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有腔调的年轻人,都在上海“城市考古”

城市考古,正成为一种新潮小众的深度旅行方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空间秘探,作者 | 李三更

“你知不知道‘城市考古’?这两年,上海有腔调的年轻人,都热衷于玩这个。至于剧本杀,都是一帮幼稚肤浅的小孩玩的。”面对我的提问,城市考古领队函子毫不掩饰她的鄙视链。

这几年,城市考古成为年轻人一种新潮、小众的深度旅行方式,他们往往是小型的“民间组织”,每个组织里面都有1-2个类似资深导游的KOL领队,定期组织活动,队友们跟随领队在城市漫步,深入城市纹理,欣赏的不仅仅是外在的风景,而是像一个个城市考古学家一样,试图从文化和历史层面,了解街道和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陈年旧闻。

城市考古正在流行

所谓城市考古,又叫城市行走,即“CityWalk”。据说最早发源于伦敦,伦敦有一条著名的追踪开膛手杰克的夜游路线。城市行走这种概念的兴趣是源于“像当地人一样旅行”(travel as local)的理念,通常会有一个行家带队,带领大家体验城市街道,了解文化历史背景,或者品尝美味小吃。

还有一种说法,城市考古发源于日本,俗称“路上观察学”。它发源于上世纪30年代,起初由日本艺术家倡导,有反对消费主义的倾向。

“城市考古”在欧洲、日本等城市兴起,近年来慢慢在国内大城市流行开来。最近这两年,城市考古流行于中国一些城市,上海具备天然的基因和生态,它衍生的心理动因,或许既包含着年轻人对于生活工作的这座城市迅速发展变化的关注,也有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想象和怀旧。

函子告诉我,据她了解,现在上海有10几家这样的城市考古民间组织,从2018年开始,已经举行了几百场“城市考古”活动,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城市专题讲座、参与图书策划与编写、摄制城市纪录片等等相关的活动。她个人认为,城市考古其实就是有文化的“压马路”和解密城市的“背面”,它是一个学习和旅行的城市探索,会让人上瘾。

函子说,城市考古是一种新潮、小众的深度旅行方式,通常由一到两位领队精心策划路线和主题,带着10-20人左右的小团队,以观察体验历史、文化、建筑等为目的,在城市中漫步休闲。

城市考古的名字其实更像一个文化IP,它的本质是“考现学”。“考现学”一词来源于日本艺术家金和次郎的《考现学是什么》,书中解释道:“我们这些同道都把对当代时尚风俗和世态的持续关注作为研究态度和方法,而这样的整体工作被我们称为考现学。” 

简单来说,考现学就是对现在现实的考古,以考古的精神面对浮于地面的事物。但可能“考现学”这个专业名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陌生的,城市考古的说法会比较容易被接受。

城市考古设计的路线多是散落在城市的隐秘的角落,这些被挖掘出来的看似普通的街道和弄堂,其实隐藏着有趣的历史故事。领队要做的就是有文化的“压马路”,告诉你的队友们背后的并不为众人熟知的故事、历史、人文、传奇等等。

函子说,在上海众多城市考古团队里,有一条特别受欢迎的线路叫做外滩背面。外滩是个人人都知道的景点,它几乎是上海永远不会褪色的一张名片。但是这条线路恰恰不是考察探索那些具有标志性建筑景点,而是来到外滩的背面——另一个外滩,从历史的深度、广度及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完全不逊于世俗中看到的外滩。

上海作为一个金融中心,它的金融体系需要满足不同社会的经济面需要,所以历史上很多中资及外资的银行总部建筑都分布在外滩的背面。从跨国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钱庄等等,这些个等级关系反应到上海的地理位置上,就是外滩A/B面。一个完整的世界格局体系在上海城市空间里有着非常完美的投射,而这里面蕴含的历史信息比单单看外滩的高大上建筑要丰富的多。但很多人只看到了外滩的A面,却不知晓外滩的B面也值得探究。

哪些人热衷城市考古

函子认为,据她了解,城市考古虽然是2018年左右来到上海,但是成为风尚就是这两年。疫情原因,因为境外旅游受到限制,境内周边游、本地游逐渐形成风尚,更多的年轻人开始重新了解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城市。

由于大家对城市探索的欲望逐渐提高,马蜂窝、携程等平台也开始推出了不少城市漫步的项目,其中包括外滩、城隍庙、新天地等经典旅游项目,也有武康路、愚园路、新华路、杨浦滨江等新晋网红街区,还有一大会址、四行仓库等红色线路,几乎包含了所有大众旅行目的地。

城市漫步的主要参与者是20~40岁的青年游客群体。他们将武康路看作近年来上海街拍的圣地,随处可见的brunch餐厅和各种网红冰激凌店,还有那个在电影《喜欢你》里,金城武和周冬雨坐在阳台上看浪漫夕阳的武康大楼。五一期间因为悬挂一个巨型的粉红色蝴蝶结,而成为网红景点的阳台也是武康路上的西班牙风格历史建筑。

有趣的是,这种打着城市漫步旗号的精品团,其实是看准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一场所谓的深度半日游结束之后,无数年轻人收获美照满满,而那些城市探索也不过是商业世界打造出来的城市景观。或许大名鼎鼎的设计师邬达克并不知道,他在1929年设计的西班牙风格独立式花园住宅,会因为偶然间挂上的蝴蝶结而另类走红。

回到城市考古组织,函子认为,它们在这波漫步风潮中是一个“甘于寂寞”的独特群体。在所有城市考古的路线中,都避开了武康路、武康大楼那些名胜景点。发起人认为在这些网红街区的旁边或者反面几条路,同样也是值得考究的,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外滩背面。每个月,城市考古团队都会搭配几条热门路线和几条冷门路线发布在他们的公众号上,然而很多冷门的路线,同样吸引到不少参与者。

函子表示,热衷于城市考古的大都是一些真正有腔调的在上海工作或者生活的年轻人,他们拥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文化品位,他们也有社交目的,希望通过组织找到有趣的灵魂。

当然,这些活动参与者也有上海本地的四五十岁中年人,他们说着地道的上海话,努力寻找旧时记忆,并为以往未知新的发现感慨不已;也有二三十岁的来上海工作的外地人,他们或许疲于工作中的效率崇拜而想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尝试真正的融入上海;还有一些年轻的家长,带着孩子来感受历史变化所带来的城市风景现象。

这群新兴的旅游群体和小众的旅行方式,表明现代文化消费现象的不断纵深——从网红地打卡和吃喝玩乐的同质化城市探索中,进入到文化消费的一个新的阶段。

上海,为何能成为考古胜地

迪耶•萨迪奇在《城市的语言》中写到:“当一个城市真正呈现出充满戏剧性变化的新形式时,能在何种程度上保持原有的精髓才是衡量它成功与否的标准。”上海,无疑是充满这种魅力的成功城市。

在中国所有城市中,上海无疑是一座最有故事的城市,历史的褶皱俯仰皆是。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拥有历年公布的3435处各种保护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拥有自1989年以来先后五次公布的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2003年,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确定了44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其中12个位于中心城区。2007年,又确定了中心城12个风貌区内的风貌保护道路共计144条,其中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有64条,它们被称为“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

近代以来,上海是全世界最复杂、最迷人的城市研究样本,且没有之一。

弄堂口的光,过街楼的影,石库门头上的雕花,墙角落里的流言,从一个人的影像志也可以“考古”,关于一座城在一个时代度过了怎样的流年光景。看似很感性的话题,实则牵涉到城市更新,人口迁移,边缘人群等诸多社会层面的讨论。

在一位城市考古发起人分享的关于南京路的老照片之中,一名身穿苏格兰服饰的士兵买下了一份街边报贩的报纸,并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而背景中有着中英双语的电车站牌和时髦的百货大楼门面,无不告诉着大家,上海作为“东方之巴黎,西方之纽约”,绝非浪得虚名。

上海的历史或许并没有像中国很多古都一样源远流长,一千年前的历史,看西安;150年前的历史,看北京;但若看近现代的中国历史,上海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城市。它的文化脱胎于中华文化和欧美文化混合的一种新生的文化。上海的标签太多了,“江南园林”、“旗袍文化”、“中国电影发祥地”、“海派西点”、“世界持续运营最久之无轨电车线路电车业”、“上海航线时代“。整个世界的格局体系投射在上海的城市空间中,这是国内其他城市无法展现的。

上海这座神奇的城市,不仅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同时也可以去寻找它的民间风情。城市考古团队设计的路线里,有着大家所熟知巨型石库门,而那背后却隐藏着最后的棕绷匠,最后的白铁铺,最老的照相馆等不为人知百年老店,或许在明年考古的时候,这些老店会成为参与者们的最后一瞥。而在百年繁华的杨浦区,城市考古者们所探索的是工业辉煌下记忆下的市井空间,通过对东区污水处理厂、杨树浦电厂、密丰绒线厂、国棉十七厂的多元化的城市空间的探索,真正去了解老弄堂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所有这些,为上海的城市考古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让现代都市人产生了一种城市乡愁式的精神回归,正如上海一位城市考古的发起人徐明所说,“物理全球化的时代永远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虚拟的全球化。如果断裂与剧变是当下时代的主题,那么回归历史与文化则是我们对抗的手段。”

各地城市如何发掘城市考古

除了上海,中国其他各地城市,有没有“城市考古“的市场?如何引导?个人认为,需要在3个方面营造我们的城市魅力。

  • 01 保留原住民的历史之根

城市的历史是由生活其中的居民创造的。城市考古团队喜欢挖掘市井故事,从小人物的命运去投射历史的变迁与时代的起伏。他们在探索街区文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对普通人生活方式的敬意。这些有着宝贵生活经历以及见证了都市极速变化的当地居民,某种层面是一种“非物质遗产“,或许才是城市考古真正的价值取向所在。

我们发现,虽然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开展了一系列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工程,将很多建筑和弄堂都留存了下来,但遗憾的是,很多居民都被迁走了。原住民的离开,意味着生活之脉断了,自然没有城市考古价值,一砖一瓦可以保留,但弄堂里的民风无处可寻,就如同无源之水,空中楼阁。

所以,城市考古一定要尽可能的保留原住民的历史之根,才能像上海一样,每一栋房子,每一个建筑,哪怕是市井弄堂,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有让人探究的欲望。

  • 02 寻找稀缺的文化内核

城市考古,如何避免“千城一面“,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课题。全中国找不到第二个上海,但是全中国有很多相似的城市。之所以会出现某种同质化,其实在于城市在高速发展的基础上,失去了属于城市的稀缺文化内核,失去了城市所独有的IP。

很多城市在快速发展进程中,把能拆的都拆了,为了寻求某种平衡,另造一条所谓的古街区,其实已经失去了“历史名城“的价值。但也有一些城市,比如天津、济南、广州,他们的城市肌理还留存完好,和上海一样,包括建筑、特殊遗存、历史风貌依然保持着某种文化定力,最关键的是,在其他城市根本没有。这样的城市,往往有发展城市考古的潜质。

你原来以为那里只有一棵树,走进一看才发现深藏着一个森林。这种惊喜,是很多美好城市值得去珍惜的。

  • 03 探究城市更新商业伦理

城市考古,并不意味着只有“古”,有“今”,并不是让你去做真正的考古专家,城市考古和城市现代商业文明并不冲突。

上海愚园的改造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你可以把那里看成一个考古街区,那里的每一栋房子都有故事,你也可以在那边享受到现代人该有的商业文明。

乌镇的操盘手陈向宏曾经表述他的“小镇理想”:我们旅游目的地小镇要做的是什么?就是满足旅行者两方面的要求,我们要做一个跟他平时生活空间有很大差别性的“壳”,再在这个小镇里面装他熟悉的离不开的生活、商业业态。

旅行、生活,从来和商业、消费是不冲突的,关键是场景如何设计,以一个工匠,以一个极客的态度去主动引导、搭建,或许能让城市变得更有机,更有魅力。城市更新其实是一个城市可持续性地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除了对建筑物理空间的旧改外,城市更新还包含经济、社区、产业、文化等的综合优化与升级。

综上,城市考古或许是现代都市人的一种旅游休闲觉醒的新生活方式。现代都市,随着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工业从城市中心撤离或衰竭,以历史魅力、文化创意和休闲娱乐为主的新兴产业和休闲方式逐渐兴起,这种改变的背后,是城市给我们带来的归属感、文化认同以及更好的商业文明。

本文系作者 空间秘探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2024-04-23 23:04

马斯克的X公司推出电视app

2024-04-23 23:03

国内期货夜盘收盘跌多涨少,乙二醇跌超2%

2024-04-23 22:55

特斯拉裁员据悉将包括2688名得克萨斯州的员工

2024-04-23 22:54

小米汽车首次大版本OTA升级计划即将公布,明起推送部分功能优化

2024-04-23 22:47

我国自主研制新技术为核安全“上锁”

2024-04-23 22:45

深圳鼓励商品住房“以旧换新”

2024-04-23 22:35

苹果据悉正在使用台积电的3nm工艺开发自己的AI服务器处理器

2024-04-23 22:33

美国DNA癌症新抗原疫苗取得重大突破,11名患者肿瘤大幅缩小或消失

2024-04-23 22:15

调查显示:近70%香港小型企业预计今年业绩增长

2024-04-23 22:14

苹果夏季发布会将于5月7日举行

2024-04-23 22:13

广东省财政向暴雨受灾地区拨付9000万元救灾资金

2024-04-23 22:12

报告:41%企业领导者预计未来五年内将减少员工数量

2024-04-23 22:11

维珍银河大涨30%,公司宣布正考虑反向拆股

2024-04-23 22:08

首都银行(中国)2023年末总资产扩张到177.49亿元

2024-04-23 22:04

深交所对天齐锂业下发关注函,要求分析一季度亏损大幅增加的原因

2024-04-23 22:04

美国3月新屋销售总数年化69.3万户,超预期

2024-04-23 22:03

现货黄金反弹至2330美元/盎司上方

2024-04-23 22:03

报告:"快时尚更加经济实惠"是一种虚假观念

2024-04-23 22:00

安踏在上海启动首个碳中和鞋服店铺

2024-04-23 22:00

北京文旅局:全力协调热门景区科学增加假日门票弹性供给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