的分析。

第一个是人性的情怀,这个比较容易理解,比如说我们看童话故事和神话作品的时候,你很清楚他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艾丽斯梦游奇镜里小女孩面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首先是恐惧,其次是带有兴奋,这种反应能够把每个读者带入到那个情景里面,会引发很多共鸣。你知道这是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能够暂时放下对它的怀疑,把自己带进去,欣赏这部作品。

第二,叫形似真实,形似而神不似。举个例子,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我去年看了一部美剧叫毒枭,第一集片头解释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个定义,说马尔克斯把非常多的我们看似荒诞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日常生活的口吻写出来。

比如说他写到一家人举办了一个家庭宴会,请来了一些亲朋好友,其中有一个人是个律师,他在坐席之间跟女仆说,请你把青草煮好之后递上来给我,女仆非常惊讶说什么样的青草,说像毛驴吃的那种青草一样的那种青草,这是非常荒诞生活历的场景,但是马尔克斯在他自己的自述中说,这样的场景其实在他生活的哥伦比亚的那个环境里,那个社会里是日常生活里可能会发生的。

包括大家看《毒枭》,一个贩卖可卡因的大毒贩,最后成为一个总统候选人这样的一些情节,在真实和虚拟之间有非常多的一个对接。把真实的细节和表现的形式会融汇到写作中去,他读的过程中,好像进行一些我们日常的生活,但是细细的品来,他背后一些根本的理念完全是有背于我们的常理。

比如说非常有名的科幻作品叫《巴比伦塔》,是华裔作家叫姜丰年写的,他写的一群人,在建造一座高塔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他把所有的这些细节,用的这些水泥,砖石包括建造过程中,所有的人文社科的这些细节都描写的非常清楚,但是最后造这座塔的工匠到塔顶的时候,发现这座塔到达的是一座坚固的但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天空,而是一个硬壳,他打破硬壳之后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地面。所以这个宇宙的结构跟我们已知的结构完全是不一样的,他用近乎非虚构的写法写世界观宇宙观的构造,他用一种形似真实的方式去构造的这种东西。

最后一个叫认知疏离,这个比较好解释。比如说在《三体》里面会提到非常多的天体物理,读者在读到的时候,有可能你在没有具备这方面知识的情况下,你可能会暂时把这个概念悬置起来,只有你接受它,才能跟着它一起往前走,它慢慢的把不可能性引诱你进入完整的故事逻辑里面去。

但是这个做法有可能会有一个副作用,比如说他遇到了像天体物理所的李淼老师这种,他会对他引用每一个天体物理的概念发出置疑,甚至写了一本书叫《三体中的物理学》,包括刘慈欣老师用错了哪些,引申了哪些。

 其实在科学里面,我们发现,当一个人去看电影,比如说他看电影里有一个人在踢足球或者用手拿一个东西的时候,他用功能性和磁共振发现他脑部的一个活动是跟观众自己用手去拿一个东西时激活的部位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大脑是非常牛逼的建模器。

大脑没有区分我们对真实世界的建模,和对虚构作品的建模,我们阅读一些文字作品时,我们会在脑子里建立起一个模型,而这些模型对于你大脑相应部位引发的神经冲动是完全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写东西时,其实就可以模拟这样的一些东西,模拟真实的人在认知不同物体时他所需要的这种过程,给他产生最大的一种幻觉,让他产生最大的一种真实感,这也是我在日常工作里做的虚拟现实写作他都是为了给人造成一种近似真实的一种幻觉。

到最后有可能是我们所处的一个现实,其实也是对另外一个现实的一种虚拟和想象,因为在这样的一个我们已经完全能够模拟非常多的一些感官体验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办法清楚的分辨到底哪些是我们自发的一些神经冲动,哪些是其他的媒介包括可控不可控的,刚才说的Facebook给你推送的一些内容,微信给你触发的一些反映等等这些东西给你引发的神经冲动,这些我们都可能受到外在的影响。

在写作里面,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我们都希望营造一个最强烈的真实感,因为这种真实感是我们每个人都去渴望得到的,因为他能引发我们最大的一个情感的共鸣、认知的投入,然后寻找追寻一种意义。希望能够看到各位更好的作品,也希望我们钛媒体能够办得越来越好,包括科幻频道非常期望你们今年能够有非常大的举动,帮助我们科幻作家为作品找到更好的一个发表途径和平台,谢谢。(本文根据2016钛媒体原创节——暨钛媒体三周年庆典上演讲整理而成,王玄/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这个世界是无限可能的,当脑洞大开时,什么有趣的东西都会跑出来。

    回复 2016.01.20 · via android
82
1
7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