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电信运营商的危机和自我救赎

电信运营商拥抱互联网,就是要实现其网络和服务的IP化,推动其网络的开放性,并在IP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其特色服务,以最大程度降低设备成本和服务部署成本。

【程德杰/文】当2013年的钟声响起,人们期待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能够驱散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为人们带来新年希望的时候,一条有关中国电信运营商2012年业绩的微博不期而至,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

尽管国内3大电信运营商2012年的经营数据仍在统计过程中,但该微博却煞有介事地以翔实的数据宣称:2012年电信运营商短信量比去年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电话业务量下降5%,真正由用户自己发送的短信在短信总量中的占比不到40%......,微博似乎在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电信业已经日薄西山,电信运营商似乎也已经走到了尽头。

人们有理由对此表示担忧:

在互联网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电信业似乎总是进退失据;电信运营商在“被管道化”的危机面前,似乎总是瞻前顾后,迟迟无法拿出有效的应对策略;而当以OTT为代表的互联网业务正逐步侵蚀电信业传统业务-语音和短信时,电信运营商却始终无法拿出有效的应对办法。

彷徨中的电信业和电信运营商,真的要变成昨日黄花,成为人们头脑中的记忆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电信业的存在和电信运营商的价值仍无可取代!

首先,电信业在当前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其公用事业的属性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地位,都决定了电信业在当前产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而相应的作为电信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电信运营商,其在信息服务中的基础性作用不可替代;

其次,电信业当前的产业规模和完整的产业发展链条,电信运营商庞大的用户规模,也决定了这个产业及其运营商,不会在短时间内消融或被其他产业吸收。

最后,经过多年市场竞争的洗礼,电信业和电信运营商仍然是最具市场活力、最具创新力的行业和企业之一。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的各行各业均遭受了危机所带来的阵痛,但与其他行业相比,电信业却是受影响最小的产业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的电信业者通过开发和引入4G等新技术,开源节流、兼并重组等措施,在整体上仍保持了向上的发展势头。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尽管2012年中国整体经济发展,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遭遇较大困难时,作为深受经济景气影响的电信业,其2012年上半年的收入增长,在时隔6年以后,却再度超过GDP的增速。这不得不让人们对电信业的自我修复和发展能力做出新的判断。

虽然由上面文字所陈述的事实,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们不必为电信业和电信运营商的存废而伤神,但现在却远不是高枕无忧的时候,因为电信业正面临着其产业形成以来最大的挑战-来自互联网的挑战。

回顾互联网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因为电信业的蓬勃发展,而催生了今天的了互联网业,电信运营商覆盖广泛的网络,承载起了互联网起飞的梦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电信业一手缔造了互联网业;而当互联网业羽翼丰满,变身为电信业挑战者的时候,作为互联网缔造者的电信业和电信运营商,该如何实现其面向未来的自我救赎?

如果说电信业过去的成功,是其自身“电信化”的服务来赢得市场和用户认同的话;那么今天电信运营商的凤凰涅槃,则应以大无畏的勇气来革除其“电信化“的基因,以实现其传统运营体制的转变和革新所谓“去电信化”,不是要摒弃电信业多年来经营所积淀出的优势电信基因,抛弃电信运营商现有的优势资源而是要去除那些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已经显得不合时宜的制度和习惯。

“去电信化”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事实上在数年前,作为电信运营商资深人士的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先生,在不同场合谈到电信运营商面临挑战所需做出的应对和举措时,即提出电信运营商要勇于去除根深蒂固的“电信化”思维,以“非电信运营商”的视角来看待市场的竞争。

长期以来,“电信化”曾一度成为电信运营商标榜服务品质,体现自我价值的代名词。

在“电信化”的名义下,设备商提供的电信产品要达到运营商苛刻的“电信级”标准,而全然不顾性能上的高指标是否必要;

也正是在“电信化”的名义下,电信运营商以想当然的方式,定制了成千上万的电信业务产品和客户套餐,而罔顾这些电信产品和电信套餐的用户采用情况;

同样是在“电信化”的名义下,电信运营商建成了堪称最具功能性,同时也是最复杂的电信网络。

更为严重的是,多年来“电信化”的习惯性思维,使得电信运营商对用户的需求变化变得不再敏感,运营商沉溺于技术领先的成就感,而忽视了用户的应用感受。

电信运营商所津津乐道的“电信化”或者说“电信品质”,在互联网业还十分弱小的时候,也许还可以自我标榜、自娱自乐;而当互联网业成长起来以后,却很快成为电信运营商降低运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桎梏。

由此可见,“去电信化”成为当下电信运营商应对互联网挑战所面对的最大课题。

“去电信化”,首先是电信运营商在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变革 

多年来电信运营所形成的习惯性思维,使得电信运营商在考虑问题时,形成了“以我为主,行业主导”的思维。这在电信业初创时期,也许不失为一种引领行业发展的大智慧,但在互联网平等开放的大背景下,却成为电信运营商对客户需求反应迟钝,市场定位进退失据的最大原因。

回顾这十多年运营商的互联网业务战略,从最初的主宰互联网入口、到主导移动互联网,无一不体现了“电信化”思维中“以我为主”的思维惯性。

值得欣喜的是:在经历过多次市场战略的失败、在汲取用户和市场教训之后,国内某电信运营商所提出的 “做智能管道的主导者,综合平台的提供者,内容和应用的参与者”的新三者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电信运营商对“电信化”-“以我为主”思维惯性的反思,彰显了运营商的勇气和魄力。

“去电信化”,电信运营商要在体制和制度上做出改变

作为传统意义下技术驱动的“高进入门槛”的行业,电信运营商凭借技术的复杂性和密集性,以及电信网络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构建了一条针对其他行业竞争者和挑战者的“马奇诺防线”。

多年来,凭借这条看似坚固的防线,电信运营商们形成了其事实上的垄断地位,与此相对应的,电信运营商们构建了颇具电信特色的管理架构和制度。

在互联网还狠弱小的时候,电信运营商在由技术和资金组成的“马奇诺防线”保护下,其管理制度和市场机制尚能正常运转;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看似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被互联网业务迂回绕过以后,“电信化”色彩浓厚的运营商体制和制度,便成为电信运营商转型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最大桎梏。

在原有体制下,运营商无法对用户的需求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无法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无法真正获取用户的业务感知,更无法发掘用户的原始应用需求,在面临互联网替代型业务咄咄逼人的进攻前,自然无法做出快速的反应。

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面前,“电信化”所形成的体制和制度瓶颈,成为勒在电信运营商脖子上一根套索,电信运营商们是在负重前行。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针对“电信化”色彩浓厚的体制弊端,电信运营商们并非无所作为,近一段时间来,电信运营商们对各业务基地的公司化改制,以市场化的手段来运作项目,吸引人才和激励人才创新,无一不体现了运营商们对传统“电信体制”的反思,也反映出运营商们改革旧有体制弊端的行为和举措。

但这一切显然不够:仅仅在业务基地上的体制实验,并不能整体触动运营商的旧有制度格局和利益分配机制,运营商需要有夸父逐日的精神、和浴火重生的勇气,来实现管理和市场体制脱胎换骨般的改变,使得运营商在经营活动中,更贴近市场、更贴近用户,更贴近竞争对手,以此来应对互联网无孔不入的进攻和挑战。

“去电信化”,还要求电信运营商展现出拥抱互联网的勇气和决心

电信运营商最大的竞争对手,或者说其最大的敌人,就是互联网,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谋略。

互联网网的成功来自于IP化和开放性,IP化和开放性虽非互联网所独有,但却铸成了互联网成功的基因。

因为IP化和开放性,互联网设备和服务更加廉价,和更易于为用户所接受;同样是由于IP化和开放性,使得全球的互联网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电信运营商拥抱互联网,就是要实现其网络和服务的IP化,推动其网络的开放性,并在IP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其特色服务,以最大程度降低设备成本和服务部署成本。在运营商网络的IP化进程中,SDN技术值得运营商们高度关注。

不难理解,电信运营商在拥抱互联网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电信业向互联网学习的过程,更是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危机四伏的市场竞争格局中,电信运营商在来自互联网的挑战面前,只有通过“去电信化”革除其不适合市场竞争的思维惯性和体制障碍,实现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的融合,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via 移动LABS

本文系作者 通信联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