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争议转基因

从更广泛的育种技术来看,包括杂交育种、利用辐射等手段诱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其根本都是在基因层面改变作物的性状,并不存在本质上差别。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谈到转基因,必然会分成截然相反的两派,赞成派和反对派,而且双方都会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争得面红耳赤。

不可否认,自从首例转基因农作物在1996年诞生后,在短短16年中确实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生产。但与之相伴的是,质疑和反对的声音也是一波高过一波,甚至出现了很多“妖魔化”的报道,比如最近盛传的转基因玉米致实验鼠易患肿瘤损害器官的新闻,连一向对转基因相当保守的欧洲食品安全局也不得不跳出来,认定该项研究“科学性品质不足以认定为有效的风险评估”。

事实上,转基因不过是一项育种技术罢了。从更广泛的育种技术来看,包括杂交育种、利用辐射等手段诱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其根本都是在基因层面改变作物的性状,并不存在本质上差别。如果说差异,比如杂交,是基因的大规模的转移,其基因的重组是随机的,并且这种大规模的转移,基因数量繁多,重组成功的概率就很低,效率自然也低下;而转基因则表现为独特基因的精准转移,效率显然更高,因此国际上普遍将转基因作物称为“遗传修饰生物”(GMO)。

不断增长的种植面积

自转基因开始种植起,虽然饱受争议,但种植面积和种植作物的种类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29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 1.6亿公顷,比1996年增长94倍,占全球作物种植总面积(15亿公顷)的10.7%。美国仍保持领先地位,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3%,但发展中国家势头强劲,种植面积以相当于发达国家2倍的速度迅速增长。从1996年至2011年的16年期间,来自全球29个国家的农民中约有1亿人次种植了转基因作物,且累积种植面积超过12.5亿公顷。

据统计,全球2006-2011年种子市场呈不断扩大之势,其中非转基因种子年均增长率为5.4%,而转基因种子市场年均增长率高达21.8%。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有美国、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中国等29个(其中也包括8个欧盟成员国);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虽未正式批准商业化种植,但允许转基因产品进口用作饲料和食品加工。

不仅仅是种植面积,种植作物的种类也是逐渐扩大。从1996 年起至今(除29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外,另外还有31个国家) 共计60个国家和地区得到监管机构批准进口转基因作物用于加工食物和饲料,涉及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和大豆等25种作物、196个事件,共计1045项审批。目前已有涉及抗病虫、抗除草剂、品质改良等13类目标性状、24种转基因作物在世界各地田间种植或投放市场销售。全世界82%的大豆、75%的棉花、32%的玉米、26%的油菜都是转基因品种。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欧盟,这个被认为在转基因方面一直比较保守的地区,也对转基因敞开了大门。6个欧盟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种植了11.45万公顷的转基因Bt玉米,比2010 年大幅增长了26%达2.33万公顷,另有20多个转基因玉米品种获准进口用于加工食品和饲料,其中西班牙种植的转基因Bt玉米面积占欧盟总种植面积的85%,以28%的种植率创下纪录。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转基因发展都是战略性的。”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在接受《商业价值》采访时表示,“从中国在IT、家电等行业中错过了发展黄金期的教训,中国转基因发展不能再次重复这些老路了。”

其实,经过20多年的转基因方面的研究,中国已经初步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包括功能基因克隆、遗传转化、品种选育、安全评价、产品开发、应用推广等各环节在内的转基因育种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已拥有一批抗病虫、抗除草剂、抗旱、营养改良等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水稻、棉花、玉米等转基因作物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尤其是2008年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作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未来15年将投入资金总计约200亿元,这也是建国以来农业科技领域投入最大的高科技项目,一大批科技项目脱颖而出,2009年通过安全审批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和Bt水稻正在进行品种审定即是证明。

“中国在转基因技术方面与美国的差距相比较于IT等行业要小很多。”黄大昉表示,“只有加快产业化发展的速度才能占据转基因发展的制高点。”

其话不假,抗虫棉的产业化便是最好的证明。在14年的推广中,种植面积累计3.15亿亩,减少农药使用65万吨,农田环境污染指数降低21%,节约工本250亿元,经济效益超过440亿元。不仅如此,抗虫棉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种业市场一向弱势的地位,不仅打破了国外种业的垄断,而且还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

争议中前行

虽然转基因面临很大的争议,但转基因作物的产生对商业改变理直气壮值得去面对。归纳起来,对商业的改变大概有这么3个方面: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育种业。2011年转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场价值为132亿美元(高于2010年的117亿美元),这相当于2011年全球作物保护市场596亿美元的22%,商业种子市场370亿美元的36%。预计全球农场收获的 “终端产品”(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粮食及其他产品)价值远远大于132亿美元的转基因种子价值——从2008年推断出来的数据,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收获产品价值大约为1600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10%~15%。这必将对传统育种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也为很多新生企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种子的改变势必将会导致整个种植产业链的变化,自然农资行业将会受到巨大的影响。英国著名咨询公司PG Economic2012年数据显示,1996-2010年全球因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4.38亿公斤(减少8.6%),该减少量等同于欧盟27个国家一年半所使用的有效杀虫剂,使农田污染指数下降了17.9%,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此外,种植转基因作物还加快了少耕、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因而增加了土壤中碳的储量、节约了农机燃料消耗、显著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仅2010年碳排放就减少194亿千克(相当于860万辆小汽车的排放量)。长期来看,影响农资产品不仅仅限于农药,整个农资行业也会引起巨大的变革,商业机会层出不穷。

最后则是种植转基因作物带来的机会。以转基因玉米为例,全球年种植面积已达到5100万公顷(折合7.65亿亩),占玉米总面积的32%。美国转基因玉米已接近玉米总面积的90%,2010/2011年度美国国内玉米用量为2.85亿吨,其中3514万吨(12.3%)用作食品加工原料(食用淀粉、糖浆、快餐、软饮料、玉米油等),除大量出口以争夺国际市场外,美国国内也广泛用于能源、医药、饲料和食品加工。再比如众所周知的大豆,美国业已建立起完整的大豆产业链。反观中国,在美国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的冲击下,产业链受到了严重的摧毁。

当然,转基因除了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以外,对生态环境等各方面也有着巨大的贡献。由于转基因技术是一种节约耕地的技术,可在目前15亿公顷耕地上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因此有助于防止砍伐森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如果2010年转基因作物没有产出2.76亿吨额外的粮食、饲料和纤维,那么需要增加9100万公顷土地种植传统作物以获得相同产量,这额外的9100万公顷中的一部分将极有可能需要耕作生态脆弱的贫瘠土地和砍伐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

目前,转基因的发展已经处于关键期,而现实是与中国同属新兴经济发展国家的巴西2005年才开始推动转基因作物发展,仅用短短6年种植面积已跃居全球第二,增长速度更居国际之首,中国的步伐明显慢了!“只有加快转基因的产业化,才能切实的推动转基因快速发展。”黄大昉表示。

实际上,对于转基因最大的争议是其安全性。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要比其他任何食品的管理更严格。”黄大昉表示,“转基因食品其评估内容和过程都必须符合国际相关的食品安全规定。”

据了解,转基因作物培育出来之后,要依次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等3个阶段的监测、评估。每个阶段都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由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监测、评估的内容包括作物本身的性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这3个阶段完成之后,还要把结果送交农业部审批,由农业部组织各方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取得商业化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到现在为止,中国尚未有大作物转基因品种获得商业化许可。

此外,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要求,除了世界粮食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以外,经合组织(OECD)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还有专门的、明确的规定,只有通过严格审批,转基因食品才能走入寻常百姓家。

尽管面临争议,但转基因一直在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想想当年的汽车、核电等哪一个新事物不面临着巨大的非议呢?

本文系作者 小宁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原理论述上有根本性的问题,正因为杂交育种效率低下,才能保证安全。人杂交也许会杂交出高癌症倾向的后代,但辐射诱导会迅速让个体得癌症。你真认为转基因安全?

    回复 2012.11.15 · via pc
  • 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自然是如何操控基因的淘汰与保留。现在的生物科技在为人类的利益操控着基因。短期来看,除去转基因食品对个体健康的争论,转基因技术的确造福于人。但长期而言,整个自然界的基因被人为操控,是不是会造成严重的人与自然的脱节?或者存在利益冲突时,引发基因层面上的争端?哲学,伦理学,生物学,经济学甚至政治学都会涉及到..

    回复 2012.11.16 · via pc
  • 一切发展都要尊重大自然的规律,违备自然规律的高科技也要慎重,现在转基因大面积推广,从商业角度上讲,受制于人,种子不能重复用。 从安全上讲,现在转基因的农田里,老鼠都少了,从享用人 群上讲,你看特供品用转基因吗?军队,航空,部吃转基因食品吗?

    回复 2012.11.15 · via pc
  • 转基因产品短期来讲确实给人类带来很大的福利,而且这种福利诱惑确实不小,但从长期来看是及其危险的,甚至是摧毁性的,这种转基因产品会迅速给生物带来基因大“洗盘”,不管其是否好坏,是否适应自然需要,等我们人类醒悟过来时发现人这种已经不再适应自然时,就无能为力无力回天,无奈地被动等着被自然给淘汰!

    回复 2012.11.15 · via pc
  • 光靠数值堆起来的所谓的“安全”,怎能让老百姓放心?

    回复 2012.11.15 · via pc
  • 作者不如自己天天吃转基因,多年以后再发表一篇文章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那时才有说服力啊!

    回复 2012.11.26 · via pc
  • 看过science american里的一篇文章,食物对生物的DNA也具有一定的修饰效力,转基因技术在不具有完全安全的考证下产业化本身就值得考虑

    回复 2012.11.19 · via pc
  • 公众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不能把转基因技术一概而论,如果转基因的结果只是得到较大的果实那到也无妨,但是往往是引入其他物种性状,而这些物种并非人类长期食用,这样的安全性就有待观察。目前比较常见的转基因抗虫性状,如常见的转基因大豆,它能让植物产生能够杀死昆虫的毒蛋白,其对于人类的安全性还存在争议。所以对于转基因作物的推广要慎之又慎!

    回复 2012.11.17 · via pc
  • 文中有个黄大昉,说是专家,我得Google下他的背景,因为在中国,最可怕的,除了方舟子这语文状元,其次就是专家啦。

    回复 2012.11.15 · via pc
  • 汽车、核电的问题,即便到了今天仍未消除。曾经的有铅汽油、核泄漏,对健康的威胁有目共睹。更不用说农药化肥,这一导致癌症的污染源。不是说这类技术不该用,毕竟如此多的人需要基本生活物资,但技术的使用需要更多严格的规范,防止问题大规模暴发。

    回复 2012.11.15 · via pc
更多评论
7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