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音:自媒体是个发光体!

过去媒体做三件事:①创造内容、②建立渠道、作为桥梁搭载品牌信息,成为媒介;③搭建出一个大众关注的“舞台”,进行传播。互联网已经解构了后两件事,只剩下创造内容。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有吸附力的“发光体”,一群能很好地“感应”我们的人,来组成一个群体,我们为这些人提供深度的服务。

拜访申音那天,天气很冷刮大风,因为堵车,我迟到了20分钟。

前台端来一杯热茶,深如红酒,是普洱熟沱入口便知,传递出眼前这个“NTA创新传播机构”,有些表达自己社交习惯的,与别不同的小细节。

我把这些细节的总和,理解为申音提过的,品牌或机构的“人格化”。

可以关联到申音的身份挺多,比如《创业家》杂志联合创始人,前执行主编;《商业的常识》一书作者;曾服务于《中国青年报》、《环球企业家》、《中国企业家》,是知名的媒体人和专栏作者,同时还是央视《对话》《赢在中国》、一财《中国经营者》《头脑风暴》等栏目的特约策划和嘉宾,等等。

但这些称谓都没出现在他信息寥寥的名片上,甚至公司名也不是前边提到的“NTA”,而写了“独立新媒”的字样,名片背面同样很简单,只有“罗辑思维”和“凯子曰”这两个二维码。

如果你对自媒体话题感兴趣,或许知道申音是时下很火的“罗辑思维”的出品人,更准确说,幕后运营者。

“独立新媒”可能是申音为自媒体“实验”单独设立的主体,“实验”是他自己的用词;在商业上,这个主体今后将可以和他的,作为营销主体的“NTA创新传播机构”相联动,这只是我的一种猜测。

新公司的Logo,呃,如果你看过《生化危机》,我觉得有点像片尾那个Umbrella公司的logo,在打开后,呈现出放射型并定格的一瞬间,想象一下,一个有动感的发光体。

“发光体”是申音对自媒体的一种描绘,在“罗辑思维”的运营中也贯穿了这种理解。

宇见:现在这两个自媒体项目算是你的主业吗?

申音:算啊,当然,可能有超过60%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上面。

宇见:以罗辑思维来说,你跟老罗(罗振宇)怎么分工?

申音:他主要负责内容,在内容上投入了很多心力;我主要负责运营和后期的商业开发。

宇见:前段时间你们招募会员,随后说要“不忘初心”,开始一个“为期10年的互联网实验”,那这个实验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申音:创造一个基于魅力人格体的知识型社群,并最终成为一个自商业的东西。

宇见:为什么你觉得这事儿能成?结合现在的媒体环境和自媒体状况聊聊?

申音:是这样,我们觉得,传统媒体过去的内容组织形态,和与之相连的产业结构今天正在崩溃,过去媒体做三件事:第一是创造内容、第二是建立渠道、作为桥梁搭载品牌信息,成为媒介;第三是搭建出一个大众关注的“舞台”,进行传播。

今天看,这三件事中的后两件都很难成立了,渠道被互联网所取代,互联网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人和人直接联系;“舞台”也被“广场”取代,不再有一个聚光灯下的“中心”存在,大家今天就像是在广场上说话一样,你一言我一语,人来人往,自由交流。

所以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创造内容,但创造内容你又经常不了解用户究竟想要什么。因为传统媒体追求覆盖,要Cover越多观众,创造内容就会越难;

基于魅力人格体的社群不同,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有吸附力的“发光体”,就像夏天屋外灯光下,你会看到很多的萤火虫一样。我们追求的不是覆盖,而是一群能很好地“感应”我们的人,来组成一个群体,我们为这些人提供深度的服务。

宇见:场景好想象,逻辑上也好理解,但实际中这个“发光体”,和传统媒体比如一本杂志,做法上有什么不同?比如一本杂志也有它关注的范畴、领域,和自己的风格,要做的也是聚合有相同品味,相同价值观的读者人群不是吗?

申音:一本杂志,比如这一期的封面人物是乐嘉吧,有人可能买了;下一期封面人物是孟非,他可能就不买了,媒体要去满足大众人群的口味。

不同的是,我们通过魅力人格来构建关系,而不是内容。“我”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用户都愿意去听,他会觉得“我”就是他生活上的代言人。

宇见:罗辑思维为用户提供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用互联网的语言问一句,它解决了用户的什么问题?

申音:很简单,我们就是帮大家读书啊,我们为用户节约了阅读的时间,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世界,读得多了也可以用来装B啊,对吧,这些都是带给用户的价值。

宇见:你说的“魅力人格体”,以信任为基础,以构建社群为考虑,去吸附、服务于一个与你“感应力”很强的群体,对我们考虑业务模式很受益;除此之外,对自媒体,比如我这种写字很苦逼的,再给布点儿道呗。

申音:单纯写字还真是挺难的,呵呵,因为你知道文字这种表达方式,它的可识辨度是比较低的,相比于音频、视频来说;

还有一个就是自媒体的“有用性”,只是观点、态度可能是不够的,我觉得自媒体对用户“有用”是非常重要的。

宇见:聊到这个我想起来了,前几天上海一位媒体人聊到你们的时候,推荐我读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聊到其中所谓“冷媒体”和“热媒体”的概念;

他说文字是“冷”的,让人站在外边思考;而语音是“热”的,“卷入”的能力很强。

我们当天的结论好像是,以罗胖性感的声音和感性的表达,罗辑思维的用户想必多是女性。

申音:正相反,我们的用户80%是男性。

宇见:……尽管文字很“冷”,但今年喜欢写的人反而多了,比如很多自媒体人,程苓峰啊,魏武挥啊,虽然不是今年才开始,但作品很多;另外你像小米的黎万强,最近写营销貌似也很活跃,你在过去写了很多,现在怎么反而不太写了?

申音:主要是事情确实多,另外你说写什么好呢?呵呵。

像阿黎写的东西,我相信肯定是好的。但我同时又感觉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更可能是那些正在发生的事,不是那些已经发生过的成功案例。但这种东西很难去写。

我们今天做事情要面临的不确定性太多了,过去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学别人、学成功案例,学学学,学了很多年然后突然发现,连那个被学的公司都倒闭掉了。

互联网教会我们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试错,我认为试错比学习一个好榜样更加重要;如果说一定要学,比如今天我们说学小米,真正要学的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思考方式,不是看到这个案例了,然后说我们也要开始搞论坛、搞微博、搞微信了,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宇见:不写的话,那你近来都关注些什么,看什么呢?

申音:看得比较杂,呃……,你的宇见也偶尔会看(心中窃喜),另外一些,可能会对我们有借鉴的,比如像AKB48这种。

宇见:这是哪个国家研制的武器?

申音:AKB48不是AK47,它不是武器,是现在日本很火的一个超人气偶像团体,看起来跟媒体没什么关系,已经跨界了,属于娱乐业,但今天我们做的是社群,未来这些东西一定是融合在一起的。

 

最后聊几句不成型的小总结,我在琢磨:自媒体作为一个“发光体”的表达,或许可以扩展到对机构、明星、品牌的自媒体属性的观察,在今后,媒体属性可能会是很普遍的现象。

但现在主流的认知,似乎还是将其局限于一种营销方式来看待。不仅是自媒体,很多企业对于社交媒体,也会认为这只是传播渠道、营销工具、而非商业模式本身。

今后这种认知可能会被颠覆。基于信任的社群,本身可能成为有创新的商业形态:当小米以成本价卖出手机,生意才刚开始而不是结束;当罗辑思维口吐莲花,他们的用户关心的是“魅力人格体”带来的归属感而非内容本身。

“自媒体可能是你去过河的一个工具而非目标本身”,申音的这个观点,像在提示“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的时代正在过去,而基于信任的,以“关系为王”的“社群经济”正不断发展着新的可能。

本文来自个人自媒体宇见,微信号yujianyingxiao,媒体转载勿删除本句。

宇见

2篇资讯

粉丝

把营销带入生活,或是相反。微信号yujianyingxiao

本文系作者 宇见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45
37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