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作者褚伟,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事无成

在创作上我期待自己有一个新的突变。那就是: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事无成。

钛媒体注:这是钛媒体推出的“我是作者xxx”系列故事分享。

褚伟,90年的小伙子,看着有点腼腆。常常背着双肩包,看着像刚从学校出来,拎一下却沉甸甸地,里面放着笔记本电脑,一背就是半天。他说,“经常背着电脑,有空就写写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五十多篇文章(看他的文章)就是这么来的!除了专注于微信、移动电商和新媒体的研究,褚伟有着年轻人难有的深度思考和反思的习惯。他思考写作,反思写作带给他的变化,行业的变化,行业带给他的变化……褚伟说:

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还不是来自于商业上的诱惑,而是如何来迎接这场变革,以及平衡其中的坐标位置。而这些改变基本上是以“自媒体”为中心的。

当你的才华不足以撑起你的野心时,要么将你的期望值降低一点,要么自媒体应该成为你不以此为生的职业。

从来没有一个行业通过专栏就可以去了解透彻的,这些毫无体系结构的散乱篇章只不过是对于昨天热点事件的一种新的注脚。

在创作上我期待自己有一个新的突变。那就是: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事无成。

时光被拉近了。

依稀记得2014年5月15日那个快要下班的下午,当我第一次通过后台向钛媒体投下人生的第一篇稿件时,内心既激动又忐忑。一边期待着自己写的东西被编辑认可,一边又怀揣着被退稿的不安。

还好这个等待不是很漫长。

很快我就收到一封被告知文章通过发表的邮件。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展现在钛媒体的首页时,内心无比的激动和亢奋,尤其是听到同事说我在钛媒体上看到了你写的文章,更是全身上下换发出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那时,我刚刚进入了一家经营微信业务的新公司不到两个月,对这个行业即将迎来的巨变一无所知。怀着对写作的热忱,肆无忌惮,飞扬跋扈。那时的微信已突破了5亿用户,我知道一个以微信为主的变革时代即将来临。我迅速地找到了定位,将自己的定位在专注于微信、移动电商和新媒体上。

起初的写作纯属于兴趣爱好和个人内心的表达欲。凭借大学时代阅读的一些书籍和那毫不相干的汉语积累开始在这个行业横冲直撞。当时雷军的“七字诀”被很多互联网公司奉为金科玉律,在七个字中,我唯独记住了一个字,那就是:快。

于是,接下来微信的每一个小小的变更,我都没有错过。从微信小店、微信创业、微信企业号、微信电商、微信原创标识、微信显示阅读数、朋友圈广告……我没有落下每一场精彩激烈的讨论。

那时微信有个毛病,通常将重要的更新集中在周一和周五发布,有时候是下午,有时候是晚上。导致好几次,我不得不在深夜里爬起来写稿,有时候一写就写到天亮。做媒体的朋友都知道,跟时事热点就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运动,你不写总有人会写,而且还会抢在你的前面。在写不出深度性的东西出来之前,速度和激情是唯一保证你能脱颖而出的砝码。这也是游走在新媒体领域的作者们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事实证明,当初的定位和想法是正确的。

时间来到14年的下半年,在钛媒体短短的几个月后,我陆续接到了各家网络媒体邀请我开通专栏的申请,艾瑞网、亿欧网、新浪创事记、网易科技、虎嗅、百度百家、IT时代周刊、i黑马、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界面、donews、腾讯科技自媒体等,最高峰期同时开通了十几家专栏,一天连续写了三篇稿子。

在写作的过程中,既有文章被通过发布,各大主流科技门户转载时的快感,也有被编辑否决退回并附有文章写得不够XXX时的失落。在投稿的过程中,尽管也会遇到一些退稿,但从未气馁过,抱怨过,也从未找过编辑理论。因为我觉得即便有编辑们的“误解”,但更多的自己的功力还不够,或杂夹着过多的“私货”。

我时常被编辑的耐心建议所感动,也会为自己不够深刻和独到的观点感到沮丧。我的领导经常鼓励我说,写作是一种高强度的训练,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在我接触的投稿的开放平台里,还没有一家媒体的审稿机制有钛媒体做的那么宽容细致耐心。它不会让你觉得阅读你稿件的是机器人,那么标准的官方腔调——相关的讨论很多,本文没有超出原有的讨论范畴。一次两次可以理解,但当每一次都是类似的回复时,就不得不怀疑自己和这个平台了。

在去年12月由钛媒体举办的“2015T-EDGE峰会”上,我特地去了一趟,感受到了一种空前的盛况。这个成立仅三年的新媒体,变化太大了,一举一动的变化中展现的是创始人的雄心和视野。那天中午散场后,约了一位编辑(佳音),我们在一家快餐店相谈甚欢,她不紧不慢,条条有序地向我介绍钛媒体的发展历程,以及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困惑。平台的困惑很多时候也是作者的困惑,尤其是在这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媒体时代。

也是通过钛媒体这个平台我逐渐认识了一些真正在行业上有真知灼见的媒体人,如个性鲜明、观点独到的新媒体观察者、实践者和批判者的魏武挥,专注于新媒体传播和消费者调查研究的美女博士常宁,以及产量不多质量奇高对新媒体有独特见解的杰罗姆……同时也找到了一些在思想和年龄上的同代人。

专栏的开拓和写作,确实给我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也是从大批的专栏开通后,我开始以自媒体人自居,虽然自己极为不愿(因为远没达到在财务自由的情况下自由表达的地步),但当所有与你见面的人都这样称呼你时,我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从加入这个行列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自媒体这一商业形态。

变化开始了。

2015年是微商变化最快的一年,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对于个人而言,也是我思想转变最快的一年。

随着写的东西越来越多,开始为一些人所熟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信、公众号找到我,各种创业者、从业者、公关公司、媒介、猎头开始向我伸出“橄榄枝”,刚开始我都会礼貌地回复,随着涌入的人越来越多,开始干扰我的生活,我开始拒绝别人的询问,将微信的个人签名改成了:“没空聊天,有事请留言”。后来,情况果然好了很多。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自己学会了拒绝别人,对自己不喜欢做的人和事可以说NO。

就是在这一年,我频繁地写各种微商、移动电商的文章,在钛媒体上我应该是写微商比较靠前的作者了。风口上的微商,似乎遍地都是黄金。各种培训大会、代理商大会纷至沓来,各种骗局、吸金术齐头并进,总之这个行业到后来被一帮人搅得乌烟瘴气,用一个成语“群魔乱舞”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作为行业的观察者和批判者,我从来都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审视这个行业,拒绝做所谓的KOL(意见领袖),也看见很多大V通过为商家站台、社群营销的方式挣了不少钱。心想,如果当时自己也这么干的话,没准现在就是个小型的个体暴发户。利用微信搞个社群,拉一批人,每个人收个一两百,每天给他们洗洗脑、灌输一点成功学、心灵鸡汤,扔几套PPT,赚钱太容易了。

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你欺骗的不过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善良的人,连自己都想不明白,都不确定的事,为什么要一帮人跟着你去冒险,你付出的不过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思想文字,而别人付出的是钱,是比钱更珍贵的信任。

安迪·沃霍尔在预测大众媒体时代的到来时曾说,“未来,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这个圈子要想成名真是太容易了,有时候你只要狠下心做到“恶心他人”,就可以“成全自己”了。微商里关于各种哥、各种爷、各种公子、各种公主、各种姐,各种第一人的太多了。都说移动电商做的是人的生意,连最基本的真名都示人的人,还谈什么信任。

出于以上各种原因的考虑,当各种出版社的编辑邀我写一本关于微商和移动电商的书时,基本都被我拒绝了。这些像说明书一样的文字,昨天大家还在激情盎然地讨论,今天它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本以为这一年多以来,自己写的这些零散的文字,可以聚合成一本书结集出版,没想到翻开再次回首时,除了应景之外,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这也是一个长期坚持追逐热点和深陷这个行业的作者的悲哀。

对我来说,最大的变化还不是来自于商业上的诱惑,而是如何来迎接这场变革,以及平衡其中的坐标位置。

而这些改变基本上是以“自媒体”为中心的。

那时,虽然自己一无所有,但很快乐,因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这股热情持续了大约一年多的时间,随着自己对这个行业的认识日渐加深,有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热情开始渐渐衰退。

当看到大家不再热衷于平台的投稿而转战到自己的公众号时,我知道一场关于对优质内容争夺的竞赛开始了,新媒体又迎来了一场围绕”两微一端“和“内容变现”的变革。

当时,微信公众号还没有现在那么蓬勃,自媒体也没有现在这么火,动辄阅读数10万加,过千万过亿的估值。

纸媒老兵和资本的挺进加速了自媒体的进程,从2015年的下半年后,我明显感觉到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了,蓝海变成红海,红海成死海。我看见很多人进来,又看到很多人离开。人人都想着在这个由微信创造的无尽的可能性中分得一杯羹。

我开始反思对热点的过度追逐,开始思考自媒体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发展。对于自媒体,有的人已经飞黄腾达了,有的还在苦苦煎熬,还有的准备跃跃欲试。

我的看法是当你的才华不足以撑起你的野心时,要么将你的期望值降低一点,要么自媒体应该成为你不以此为生的职业。

有人将自媒体定义为自由撰稿人,就我观察来看,自媒体离自由撰稿人还相差甚远。至少很多自媒体人目前不是自由的,他们依旧依附于各种企业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写作者,首先在思想上应该是独立的,在表达上应该是自由的。而这些在没有实现财务自由的前提下,心有余悸。

自媒体可以发财致富,但不能一夜暴富。在这样一个知识版权随意被侵犯,而作者维权又无比艰难的丛林时代里,如果没有一点理想主义者的情怀和勉强维持生存的积蓄,不要轻易走上自媒体这条道路,因为它是一个“长跑运动”。如果只是将它当作兴趣爱好,就放弃以自媒体为生。

E·B·怀特的话常常使我感慨不已:“我想对写作者而言,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比当今的更为残酷——他们所写的几乎还没离开打字机,时代就让其变得过时。”     

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写作者的辛酸,倘若不追求热点,不消费热点,不快速地对这个巨变的时代做出反应,自媒体的生存空间在哪里呢?人人都去感叹生活、都去舞弄风花雪月,生活岂不是更糟吗?

几天前,看到一篇腾讯《大家》前主编贾葭写的专栏作家的文章,某种程度上我就是他所说的那个“容易把创作冲动误认为是创作能力”的人,因为被很多人鼓励,似乎觉得自己还是有创作能力的。

“说到底,我是一个思想浅薄而又无知无畏的人。我经常痛恨自己当年没好好学习,以至于沦落到靠卖简单常用汉字为生。这些文字在人类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所有文字中,完全黯然无色毫无意义。”

这也是今年以来,我放慢写作,停下思考的最大感受。细数下来,一年半的时间,既然在钛媒体上也写了50多篇文章,虽然数量和质量都一般,但确实自己这一年多来留下的印迹。

我希望自己在某些方面成为贾葭这样的人,用脚去丈量,用笔去书写,日拱一卒。但那样的时代终究离我越来越远,终此一生,我也无法抵达。

虽然现在很多专栏都不怎么更新了,但依旧保持着时刻思考的热情。从来没有一个行业通过专栏就可以去了解透彻的,这些毫无体系结构的散乱篇章只不过是对于昨天热点事件的一种新的注脚。在创作上我期待自己有一个新的突变。

是的,我找到了。

那就是: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事无成。(本文首发钛媒体,佳音/编辑)

本文系作者 褚伟2012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褚伟代表了钛媒体作者的一种特质,就是勤于思考。

    置顶
    回复 2016.01.28 · via pc
  • 不是自己,真的一事无成

    回复 2016.01.20 · via android
143
2
120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