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退为进:亨利·福特涨工资的“心机”

1914年,福特意外涨薪,他为员工开出的工资远远高于市场水平,同行管理层都视他为叛逆者,让整个美国企业界都感到尴尬。而涨薪背后事实上是福特的逻辑:要保证员工买得起自己生产的产品,从而促进消费。

钛媒体注:最近Thedailybest网站发布了一篇有趣的文章,回忆亨利·福特时代怎么利用薪水杠杆的,来类比当下美国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普遍问题:企业所有者一直都在避免涨工资,即使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也不会行动。关于福特老板当年治理公司的这一段妙史,无论如何也不能错过:

一个世纪以前,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将日工资上调一倍,福特公司的工人每天可以赚到5美元。不过,福特可不是无私的慈善家,他是在打一场持久战,今天那些鼠目寸光的CEO都不可能看得懂。

时间倒回至1914年1月5日,当时任CEO的福特拍板决定,公司几千名员工每天工作9小时可以得到5美元,比之前的2.38美元足足高了一倍多!整个商界都为之震惊。

在外人看来,福特就是公司的独裁者。在他的领导下,这家公司也成为业内另类的领军人物,迅速崛起,摇身变为整个美国工业的时代标志。福特本人则是被视为怪癖的门外汉。见到他在自己的车库里敲敲打打捣腾汽车,邻居们索性称呼他“疯狂亨利”。福特也一点不辜负这个绰号,接连做出离奇的举动:因为希望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曾经包下一艘船,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一起出海,开往欧洲,可惜那次历险最后没能达成心愿;他不顾犹太团队起诉反对,坚持经营一家反犹太主义的报纸《德宝独立报》(Dearborn Independent);他还以家长式的包办作风影响员工的社交生活。

但1914年那次上调工资显然不同以往。福特为员工开出的工资远远高于市场水平,同行管理层都视他为叛逆者,他让整个美国企业界都感到尴尬。

《华尔街日报》内部出现了不少对福特怀有敌意的“复仇者”,这家报纸曾刊登一篇社论,对福特公司涨工资嗤之以鼻,这样评价,

“让最低工资翻倍,却完全不考虑员工为公司服务的时长,这等于用《圣经》或是其他风马牛不相及的思想指导准则管理公司。”

那篇文章警告,福特可能一直寻求在天堂占一席之地,但这样的行为倒更有可能让他坠入地狱。文章还说, “即便不是犯罪,福特那些影响社会的行为也酿成大错。福特和以他为代表的行业、乃至全体有序的社会都可能深受其害。”

当然,福特这么做的动机并不是大公无私的美德,反而是出于私心。在那个汽车业蓬勃发展的年代,企业的营业收入相当可观,员工纷纷辗转各家工厂,频频跳槽,寻找待遇更好的工作机会。那时,美国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劳工活动时常引发暴乱。一时之间,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和其他各类激进的愤世嫉俗人士似乎集体采取行动,编织了一张国际民运网。美国各大城市无不笼罩在这张网中,企业主时而遭遇炸弹袭击。主动涨工资显然不失为一种换取短期内与工人组织相安无事的方法。

但福特的眼光远不止于此,他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在打一场影响更深远的持久战。福特的公司身处制造昂贵耐用品的行业。他创造的首批汽车——1903N型福特车造价约3000美元。当时仅有全美只有1%的国民才买得起这一售价的车。福特认识到,如果扩大产量,汽车就会成为比小众产品更成功的生意。所以,他声称:“我要大批量生产汽车。”经过一番不懈的创新、垂直整合和大力开发生产线,福特成功地将人类历史上首辆大众化汽车T型福特的成本控制在500美元以内。福特汽车公司的年生产达到25万辆左右,但直到1913年,这家公司的人均收入仅有354美元。当时,美国的消费信贷业还并不发达,消费者都必须用自己的薪水来负担。

福特的思路就是:企业有意要保证员工买得起自己生产的产品。换句话说,懂得用人的公司能发挥促进消费的作用。虽然支付更高的薪水必然可能暂时削减企业的盈利,但长期来看,企业的业务和经济状况都会更有持续性。如果汽车成为普通美国国民适用的批量生产产品,不再是富人才能消费的奢侈品,福特就会设法给员工开高工资,让他们能买得起自己辛苦工作生产的汽车。

事实证明,福特的想法没错,汽车业此后的发展正如他所料。不少当年发出警告的资本主义者都失算了,每天付给每位员工5美元并没有让福特破产,也没有让美国资本主义灭亡。到1916年,福特汽车公司盈利增长一倍,销量继续高涨。福特说:“一天工作8小时,每天付给员工5美元,这是我们用来削减成本的最绝妙招数。”

五年后,福特的公司将美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据为己有。由于成本不断下降,工资收入同时上涨,T型福特车的售价约相当于美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一半。福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行业,这一行的工资水平成为全国的参考标杆。而且,这个行业将底特律变为高收入的大都市。

更重要的是,福特特立独行的言论首开先河。美国上下,从私人到公共部门,从个人到集体,此后纷纷采取行动,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待遇。这也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各地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20世纪20年代,半是出于家长式作风,半是为了谋取私利,许多大企业都开始为员工提供养老金,给予医疗福利和就诊补贴,并且大幅上调工资。

政府在期间也起了帮助作用。3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立法,赋予工会全力,设立了联邦政府最低工资标准。40和50年代,大型劳工组织和企业之间达成协议进一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典型的例子是,1950年,通用汽车与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订立为期五年的协议,五年内后者不举行任何罢工,前者每年增加支付员工的养老金。这项协议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知的底特律协议。

今时今日,美国的企业大多已经将福特当年的真知灼见忘得干干净净。更糟糕的是,近年来,美国业界还出现了降低工资的风潮。

截至1975年,美国劳动者工资收入合计占GDP的50%,80和90年代劳动力成本基本持平。2001年,工资与GDP的比例还有49%。可到了2012年,这一比例已降至43.5%,这是现代美国的最低水平。2010年和2011年,美国家庭中等收入都在下滑。2000到2011年,适龄劳动者的中等家庭收入减少了12.4%,减至5.564万美元。同期美国GDP增长18%。过去这些年,如果从图表上看,美国国民的工资与GDP和企业盈利之比就像掉入河马的血盆大口,越跌越深,深不见底。

不论是私人还是公共领域,当今美国的文化和政治环境都助长了雇主始终尽量少为员工待遇投入的心态,无论在经济形势好坏,都支持他们尽可能减少这方面的投入。总体而言,美国企业目前提供的工资水平是近代以来最高的。但企业所有者一直都在避免涨工资,即使在力所能及的时候,也不会行动。全球名列前茅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CEO 道格·奥伯赫尔曼(Doug Oberhelman)这样解释:“我一直设法和员工沟通,我们挣的钱永远都不嫌多,我们的利润也是如此。”2012年,卡特彼勒的盈利创下最高纪录。2013年年初,这家公司又迫使内部工会接受了6年内冻结工资上涨的条件。

亨利·福特在同代人之中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使他得以脱颖而出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敢于主动上调工资,比市场行情还高。他建立了新的标准,自己树立了标杆。可今天的CEO们根本不考虑让员工得到更高的收入,使员工除生活必需品之外还能负担其他的开销。如果有谁在涨工资方面有所行动,他们反倒大吃一惊。

这就是问题所在。低工资显然意味着人力成本低,这是早就被记录在档案文件中的客观数据;而实际上,低工资实际上会导致成本的加重——重要的经济和业务成本,这些远没有记录在案的数字,因此少有人了解和领会到这一点。许多美国大企业都在尽量减少支付工资。这样做明明降低了员工的购买力,这些企业却并不清楚为什么客户失去了应付开支的能力。

假如亨利·福特在世,也就是他宣布每天5美元工资100年后,他一定会被现代企业的工资水平吓一跳,也会感到失望的!

本文系作者 Hispear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美国汽车工会的力量很大,拥有议定薪资还有罢工的权限,美国虽然是汽车大国,因为工人薪资高,但是生产的汽车成本过高,并且质量差,所以拼不过德国及日本甚至韩国车,金融风暴一来,美国车厂几乎全部濒临破产,要靠国家援助,底特律破产也是美国汽车工业的破产具体表现。也是福特当年种下的远因。

    回复 2014.01.10 · via pc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