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互联网单车骑向何方,看烈风自行车放大招是否做到“干它一半”

如今的自行车已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我们更愿意将出行称为“骑行”,而骑行逐渐成为了一种健康运动和健康的心态,市场的活力被再次激发,机会和空间被扩大,许多厂商开始重新发力。

2015年,号称互联网自行车元年,自行车仿佛变成站在风口里的“猪”,热钱涌入,互联网大咖进入,以及众创业公司纷纷加入造车大军。

据笔者分析,目前有三类互联网造车的公司:

  1. 互联网创业公司,700bike,野兽,BICI等;
  2. 互联网巨头进入自行车行业的,乐视,百度等;
  3. 传统产业巨头捷安特低调布局智能单车的,以及凯路仕烈风高调用互联网营销模式颠覆商业模式的。

究竟哪一种模式可以在未来的市场抢占先机?

如今的自行车已不再是简单的出行工具,我们更愿意将出行称为“骑行”,而骑行逐渐成为了一种健康运动和健康的心态。

因此市场的活力被再次激发,机会和空间被扩大,许多厂商开始重新发力。

包括大量的传统自行车厂商和科技厂商开始研发新型自行车产品,将原有的自行车车体构架进行改造,增添了许多所谓的智能化功能,然而从去年到现在以来,并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出现,但也并不是没有到达真正的爆发期,更多的是应该冷静下来思考,这样的产品形态和销售生态模式是否真的正确。

互联网单车骑向何方,看烈风自行车放大招是否做到“干它一半”

笔者注意到上个月一组“干它一半”的微博话题突然火了,漫画暗讽捷安特。随后真相了然,原来是新三板上市公司凯路仕在9月底召开的发布会“干它一半”,以一半的价格发布对标捷安特的多款烈风自行车产品。发布会过去一个月,是否真正做到“干它一半”凯路仕并未透露更多信息,但姑且我们对其商业模式以及对产业的影响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这是传统自行车行业首次在网络上撕逼。也是足以讨论的现象,从来都是智能自行车们抢占舆论,为什么传统自行车也坐不住了

那些“然并卵”的智能化功能

自由骑行在这两年很火,你经常可以看到有朋友在朋友圈中晒骑行路线,以及沿途骑行遇到的风景,很羡慕对不对?但仔细一看他们的座驾,并没有附带什么所谓的智能计步、导航等设备,甚至对于这些真正热爱骑行的人来说,一块简单的码表,一辆舒适的骑行工具便已足以。

粗略地回想一下,去年出品的一系列品牌智能自行车,在车身上基本都装载上了计步和导航功能,看起来很高大上,实际并没有卵用。

作为一个真正喜欢骑行的人根本不在乎这些,他们最在意的是骑行当中的状态,而不是时不时低下头看看仪表盘自己骑了多长时间、多少距离、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纯粹骑行的意义。

为了噱头而去购买自行车的用户也并不是高端自行车厂商的目标用户,像今年一些厂商所生产的产品亦是如此,所以这些打着“科技智能产品”旗号的厂商,从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了一个伪命题。

为何不让骑行回归纯粹?

纵观国内整个自行车市场,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但是由于近乎于垄断且环境封闭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行业中在这么多年并没有全新的品牌打进来,耳熟能详的也就只是捷安特、美利达这几个老牌品牌。

更重要的是,这些老牌厂商与一些联赛组织达成了所谓的“共识”,依托品牌商的产品动向来举办相应的比赛。说“狼狈为奸”有点过,但意思是差不多的,致使中国国内自行车产业在近20年都没有很大的进步,仍停留在20年前的状态,但是如今出现了打破这种迹象的可能。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年产自行车8300万辆,全国自行车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4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利润达80.1亿元,同比增长16.1%;出口自行车6265.3万辆,同比增长10%;电动自行车出口首次破百万,为111.2万辆,同比增长35.8%。

今年1~4月,我国自行车总产量与去年同期持平,但营业额增长了7.9%,利润增长了25%,出口增长了7.9%,达2080万辆,出口额增长了88%。

纵观近两年整个自行车行业的发展态势不难发现,在拥有高频、快捷、多元以及现代化出行方式的今天,用户仍然对于自行车这种传统交通方式保持着热情和新鲜感。

当然有些自行车厂商愿意尝试逆行“潮流”,烈风一口气同时发布了9款自己的产品,关于产品具体型号参数则不做赘述,他们的产品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智能科技”因素,反而尝试着让骑行返璞归真。

互联网单车骑向何方,看烈风自行车放大招是否做到“干它一半”

这样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既然“智能”并不能影响市场大部分目标人群的购买意向,那么纯粹骑行不卖噱头也许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

还在玩品牌专卖?过时了吧

当然科技厂商可以去尝试新的东西,这并不是他们的主要业务,只是一个试水产品,但对于传统自行车厂商给产品贸然加上“智能”的帽子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更多应该去考虑产业链“互联网化”的问题。

互联网的真正特性是去中心化、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去掉中间环节,各个行业对于产业链都在进行改造,但在自行车产业我们看到的并不多。

其实国内大大小小的自行车厂有上百家,代表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很多,但本土的品牌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出彩,一方面是人才稀缺,另一方面是目光短浅,都想赚快钱。

老牌品牌捷安特目前在国内的门店超过了3500家,美利达的门店在2500家左右,大概是利用压缩门店成本的形式来从中获利。

基于原有的品牌优势,施压到门店身上,均衡利益关系,门店在其他品牌的售卖上会出现亏损的状况,所以病态逐渐产生。

到了这两年门店增长远远大于产品需求增长,很多的门店开始亏钱,美利达开始大量关闭门店,而捷安特也开始让专卖店卖不同的产品来救急。

总之就是时代在变,玩法也是需要跟着变的。

反过来看看烈风自行车在产业链上的新模式,首先在销售链条上砍掉了中间环节,产品从厂家能够直接指向消费者,这当中大约能够节省35%的成本。

此外,由于对供应链的重新整合,产品也可在柬埔寨进行生产,可以节约大约75%的劳动成本,同时由于进关口凌晨本再次节约大约10%成本。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该品牌的SKU并不多,几款简单代表性的产品,更容易使得消费市场聚焦,因此也可以节省大约5%左右的成本费用。

这样看来从后产业链上总共能够节约一半的成本,这些费用不管是用语补贴用户也好,补贴给代理销售店铺也好,都可以在整个生态循环上起到正向的作用。

因此自行车行业的产业链及品牌生态改造,似乎比纠结于产品形态更加具有价值。

是否有机会干掉市场的一半?

这次烈风产品发布号称要干掉市场的一半,乍看牛皮吹的有点大,其实是有道理的,除了上述产业链的改造外,还可以看到几款代表性产品伴随着服务一起发布。

我们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烈风去掉了所谓的中间环节,用节省下来的成本补贴给用户,当然对于用户来说他可能不能明白也没有兴趣知道背后产业链改造的故事,但实实在在拿到手中的优惠是他满意的,这也是最关键的。

另外从整个后产业链的改造中,门店同样可以从中获益,首先消费者得到补贴促进了消费,门店有更多的机会来接触消费者,同时门店也会节省许多成本来引流,省去中间环节后门店的服务质量也会得到改观,与消费者需求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雪球也就会越滚越大。

再说说模式被复制的问题,这个机会基本不会存在,首先烈风这次来势汹汹可以基本确定是蓄谋已久的,对于行业的痛点很了解,而捷安特和美利达想要copy其实并不容易,等到真正筹划好的时候,烈风已经成势力,所以作为行业的寡头,也只有给门店让利的办法了。

因此即使干不掉市场的一半,以这样的方式烈风想在市场啃下一大口也并不是什么难事。

文章来源:牛智超 微信号:nzhichao

本文系作者 nzhichao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对,纯粹的骑行更能吸引消费者。

    回复 2015.11.24 · via android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