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所谓焦虑症:不是因为老了,只是野心不够大!

如果你既上了年纪,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视野成为门后的收编者,怎么办呢?那我建议你想想办法保持足够的野心,因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安全地带,危机四伏才是常态。不要以为柳传志40岁开始创业是因为时代好,时代再好,也只出了一个柳传志。

最近两件事情对我刺激比较大:一是脸萌A轮融资,众多排队等着的VC都没有见着创始人郭列一面,就被一个提前飞到上海的投资人签了,火爆程度可想而知。郭列是1989年出生的,这跟目前一些投资人的投资理念完全吻合——他们大多只看85后;二是马佳佳真的在《时尚COSMO》走马上任新媒体总编辑了。她主编的第一篇微信订阅号文章是——《首次和男友外出过夜攻略》,之后这个微信号就一改常态,每天一堆搞怪动画,群魔乱舞。

一夜之间,20几岁的毛头小子就毫不留情地摧毁了老人家们辛辛苦苦十几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莫名的焦虑蔓延开去。

我们都老了吗?

三四十岁的年纪,本来应该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却被突然放大声音的年轻人夺走了舞台,难免有些心里别扭。如果再要被他们抢了饭碗,就真是悲惨了。可是我们真的都老了吗?

我们刚毕业的时候,在大机器里当好螺丝钉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个时候,想要独立门户做点什么,需要本钱和人脉,而本钱和人脉都需要时间去积累的,那是工业社会的典型特征。想要博出位,需要有一股力量在后面支撑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网络社会来了,一切都变了。资源变得不那么重要,人脉和连接可以建立在虚拟的网络关系之上,只要事情对了,说话的方式够意思不端着,也许根本不需要认识谁。否则那句“大叔们,请都给我闪开”,既不是什么明星说的,也不是什么深入的思考和惊人的发现,怎么就被大家都知道了呢?

在信息交流不发达的年代,你就是喊破了嗓子,最多只能被几个同学偷偷的崇拜,说你是个有性格的小孩,哪来的什么商业效应。我们也都叛逆过,那是青年群体在进入成人社会之前的必经之路。我们跟90后一样,童年幸福,不为吃饭发愁,我们上学的时候也在抽屉里藏武侠小说,去录像厅看港片,像他们喜欢《小时代》一样迷恋着偶像。那会中学时代烫个头发、谈个恋爱,也不是现在才有的事儿啊。以独特的风格抵抗主流阶级,吸引人们的注意,本来就是多少代青年人群的共同特征。怎么我们那时候就是离经叛道,是不务正业,现在就成了有思想、有创意呢?

别拿亚文化说事儿

20世纪70年代,伯明翰学派的大师斯图尔特·霍尔在《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一书中讨论到,工人阶级青年制造出各种盛行一时的独特风格和符号系统如音乐、文学、舞蹈、行动和暗语等,通过这些风格,青年亚文化与资产阶级形成对抗,借此协商他们的阶级存在。

在长达几十年的文化研究中,这个学派的学者研究了欧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青年亚文化,如无赖青年(teddy boy)、摩登派(mods)、朋克(punk)、嬉皮士(hippie)等。他们发现,亚文化的潜在功能是表达和解决母体文化中仍潜藏着的悬而未决的矛盾,尽管有些时候这些矛盾是想象式的。

以朋克为例,最早只是一些年轻人在大街上敲打着毫无节奏的鼓点,赤裸裸地表达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然后发展成一些不同类别的摇滚形式。他们用最廉价的安全别针和塑料作为装饰,崇尚废旧和破烂的形象,去抵御那些传统文化和一本正经。这是不是听起来也很像现在网络上的二次创作和恶搞呢?那些在屏幕上集体吐槽的弹幕网站,看起来效果跟破破烂烂对峙西装革履也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鸡血和闲暇时间在横飞。只不过那时候网络不发达,穿得吓人、唱得奇怪、站在街上才能被看见,先在具体空间里聚集起巨大的人群,才能形成社会效应。

现在不是了,现象级的事件都发生在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有可能是引发蝴蝶效应的中心,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站在当初那个人流量最大的街角,成为那只猪。网络把亚文化无限度放大,甚至推到了主流文化的面前,或者换句话说,这个时代,没有亚文化,亚文化主流了。所以,你的焦虑加剧了。

如何缓解焦虑?

伯明翰学派还揭示了资本社会里亚文化的一个有趣的宿命现象:亚文化群体生产出新的、对抗性意义的方式,然后这些意义却被资本和市场加以整合和利用,当蔓延世界的商品经济把亚文化符号转化为利润丰厚的商品时,这对亚文化无疑具有毁灭性的打击。

这个观点太有趣了。要么是资本让亚文化符号(如服装、音乐等)转化为大量生产的物品,即商品的形式;要么统治集团(如警方、媒体、司法系统等)对越轨行为进行“贴标签”和重新界定,即意识形态的形式。亚文化对主流的抵抗被“收编”之后,其颠覆力量自然就削弱了。前者好比那些看好“90后”的资本,让“萌化”、“无厘头”、“二次元”变成一个个移动互联网产品,流行开去;后者好比大众传媒,给“破烂牛仔裤”、“45度角”、“Cosplay”贴上时髦的标签,让它火起来。

想象一下,多有画面感的一个结论啊,一群怪蜀黍躲在窗户后面,看着外面的年轻人偷偷乐呵。心里盘算着:看你蹦跶,早晚收了你。想想这个画面,是不是焦虑缓解了许多?当然,前提是在大潮来之前,你已经卡好位,能成为门后那个把握趋势偷着乐的人。就像把马佳佳顺利收编的苏芒,不管结果如何,她的勇气和魄力值得佩服。你以为时尚集团里面就没有一群背后指指戳戳的老人家?

如果你既上了年纪,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和视野成为门后的收编者,怎么办呢?那我建议你想想办法保持足够的野心,因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安全地带,危机四伏才是常态。不要以为柳传志40岁开始创业是因为时代好,时代再好,也只出了一个柳传志。就怕你前思后想,既想温暖舒适,又担心大机器快不行了,既想财务自由,又担心没了保障。青蛙不是被温水煮死的,青蛙都是纠结死的。

专栏作家连岳说,毒品和鸡汤都缓解不了你的焦虑,“禅”也许有用,试着打打坐。这也是瞎扯,人都是荷尔蒙动物,不真的老去是按捺不住寂寞的心的。我身边有一个女神级的人物,每次都走在大趋势之前半步。在时尚类的平面媒体刚刚火起来的时候,她开始学习做网站,当了几年时尚网站的领军人,培育好这个市场之后,她又重新出发开始创业,在移动端实验媒体和电商的结合,做了一个时尚跨境电商。我曾经问过她好几次,为什么总能踩对点儿,她总是偷偷一乐,说,运气不错。我猜她大概真的领悟了乔布斯说的保持年轻和野心的方法,STAY FOOLISH STAY HUGRY——装傻卖萌,少吃是福。(本文为《商业价值》9月刊罗赟专栏,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本文系作者 罗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实话实说,您这篇文章让我觉得:您看到了现象,但您没真正搞懂是怎么会回事。而我们不擅长的事,没真正搞懂也并不奇怪。如果每个人都能做自己擅长的事,就很好!

    回复 2014.09.19 · via pc
  • 调整心态,放大野心。

    回复 2014.09.17 · via pc
  • 最后一句恰好做了总结。

    回复 2014.09.17 · via pc
  • 年轻永远是一种力量,但是只是在特定行业才是优势,毕竟排队投资的没几个是85后

    回复 2014.09.17 · via pc
  • 说得好!已赞

    回复 2014.09.16 · via pc
  • 心态

    回复 2014.09.15 · via pc
  • 时代不一样了,评判标准也变了

    回复 2014.09.15 · via pc
  • 写得真好

    回复 2014.09.15 · via pc
  • 心态决定

    回复 2014.09.14 · via pc
  • 进取心不能丢弃。

    回复 2014.09.14 · via pc
更多评论
2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