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的“社交网络”生活

自从1969年阿帕网面世后,人们也便开始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数字设备的普及,更多的人们加入到了互联网生活大潮中。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从1969年阿帕网面世后,人们也便开始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的生活,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数字设备的普及,更多的人们加入到了互联网生活大潮中。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互联网发展到如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不过直到等到“社交网络”的到来,才算是开启了人们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生活时代。

所以今天就来说一说“社交网络”在这些年是如何“行进”的。

第一站,PC

世界上第一家社交网站的出现,算到今天,刚好十年,那就是在2002年创办的Friendster网站,而后社交网站便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例如我们熟知的facebook。国内的网站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开心网,豆瓣网,人人网接踵而至。对应着当时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各方面压力,使人们更乐于在网络上进行沟通和交流。心理学家将社交网络用户称之为“homo user”,这些用户日夜不停地花时间和朋友交流。似乎在键盘上敲啊敲的就能快乐起来,因为社交网络允许在世界范围内结识新朋友,浪漫的或者单纯友谊的。

没有机会每天和朋友交流,但是可以在网上和他们保持关系,发消息,交流照片、新鲜事儿,这也是主导社交网络平台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也体现了一种略微“病态”的生活方式,即越沟通,越孤独。这个病态的因由也注定了上述网站的“活跃度”生命周期不能长久,不过此时却迎来了另一种方式的社交平台,微博。

2010年开启了中国微博的元年,随后的2011年微博以爆发式趋势迅速增长。微博的成功有很大程度上是之前社交平台上信息的泛滥,导致用户的阅读疲乏,以致活跃度降低并流失,因此微博的定位很简单:140字加图片,完成你的社交信息。这样碎片化,即时性的社交方式得到了用户的拥护和支持。微博的发展可以说对中国“社交网络”生活的推动发展是意义重大的,甚至对舆情的表达和传播都是有特别的贡献的。不过“社交网络”在PC端日益壮大的同时,另一股新的力量也在开始萌发。

第二站,APP

随着移动设备科技的发展和移动网络政策的完善,移动端的智能进程得到了高速发展,与此同时的,便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这次,没有像PC端那样让人们等了很久,社交网络在一开始,便迅速地跟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从陌陌到新浪微博客户端,再到微信,以及追赶中的易信和来往,无不是以主打“社交”属性而发展起来的。

原因有三:

从功能上来说,在移动端,人们对社交有更高的渴望,因为可以即时即地的进行社交。还记得当年风靡一时的“摇一摇”吗?你可以在上班的公交车上,下班回家的路上,超市排队付款的时间间隙.......任何时间里,只要你想,就可以。对于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是移动社交网络成功的原因之一;

从特性上来说,移动端的LBS属性让社交如虎添翼。LBS,即基于位置的服务,因为移动设备可以根据你的实时位置而定位,从而助于社交效果的多元化,最直接的例子就是“查看附近的人”的功能。这一功能会激励用户的“社交欲望”;

从商业战略上来说,社交性质的APP,是超级应用的摇篮。超级应用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应用软件里覆盖了很多应用的功能,用户可以在这一个应用里解决很多需求,衣食住行等。而当企业拥有这样的超级应用之后,就可以用此来承接很多商业领域,电子商务、本地化生活等等,但任何一个应用,最迫切的需求,便是用户,并且是稳定、粘度高的用户。什么可以增强用户黏度?最好不过的便是生活圈子,朋友聚集地,而来做这些事情的,只能是“社交网络”。所以这也就是从商业战略上来说,“社交网络”为何如此重要。

第三站,硬件设备

曾经我们以为,眼镜是用来提升视力的;数码相机是用来拍照的;但现在,这些都已改变,它们不再仅仅担当自己原有的功能,它们正在向“社交网络”发起攻击。虽然普及度还并不高,不过却已经开始在被人们认可。

代表性的产品:谷歌眼镜。

谷歌眼镜是于2012年初宣布拓展研发的,并且在2013年的6月迎来的第一批试用者。虽然谷歌眼镜还没正式出售,无法确定其完全的功能以及对社交网络的布局,但从其功能的演示视频上我们似乎已经能找到一些社交的影子。在谷歌公布的产品视频中,一位男性在纽约市的街道上散步,与朋友聊天,查看地图和周边信息。在视频的结尾处,该名男子还在日落时与一位女性朋友进行了视频聊天。这所有的动作,都是需要“社交”这个沟通方式来参与进去的。

“社交网络”在向细分领域硬件设备过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更多的硬件可以来承载互联网的覆盖,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消费者对于“社交网络”细分的渴望需求,要把整个网络切分出多个更聚焦的社交网络,而用户可以一对多地有更好更全面的选择。我想这也会是很多对互联网跃跃欲试的那些传统硬件生产商的出发点之一,把用户在自己的服务领域里聚集到一起并维护,才可以得到更长久的发展。

“社交网络”touch到下一站是哪?不管是哪,都是用户需求的所在,也更是商业利益的孕育之地。

本文系作者 啦飞驰1988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