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科技名博就这么转型了:欧姆·马利克,要挣钱,也要身体啊!

最早的科技名博之一,GigaOm创始人马利克,因一本电信揭黑著作让人熟知,如今将他的科技博客成功转型成为以市场调研为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公司,同时开始进军在线出版,同时他成为了一名风投,也成为“过劳”代表

科技博客GigaOm在硅谷科技媒体中自成风格,其创始人欧姆·马利克也是最早的科技博客之一,他因为电信业的揭黑著作让人广为熟知,如今将他的科技博客成功转型成为以市场调研为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公司,同时开始进军在线出版领域,他也成为了一名风投。

 

【葱葱/钛媒编辑】如果你是一名科技控,你一定拜读过他的科技报道;也一定在科技大佬的访谈视频中发现他作为提问者的身影。他身材不算高大,有着一副低沉而从容的嗓音,他的目光炯炯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自称是棒球联盟明星球队New York Yankees的超级粉丝,一如他对科技新闻的热爱。

他就是权威科技博客GigaOm.com及其博客社群的创始人欧姆·马利克。很多人认识他是因为一本大胆剖析电信及宽带产业泡沫、揭露电信业黑幕的著作《宽带泡沫:揭露7500亿美元的电信欺诈黑幕》。作为一名资深的科技记者,欧姆在2001年凭借封面报道《维诺德·科斯拉时代》获得美国商业编辑和作者协会年度记者金奖。这些经历是不是感觉和钛媒体的创始人也特别像?(偷笑)

欧姆是博客圈中最早的实践者,十几年前就开始写博客。他的笔耕不辍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同时期的科技博客。Technmarketing网站的创始人Hillel Fuld就是欧姆的追随者之一,他谈到欧姆即充满崇拜之情,“在我还不知道什么是博客的时候,就在读欧姆写的书了。”

到今年,GigaOm作为一个博客已经12岁了。谈到对于写作和博客的热爱,欧姆说:

“我热爱科技以及科技为我们带来的各种可能性。我喜欢记录那些根据自己的愿景改变世界的人们,也愿意为他们而写作。我从这些充满智慧的人身上学到很多——每一天,每一次对话,每一个报道,就像上学一样。”

 

 

一个印度裔的美国梦: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作为一名出生在印度的新移民,欧姆在印度社群中也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作为印度社区的人,大家的共同信念就是将这里视为‘应许之乡’。”欧姆曾对记者说,“只要你努力付出,就能够成功。这个信念像纹身一样深深根植于每个人身上,我们的字典里没有失败。”

欧姆毕业于印度新德里的圣斯蒂芬斯学校,1986年获得化学学位。还未离开印度时,他就曾为媒体撰稿,包括《经济时报》(Economic Times)以及印度领先媒体《新闻周报》 (The Week)。1995年,他联合创立了专注南亚地区报道的门户网站Masala.com,同时也是Desiparty.com(知名的活动发布和推广平台)的创始人。

而知名科技博主的成功并非一天炼成的。从印度到到纽约,欧姆职业生涯的大部分要么是做记者,要么是撰稿人。在20世纪九十年代网络新闻刚刚兴起的时期,欧姆的工作就在硅谷,这使他可以近距离的审视互联网革命的浪潮以及后来轰动一时的互联网泡沫。欧姆作为Forbes.com 网站早期创始团队的成员(最终成为资深编辑),对新媒体的认识也比其他人更早。

为福布斯杂志工作几年后,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的高峰期,欧姆离开了,开始谋划自己的打算。博客刚成立时,欧姆的是旧金山一家星巴克的常客,完全把这里当成了他的办公地点。直到2008年才租下了第一间办公室。

写博客的成本并不高,但是欧姆在博客商业化的路上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坚持。花了五年时间卧薪尝胆,欧姆经营的个人博客获得了风投的赏识,他和他的团队成立了GigaOm新媒体公司,并从单纯提供科技新闻和评论的博客,转而为IT行业提供资讯服务,成功转型成为一家市场调研公司。去年年中,GigaOm收购了英国《卫报》旗下数字媒体网站ContentNext Media,后者为在线媒体网站paidContent的母公司。以此为标志,GigaOM将获得包括paidContent、mocoNews.net和 contentSutra.com在内的一系列在线出版媒体,在商业化的尝试上又迈出了一步。

说到成功的秘诀,欧姆的经验对任何一个开始博客写作或者正在走向新媒体的写作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做你自己,在学识上保持诚实,同时要尊重他人,即尊重他人所做的事、说的话以及给予你的关爱。还有,让一切保持简单——欧姆说,“这一点很重要”。

 

从知名博主到风险投资人

欧姆在离开福布斯网站后,曾短暂的涉足资本投资领域,加入汉鼎亚太(亚洲领先的投资公司,成立于1985年),成了一名投资经理。不过,他只做了几个月他又变回“写手”的身份,继续从事写作和新闻报道。

直到2008年秋天,欧姆实现了人生第二次飞越,加入 True Ventures风投公司,成为了一名真正意义上的投资人。想必欧姆对这一切都充满了知遇之恩,因为True Ventures正是在刚刚创业时第一个投来橄榄枝的风投公司。

欧姆获得风投的故事在旁观者看来充满了传奇色彩。欧姆走进会议室,四位投资人正围坐一圈等待他,气氛格外安静。打开笔记本准备讲述自己的创业计划时,康拉德递来一个签好字的信封,对欧姆说,“去实现你的梦想吧”。就这么简单?对,就这么简单。

而这一转身在欧姆看来并不算什么意外,这似乎是一场早有伏笔的邂逅:早在2004年,欧姆就与他现在的合伙人托尼·施耐德结缘了。当时,欧姆正在为商业2.0杂志策划系列报道“新致富之道”。作为Oddpost(后来被雅虎收购的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托尼登上了杂志的封面。通过施耐德,欧姆认识了托尼·康拉德(Tony Conrad)——他现在的合伙人。欧姆和康拉德初次见面,就成为“相见恨晚”的好朋友。

2005年,欧姆刚刚开始着手创办自己的新媒体公司,凭借在硅谷的人脉,他收获了一大堆明星企业家们的帮助和建议。施耐德在合适的时候出现,邀请欧姆到True Venture的办公室同四位合伙人面谈,由此促成了GigaOm的成立。

正是基于千金不换的信任,欧姆在三年后从True Ventures的受益者成为其合伙人。欧姆曾回忆说,小时候他的祖父曾经告诉他,“永远不要存钱,而要‘存人’。”欧姆坦言,正是这一人生箴言指引他走向了一名投资人之路。

 

博客“劳模”化身“过劳”代表

当写博客写成“名博”之后,对欧姆来说,伴随而来的不仅仅是荣誉和知名度,巨大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2008年新年刚过,41岁的欧姆意外登上了《纽约时报》的头条——不过不是什么获奖之类的好消息,而是一篇名为《知名博主坦言写作压力导致健康报警》的报道。

读者发现,一向只负责发布科技领域要闻的GigaOm,更新了一则欧姆本人的新闻,即他在圣诞节后的第三天突发心脏病住进了医院。大病初愈的欧姆回顾了生病的情景,“当晚我还可以走到医院接受治疗,之后开始在家人和团队的帮助下,我已经慢慢好转接近痊愈了,我很快就会好起来。”

第二天,就有超过八百多名读者留言或发表评论。来自共事的记者们,创业公司CEO们,投资人们以及公关专家们的关切和安慰蜂拥而来,当然更多的是和欧姆一样的科技博主。知名博主的健康问题一下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马利克的朋友,同为知名博主的保罗·寇卓斯基(Paul Kedrosky)对此深有体会,他形容说,一旦你成就了个人品牌,麻烦就在于你从此被“绑定”到一架机器上了。

欧姆的压力,不单单来自于工作繁多,关键是“所做的一切要贴上自己名字作为标签”。又要做CEO,写作还不能停,关键是一切都要在有限的资金下小本经营——这些加在一起,可不就是足以致命的三座大山。

当时的GigaOm团队有12名成员,包括一名COO(保罗·瓦尔博斯基),还有一个编辑团队。不过,对于读者来说,网站贴的是马利克的名字,“人们只想知道马利克是怎么想的,只想看马利克署名的文章。”

欧姆在网络上的头像是一幅自画像——头戴经典款男士软呢帽,啜一支雪茄烟。熟悉欧姆的人都知道他长期抽烟、抽雪茄,嗜烟其实是威胁欧姆健康的最主要原因。马利克曾在博文中发了一通牢骚。“朋友和家人把我房间里的香烟、苏格兰威士忌以及所有我最爱的高脂肪食物统统拿走,清理的一干二净——甚至连咖啡也只能喝脱因咖啡了。”

最后朋友向他发出警告,“你要是敢不听我的话再回到电脑前写东西,我就直接到你家,把你的MacBook拿走!”

如今,欧姆的个人简介中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血管病研究所的赞助人”,显然他对健康的关注更多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劳”风波欧姆回到了写博客的初心,“平静下来,享受其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喜马拉雅文章页评论上方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