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尔们”被倒逼纷纷触网,却为何屡战屡败?

东部海滨城市青岛,资源都集中在几大传统企业中,平台很大创新能力却不足。青岛的“海尔们”为何屡败屡战,动力在于防御性布局,而屡战屡败的根源在于自有电商是左右手互博,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很难。

2014年春节前,青岛市发布了2013年度地方纳税50强企业名单。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港集团、山东中烟青岛卷烟厂、青岛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青啤集团、青岛农商银行等名列榜单。是的,这里面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甚至连跟互联网贴边的媒体、IT、动漫等行业企业都没有。有的只是银行、保险公司、房地产以及传统制造企业。青岛的互联网企业,去哪儿了呢?

先来数一下青岛现有的互联网企业吧,大体上可以分为下面这四类:传统行业进军互联网领域所创办的企业、传统媒体所创办的互联网企业、草根创业者所创办的互联网企业、全国性互联网企业在青岛所开设的分站。

其中,第四类基本是属于在青岛捞钱的,即便做成功也不是青岛的互联网企业。

 

青岛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前途不明

有一次跟诺动科技的赵培军聊天,席间还有一位青岛上市企业的高层,他们有意借助行业优势,建立一家面向全国的行业网站,实现掘金互联网市场的梦想。赵培军的观点是:目前所有成功的互联网企业,还没有一家是传统行业进军互联网圈之后做起来的。也就是说,传统行业进军互联网企业,一般都只是死路一条。上市企业的朋友很不服:我们有资源、有资金,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自己做不了的就买,为什么不行?本来人家是请我们给新网站做咨询的,没想到说了实话差点干起仗来。直到现在我还是非常认同这个观点的。其实青岛的这些个大企业,从来就没有放弃互联网行业,并且也在不断尝试。2013年11月3日晚,新闻联播头条聚焦“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海尔作为两个案例之一被重点报道——另外一个是小米。那么我们就来说说海尔吧。

海尔商城在2001年便已推出,比京东还早。2008年转型B2C商城,天猫还未出世。2012年海尔商城宣称完成3亿销售额,这与海尔当年1600亿的营收比不过九牛一毛。除了海尔商城外,海尔旗下的综合物流服务品牌日日顺早在2010年底便已推出“日日顺乐家”商城。定位于家庭一站式购物平台,但是运营也并不顺利,2012年底“日日顺乐家”便宣布停止运营,转到海尔与英国零售商Argos合作的爱顾商城。2013年2月底,爱顾商城宣布解散,现已无法访问。

青岛的另外一家商业企业利群集团,也在十年前开始试水互联网。利群商城于2004年底上线,2007年利群商城销售额突破2000万,2009年利群商城销售额突破3000万。2012年实现翻番超过了6000万元,在苦拼九年之后,终于在2013年突破1亿元大关。与此相对比,台东利群单店销售额在2010年就突破了15亿元,更令人心急的是,利群商城1亿元的销售额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利润,至今仍是亏损状态。利群内部的规划是在2015年线上业务实现盈利。

在我看来,青岛的“海尔们”屡败屡战的动力在于防御性布局;屡战屡败的根源在于自有电商是左右手互博,革别人的命容易革自己的命很难。

谁都没有想到,互联网会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发展,小米开始卖手机的时候,传统家电企业也许还是一个看热闹的心态;当乐视开始卖电视机的时候,海尔们就开始坐不住了。互联网企业对传统行业的侵袭是颠覆式的,而这一切都是以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为基础的。海尔们对传统渠道的垄断性占领,逼着互联网企业另辟蹊径,只是没想到的是,这条华容小道正被踏成一条康庄大道。海尔们在意识到危机到来的时候,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进行防御性布局,然而问题在于,防御性布局往往都是被动的行为,无法做出引领性的动作,这也是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

海尔们无法在互联网领域取得长足发展,远不是自身在互联网行业内的定位这么简单,在我看来最直接的三个原因是:左右手互博、急功近利、学习成本高。

年前跟一家青岛本土农业企业的经理聊天,他们也在试水网络销售农产品,问及情况如何,她摇摇头说:光跟电商的经理打仗了。她是负责传统销售渠道的经理。网络销售压缩了传统销售渠道的利益分配环节,提高了价格透明度。但是在自身通过渠道、信息不对称、产品和品牌形成的优势正在弱化时,青岛的传统企业被倒逼着纷纷触网。新模式对传统利益格局的打破重建,于是线上和线下渠道开始左右手互博。即便是实行线上线下同价也直接影响了短期利益,到一定阶段甚至会形成骑虎难下的局面。青岛这些传统渠道商(比如利群)和依赖传统渠道的企业(比如海尔)痛苦的是,如果痛下狠心全面拥抱网络渠道,此前在传统渠道的投入成本难以回收不说,利润等也将受到大幅影响。于是,这些企业在互联网领域想走,又不敢走的太远,自我限制,自然无法做大做强。

前面提到的青岛一家上市企业高层的想法,也颇具代表性。青岛有一些企业在已经在某个垂直行业内占据领头地位,甚至形成垄断性局面——比如特锐德之于箱变研发生产、软控之于橡胶机械、东方铁塔之于钢结构生产。于是他们也想在互联网领域内对这个行业继续保持压制性优势,进而在互联网领域赚取更多利润,这也是他们进军互联网领域的原始动力。于是,三年盈利五年上市的宏大目标就在闭门造车中制定了出来。等他们真正开始运作一家互联网企业的时候,才发现,原有的经验、资源、人才根本无法将一个网站的流量做到运营级别,更别说是驾驭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了。当急功近利遇到企业的学习成本,青岛的传统企业在互联网领域的探索也就到此止步了——并且青岛互联网市场的诡异之处在于:你有钱也请不来一流的互联网人才。至于原因,我们后面再分析。

 

青岛的媒体网站集体进入发展瓶颈

媒体网站只是互联网企业的一个极小的分支,这一点要特别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是存在误区的: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只有像青岛新闻网、半岛网这样的网站才是互联网企业。因为对于全国大部分的网民来说,很多人的上网启蒙是从门户网站开始的。在青岛也不例外,很多人认识互联网是从广电系统的TOP86、网通的青岛信息港、报业集团的青岛新闻网这些地方新闻门户开始的。不可否认的是,青岛的互联网领域因为有了青岛新闻网而在全国媒体圈声名鹊起,这家网站一度每年要迎接上百个参观学习的团体。

互联网网络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很大一个原因在于门户网站的存在。地方门户网的定位其实非常明确就是和地方电视台、地方报纸、地方广播一样是地方媒体。地方电视台、地方报纸、地方广播如何管理你就如何管理,地方电视台、地方报纸、地方广播如何推广你就如何推广,地方电视台、地方报纸、地方广播如何盈利你就如何盈利。地方新闻门户以内容取胜,靠广告收入立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站做大做强。

青岛媒体网站集体进入发展瓶颈,主要是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前几天有朋友看到李春声的文章后跟我交流。他说,青岛现在一年的网络份额能有5个亿吗?这个数字看起来很惊人,掐指一算,也差不多。这5个亿,其中有一半被百度和分类网站拿走了,有四分之一被网络游戏公司拿走了,还有四分之一被门户网站瓜分了——而门户网站瓜分的这四分之一中有一半是房地产企业贡献的,真正给地方门户留下的份额其实真不多。当然,有人愿意反向解读这个事儿,在知乎上就有人说了,“根据著名的卖鞋理论,青岛现在的互联网广告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确,青岛的互联网广告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这些潜力都是从传统媒体抢来的,更可悲的是,这些份额的大头被全国性的互联网公司抢走了。站在传统媒体广告市场龙头的半岛都市报和青岛广电集团肯定不会轻易将这一块市场拱手让人。

无论是辛梅执掌的青岛新闻网、李春声执掌的半岛网还是韩丽楠执掌的青岛网络电视台,背后都有传统媒体来强力支撑。按理说,有传统媒体支撑的这些地方门户可以在传统媒体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实际情况是,传统媒体觉醒之后的一系列的狙击动作,会大大限制青岛媒体网站的迈出的发展步伐——这一切源于青岛目前媒体市场的有趣格局。青岛最强的门户网站青岛新闻网已经完全可以脱离母体青岛报业集团自由飞翔搏击长空;半岛网的一些人在自我介绍的时候还需要加上一句“我们是半岛都市报的网站”来给对方加深印象,因为青岛影响力最强的纸媒仍是网站最大的资本。

我的前同事常常感慨“强报弱网”,半岛网和青岛网络电视台这两家后起的、又在青岛网络媒体市场不得不提的门户网站,显然还没有成为有独立人格的媒体而存在。这是为什么呢?前一章我们在分析传统企业进军互联网行业屡战屡败的时候,有这么一说:防御型布局和左右手互搏。传统媒体担心在新媒体时代掉队,于是布局互联网市场;媒体操控者担心新媒体抢走市场份额,有意无意压制网站发展。无论是2011年经营总收入12亿的青岛广电,还是2010年经营总收入8.6亿的半岛都市报,最大的假想敌都将变成网络——尽管即便是做得最好的青岛新闻网还不到1亿,但是一想到单伟国的搜房青岛站在房地产市场掘走0.5亿元的份额,就无法让人淡定了。

地方门户太像传统媒体了,无论是人员素质、部门配置,还是网站气质、盈利模式,就是另外一个媒体。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限制。今天互联网上的产品虽然千变万化,实际上挣钱的模式只有三个。第一个,利用互联网卖东西。卖真实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子商务;卖理财产品,叫互联网金融;卖虚拟服务叫O2O。第二个就是广告,也就是我们现在大部分门户网站在做的事情。第三个是增值服务费,这个增值服务可以面向你的用户,也可以面向你的广告客户,比如看房车,不仅给客户做了广告宣传,还给他们提供了人气解决方案,这个就是增值服务。地方门户开拓一下思路,多带着互联网思路来看事情,也许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未来青岛地方门户网的竞争也必然是无比惨烈的,从2011年开始各大网站通过设立分站、连锁、加盟等形式纷纷落子青岛。青岛的门户网站市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热闹,全国和省级门户的强势介入,新公司新人的不断进入及互联网发展的不断创新变化,地方门户市场越来越难做。但风险与机会并存,任何一个地方门户网站如果能注重客户体验,持续开发并探索总结出有效的推广套路,必然也能获得一个发展机遇。除实力之外,发展无捷径,就是看谁更专一、更专注。

但是,想在地方门户市场出现一家可以上市的互联网企业,难!

 

青岛的草根创业者们正苦苦探路

给青岛的草根创业者说一句鼓劲儿的话:目前世界上、全中国,最牛逼、最成功、过得最滋润的互联网企业,都是从草根起来的。青岛的草根互联网创业者是有牛人的——不算已经死掉的,现在扒拉出来的几个,所运营的互联网企业业务都在正常运营,并且活得都很滋润。

许长智1997年开始互联网创业,2000年,创立了雷迅在线(leixun.net),给青岛地区的中、小企业做网站、申请域名和网络营销等互联网增值服务,曾经拿到过2000万美元的风投;董云亮1999年创办我国最早的纺织专业网站——锦桥纺织网(sinotex.cn),这也是我国最早的纺织行业B2B网站;初殿松1998年创办青岛英网资讯技术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人力资源互联网服务品牌,1999年投资创立HR伴侣网站(hrbanlv.com),给员工发汽车当年终奖名噪一时;谭文胜曾经在青岛开过十几家手机连锁店,2000年成立北斗手机网(139shop.com)在网上卖手机,虽然谭文胜后来出走青岛,也算是在青岛起家的草根创业者。至于他与雷军的恩怨情仇,那是最近的事情了;姜欣2001年成立商至信(dcbaidu.com),如今已经是百度胶东半岛总代理,每年帮助百度从青岛拿走2个多亿的互联网广告……

张敏军1999年开始给人建站,2001年成立公司,2010年投身移动互联网,成立掌众科技(palmit.cn),致力于手机客户端体验平台开发,在资本市场备受瞩目;张凯2003年成立乐购商城,他应该是青岛最早发现流量可以变钱的人,成功挖掘了SP业务的最后一桶金,如今软媒(ruanmei.com)旗下产品已经有十几个;赵培军的诺动科技(numob.com)、候方顺的艾特信(eesafe.com)、祁海江的五脉泉<、马金照的爱维互动(aiwi-game.com.cn)……虽然有些人年龄也不老小了,但是从他们的创业时间和产品来看,都是青岛草根互联网创业者的后起之秀,手里面的产品和用户放在全国的互联网圈也都是可以很靠前的……

赵培军解决了手机耳机插孔音频信号转换成稳定电流的问题,申请了一堆专利,目前上市的产品是狗鼻子甲醛探测仪。知名的二维码扫描软件“扫码卫士”就出自他手,这款软件在苹果商店工具类长期排名第二,全球有数百万装机量;祁海江是一名海归博士,刚刚来青岛创业,领衔创立了青岛五脉泉信息有限公司。他推出的产品是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算法——“以图搜图”,为大型图片库快速搜索相似图片元素的算法提供底层解决方案,目前这个技术只有百度和谷歌掌握,他算是第三家;侯方顺掌握的是尖端的网站安全技术,为数万家网站提供安全检测与解决方案,在全国的网站安全领域很有名气;爱维互动的主打产品是体感游戏,他们的产品可以将任何一部智能手机变成体感游戏手柄,在一些电子展上大放光彩,公司一度传出要在海外上市的消息。

我们再来看这些草根互联网企业,林林总总,各种类型都有。电子商务、互联网服务、新技术、网络营销……这些企业为何都无法成为互联网巨头呢?

电子商务是最为依托现实经济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这也不难理解为何锦桥纺织网率先从青岛起步,因为青岛在中国纺织行业“上青天”的版图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青岛,以及青岛周边除了纺织行业,缺乏庞大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只有几个大型的企业支撑青岛的经济,没有像温州、常州那么多的小型的加工企业和制造企业,这使得青岛的电子商务缺乏发达的企业资源网络支撑

与上海的情况类似,青岛缺乏的是平台级互联网公司。本来,最早起步的雷讯在线、英网、商至信也是有机会的,后来的爱维互动也是有机会的。这些公司的执掌者不仅在互联网领域挖到了第一桶金,更带领自己的企业在行业内取得了一定的话语权,他们普遍是经营高手,却不是互联网创新高手;他们是出色的企业家,但却不是出色的互联网企业家。

要成为一个平台级的互联网企业,首先要有强大的流量支撑,也就是说需要有庞大的用户群来做市场占有率,从而为企业扩张做基础;第二要有持续的资金流入,这个需要企业的商业基因来塑造,或者通过自身造血或者通过外来资金注入,保证企业有持续的资金投入;第三需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互联网大佬们还没有觉悟到的时候,已经将产品做得非常完善了。

我们从上面列出的这些草根互联网创业者发现,早期青岛的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都有这强大的商业基因,这在创业初期是保证企业活下去的好事儿;但在公司发展后期,却会给互联网创新基因带来消极的影响。而这些后起之秀,开始注重互联网用户的产品需求,开始注重最基本的需求,也就是我做一个什么东西满足用户的某种基本需求。其实说到底是,青岛还没有出现一个将商业基因与创新基因有效结合的互联网企业。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商业基因和创新基因是一对矛盾,特别是对于人员和资金实力都不够强大的草根创业者来说,这对矛盾甚至无法调和。商业基因可以保证企业持续盈利却缺乏持续发展动力;创新基因保持企业不断在产品上有所突破却带来长久发展风险。

青岛的互联网创业者也在不停地吐槽无法得到长足发展,他们更多是在环境和氛围上来说的。大家普遍有这种感觉:青岛缺乏一种创业的氛围,本地人都有种无知的优越感,高房价高消费又阻碍了外地英才来青岛发展。政府对IT和互联网行业的扶持力度也不够,软件园和动漫产业园里大多数是做BPO和贸易相关的,真正搞开发的月入才3000多,稍微经验丰富的IT人早跑北上广了。青岛高校太少,大部分高校的学生以山东省内居多,缺少多元文化的交流。人才匮乏,直接导致青岛缺乏创业的氛围和导师文化。在北上广经常有些活动、竞赛、交流活动,这也是互联网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个行业特别需要导师启蒙和成功故事的激励。一位中国海洋大学的毕业生跟我说,他的同学毕业后去了北京,他留在青岛,两人同时创业,做的项目也都差不多,一年之后在北京的同学已经拿到创新工场的投资,他自己守着十几万粉丝苦苦考虑如何变现。同样,在青岛创业成功的张凯也是受到章征军的启发才意识到流量可以变成钱的。

因为有了蔡文胜,厦门的互联网创业氛围一直很好,在一个人口总数还不如青岛互联网用户多的城市,涌现了一批成功的创业者。而青岛,没有蔡文胜。山东人官本位很强,青岛更没有慧眼识珠的伯乐,本土的投资人更愿意把钱投在房地产、金融这些保险的行业内,几乎没有人愿意在靠冒险和创新取胜的互联网行业里投钱。一些知名的互联网VC、PE和天使在青岛也没有分支机构,创业者要找钱,只能奔北上广而去。一位济南的创业者说,他融资那会本来是想找山东本土的投资人的,打听了一圈,根本没戏。去北京找钱,一个饭局15个人有9个是搞投资的。这个段子一直在山东的互联网创业圈里被津津乐道。

有人认为整个山东的互联网产业环境都比较差,特别是青岛的几个大的企业如:海尔、海信等公司业务比较大也有关系,资源都在他们那里,但是这些公司又不是专业的互联网公司,平台很大创新能力却不足。青岛本地商业文化氛围也是重要原因,大企业获取了过多的资源,导致弱势的互联网行业,能获取的资源就少了。青岛的大企业很轻松就能申请到政府的扶持资金,青岛一家国有企业专门设了一个部门,这个部门只有两个人专门写各种申请报告,一年能拿到2000多万元的政府扶持。当然,也有草根创业者能找到这样的资源,也有一年拿到百万元扶持的私营企业。毕竟能摸到这种门路的人还是少数,小公司缺少支持资源匮乏,别说是申请资金扶持,就连房租、税收这方面的优惠政策都很难申请到,他们也没有足够丰富的薪水来吸引人才,于是恶性循环无法长久发展。

 

小结:

青岛为什么出不了互联网巨头,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政府层面:缺乏支持政策,也有一些政策草根创业者不知道或者很难申请到;人才层面:工资低房价高,互联网人才择良木而栖,不来青岛;环境层面:互联网从业者太少,缺乏氛围,无法在交流与碰撞中发现新的商机;企业自身层面:没有将商业基因与互联网创新基因有效结合的企业;经济发展层面:互联网用户数量不大,对互联网新科技的接受程度不高。要想在青岛做成一家互联网巨头,路漫漫也!

(本文来源:编辑网bianji.org)

本文系作者 wumaiquan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说的真的很实在,青岛真的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心底里面也很赞赏那些自己创业、白手起家的人,你们真的很勇敢,在这样的环境中激流勇进,希望你们成功,希望青岛不会让大家失望,以后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回复 2014.04.30 · via pc
  • 做实体销售的自从网络普及以后利润是直线下降,竞争对手越来越多,顾客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没有特色的产品只能打价格战

    回复 2014.03.10 · via pc
  • 在青岛两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离开,很赞同文中观点。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于互联网企业,而是广泛存在的。青岛的氛围不好,很不适合年轻人。

    回复 2014.02.24 · via pc
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