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回望:不可错过的七大产业变局(上)

正在发生的第三波商业变革浪潮的核心,是技术商业。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在孕育出一大批明星企业的同时,也正在对传统企业带来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IT和互联网的力量进行系统性重塑。技术商业正在释放更强大的改变世界的能力。

至2012年9月,《商业价值》杂志创刊已3年。

在漫长的技术与商业创新史上,3年时间确实是微不足道的沧海一粟。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细细回顾这3年,又不得不感叹,这3年,却是近十年来商业世界变革最为剧烈的3年。

这3年中,有人收获,也有人耕耘。我们看到,畅游、网讯、优酷、土豆、人人网、奇虎360、当当网……一大批5年之前的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们,在集中收获。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来临,又密集地诞生了一批耕耘者,虽然这些耕耘者中的大部分目前来看仍显势单力薄,但是伟大始于渺小。

这3年中,产业的变化也不可谓不激烈。

在2009年,很多人还在争论上网本的前景,还在体验微软新发布的Windows7,以及惊叹于新浪推出的微博。那一年,安卓还很窄众,iPhone也是个稀罕物。

在2010年,随着iPhone4和iPad的问世,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大幕开始缓缓拉开。形形色色的APP,让移动互联网的创业者们为之兴奋不已。云计算的火热也促使IT厂商们开始集体转型。那一年,客户体验开始渐渐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我们在一篇当年的预测文章中曾指出:“移动互联网将成为电子商务之后即将大规模爆发的产业,创业者们都在全力以赴,投资人也是。”

在2011年,产品力量的崛起让产品经理成为焦点人群。人们开始谈论开放平台、第三方应用商店和欧债危机。当然,还有微信、小米等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那一年,我们一同送别了乔布斯,是他造就了一个伟大的企业和一系列伟大的产品,他注定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在2012年,互联网的能量开始在更多的行业中释放,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越来越显著,产业“叛军”不断涌现,技术商业的战场正逐渐波澜壮阔。不过,在传奇延续的同时,一些曾经的产业巨星开始殒落,萎靡不振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和黑莓,在艰难自救的惠普和思科……让人唏嘘不已。

关于产业的传奇还在继续,另一场看似平静如水实则同样波澜壮阔的变革也在同步进行。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中国的商业界正在经历第三次商业思潮的变迁。

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和商业化尚处雏形的特定阶段,“关系”成为那一时期商业思潮的核心,一大批企业依靠游走于“关系”中而迅速崛起。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第一代企业在不断摸索中发展和壮大,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来自全球化浪潮的思想冲击,越来越多来自海外的先进管理和制度,开始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焦点,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先进的管理思想、工具和方法,成为这一阶段商业思潮的核心。

正在发生的第三波商业变革浪潮的核心,是技术商业。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技术,在孕育出一大批明星企业的同时,也正在对传统企业带来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借助IT和互联网的力量进行系统性重塑,同时IT和互联网产业对设计、客户体验、服务等近乎苛刻的理念要求也越来越被传统产业所认同与借鉴。技术商业正在释放更强大的改变世界的能力。

这3年,无论是收获者、耕耘者、得意者抑或失落者,当我们在若干年后从更长的时空维度再次审视时,沧海已成桑田,唯一的不变或许唯有变化。

最后,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工业文明的起点——蒸汽机发明的时代。技术对商业的变革,正是始于那个遥远的年代。

蒸汽机是怎么发明的?很多人一定仍然记得小时候听到的瓦特与茶壶的故事。有一次,瓦特看到火炉上烧水的茶壶,蒸汽把壶盖顶开,瓦特把壶盖放回去但很快又被顶开。就这样不断地把壶盖放来放去的过程中,瓦特悟到了蒸汽的力量,由此引发了他对蒸汽的兴趣并最终发明了蒸汽机。

事实上,这个故事完全是杜撰的。技术商业的创新过程从来都不是“童话般”的美好。早在1698年,英国的军事工程师萨弗里就获得了历史上第一个可付诸实际应用的蒸汽机专利。至1725年,蒸汽机史上另一位重要人物纽可门独立发明的蒸汽机已经广泛应用于矿山抽水,且排水能力可与50匹马的力量相当。而瓦特直到1736年才出生。

创新的过程总是漫长且艰难,但是很多时候,人们记住的往往是创新者最光鲜的瞬间,这才有了杜撰出来的瓦特与茶壶的故事。在技术商业的大潮中,《商业价值》杂志不只关注成功者的光彩瞬间,我们希望记录最真实与完整的产业变革,给予变革者们鲜花与掌声、质疑与提醒,一同推动商业世界创造“更创新,更智慧,更可持续的商业”。

移动互联网三年而立

如果用“三十而立”形容一个人的成熟期到来,那么用“三年而立”来形容移动互联网自2009年以来的发轫、爆发与成熟过程则十分贴切。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自运营商管控一切的时代即已有之,但它从小众的窠臼中脱胎重生,还是得益于iOS 和Android平台的诞生。让我们用一组数据回顾移动互联网的三年之路。

2009年第三季度,iPhone的利润首超诺基亚。

2010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手机娱乐大奖(MEA)之上,评选结果让人震惊。因发行Angry Birds而声名大噪的Chillingo击败EA Mobile以及Gameloft获得年度最佳游戏公司,而独立应用商店GetJar意外击败全球手机应用程序商店的模范苹果App Store。

2011年,苹果公司的市值超越美孚石油,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公司。与此同时,美国移动游戏业务营收增长近1倍至15.3亿美元,占到美国200亿美元游戏市场的7.7%。LBS服务成为每一款应用的标准配置。

时间进入2012年6月份,App Store中的应用数量达到60万, 同样在6月份,通过移动设备登录Facebook网站的用户数量达到1.02亿人。据各方的保守估计,明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将过半,而根据工信部的最新数据,在第二季度中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越功能机。

更重要的是,回望10年前,草莽丛生的PC互联网是当时冒险家的乐园。并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判断它的巨大前景。而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经过互联网的教育后,所有人都知道移动互联网是座大金矿,所有人都不想再次错过。尤其是那些已经在互联网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巨头们,更是把主要的火力转移到了移动互联网上,而所有的服务也都正在这个网上积极建立据点。

实际上,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生产力工具,而移动互联网的无所不包则将手机变成了人的不可或缺的某种外在“器官”。这种局面已经大幅度演进了人类获取信息的方式,进而全方位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

回到产业层面,在方兴未艾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移动互联网产业也蕴含着局部的危机。2012年以来,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冷却,移动互联网的创业概念正在被看淡。加之在这个领域的耕耘者过多,远远超过消费者的市场容量,导致了大量移动互联网创业失败案例的产生。巨头公司在2011年入场之后的高歌猛进,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资本和潜在的创业者正在持愈发谨慎的态度。

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根系上看,也存在有不确定性。乔布斯离世,Android阵营进步迅猛,苹果公司还能引领产业多久?是否会有异峰突起的新平台产生?这些都是未知数。

无论如何,移动互联网在很长时间内都将是最活跃的商业领域,它的产业发展会波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葛鑫)

互联网生态系统建立

2009年,中国互联网中还没有太多人意识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来临。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之后,这片新生的沃土已经孵化出了真正具有大公司雏形的几家公司,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360,以它们为代表,互联网正在开始因为各种上下游链条公司在竞争之外的合作与互补,进入新的生态系统构建阶段。

《商业价值》发现了这一点,并以此作为之后3年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之一。早在杂志第零期,封面报道《百度的影子》就提出,百度应该将关注重点投入到SEM行业和中小站长中去,要有意识地开始领导和培育以搜索引擎为核心的泛行业势力,搭建自己的生态系统,以“后台化的百度”成为迈向未来的根本力量。

其后不久,淘宝宣布将在2014年之前交易总量达到1万亿元,在2009年9月刊《淘宝的万亿挑战》一文中,我们记录了这一点,并指出淘宝必须帮助自己平台上的网商群体在与传统生意的对抗中拥有更强生存力量,建立更多维度的规则以防止网商之间的扁平竞争,并在产业上下游打造更多基础的能力。

2010年8月,“3Q大战”还未开始,互联网看似风平浪静。可就在这一期的《商业价值》杂志封面报道中,《腾讯的未来》展现了我们的担忧。当腾讯成为全球第三大互联网公司,摆在面前的将会是深刻的转型之路,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要融入整个中国互联网的生态圈,现在这家“极客公司”纯产品导向的路将越走越艰难,反而会面对更多“全网公敌”式的质疑,腾讯必须从产品走向平台,从单赢变为多赢。

同年10月,以百度和腾讯为案例,《中国互联网的“大国政治”时代》出炉,对互联网的大公司而言,平台化此时已成必然,并且每家大公司都要或主动或被动地随之诞生一批利益相关的小公司,而百度的流量和腾讯的用户,将不再是只属于自己的财富,而变成整个生态系统的血源。

随着几家大公司开放平台越来越鲜明的展现,对各类开发者和小公司的争夺战役逐渐打响。可是在这种变化中,大公司自身的纠结成为影响互联网更加开放和有生命力的关键问题。2010年12月,《腾讯:向左还是向右》一文中指出,腾讯确实正在逐渐建立基于互联网生态系统的全新自我认知,但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其落实为方法论,防止“打左灯向右转”,是腾讯和整个产业都需要警惕的事。

从2011年开始,《商业价值》杂志联合价值研究(Value Research),连续3个季度推出了互联网“城邦”时代的平台竞争力研究报告,从数十个维度逐一衡量几大平台优劣。这是中国互联网各种公司有意识地相互链接、生态枝蔓相连的一年,互联网生态于此正式开始急剧变化。

随着新时代真正到来,各种思潮开始不断涌现,互联网产业对各种开放的期待与警惕并存。2011年7月,《开放平台的本质是什么?》一文指出,探讨中国互联网一线企业的开放是否为了“垄断”没有意义,没有一家企业的开放是为了做公益,所有公司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地位,而判断它的唯一标准应该是:是否对产业带来了正向循环的价值。

2012年,腾讯改制,按照行业分为5个事业群和一个控股公司,开始明确新的方向;百度则在不久之前开始“深潜”,强化自己在移动互联网趋势下的后台能力。这些都已经被我们预言,而《腾讯大变局》和《百度深潜》等文章,还在继续体现我们的跟踪、观察与思考。(夏勇峰)

社交网络崛起

2009的8月28日,当由新浪CEO曹国伟亲自主导的神秘项目微博开始内测的时候,更多还是被看作与饭否、嘀咕、滔滔相似的国内众多类Twitter产品之一,不过事情的发展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新浪成就了一个不同于美国Twitter的、中国本地化的微博产品,并引发了之后3年中国社交网络的一场风暴。

于新浪而言,微博业务的崛起让这家上市10年的老互联网公司重新焕发生机,于中国的社交网络而言,微博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里程碑意义的产品,而微博成功背后更值得玩味的则是:一个最不像Facebook思路做出的产品反而引爆了过去3年的社交网络浪潮。

关于那段历史,《商业价值》杂志在2010年12月刊《微博照耀新浪》一文中曾做过还原。

“当时我们就认为微博和新浪的基因其实正好搭上了”。王高飞及许多新浪高层至今都认为,“连接网页的Google和连接人的Facebook是互联网的两大基础设施,是‘道’的层面,而Twitter是‘术’的层面”。但新浪必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这就要搭上自己的媒体基因。

新浪微博的迅速崛起除了要归功于一个恰当的发布时机(饭否、叽歪、嘀咕等微博监管上遇到问题;搜狐白社会的成功让它坚定走在SNS的路上,并未看好微博客路线),新浪强悍的媒体运营实力还与微博产品深层的设计息息相关,从这个角度,新浪微博是一个最懂中国人微妙心理的产品。

在《商业价值》杂志2011年4月刊《社交新世界》一文中曾分析过新浪微博迅速引爆的深层原因:提起Facebook人们自然想到六度空间理论,六度关系所构建的社交网成为Facebook这个庞大社交网络的血管和骨骼,这也是无数SNS产品的基础模型。“但是在新浪微博上,因为鼓励关注,少量用户被大量用户关注,所以新闻很可能在第2步被一个超级链接器类型的用户转发,新闻就能覆盖全网,从新浪微博得到的数字是2-3度,而不是许多社会网络里平均的5-6度。这也成就了微博为信息传播速度和形态带来的深层改变。”

不过,在掀起了一波社交网络浪潮,扮演了中国人社交网络启蒙者的角色之后,新浪微博却发现在社交领域,它正在被借助智能手机迅速崛起的微信逐渐赶上,至少在产品层面,微信被认为更加社交,而微博强烈的媒体属性让它越来越像一个营销平台。

新闻的严肃与社交的戏谑形成了两个产品截然不同的风格,如今,越来越多人选择在新浪微博上看新闻,对于大多数非加V用户来说,这是一个45度角仰视大牛的平台,但总是缺少点社交的氛围;在看新闻和八卦之余他们更乐于在微信上调侃好友卖萌撒娇。

433天达成1亿用户,微信的速度看起来像是个奇迹,但是也是一场“在IM关系链上做SNS的风险极大之尝试”(本刊2012年5月 《微信4.0的赢与代价》)。

微信继承自QQ,在基因上是与微博的弱关系交友不同主打的是手机通讯录为代表的熟人关系,后来随着微博和QQ关系链的导入让微信用户的人际关系链变成了“熟人+微博互粉+QQ好友”,再往后为了扩展用户量,LBS、摇一摇、漂流瓶等陌生人交友模式被引入,微信在功能无比强大又好玩的同时开始面临关系链混乱的潜在风险。

如同《微信4.0的赢与代价》一文中所说:微信扩展产品,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却让关系链混乱,而关系链的混乱又将使得它难以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交平台,限制了其未来发展的广阔空间。

过去3年是中国社交网络启蒙的3年,也是中国人网络社交从亢奋到回归常态的3年,不客气地说,新浪微博和微信的迅速崛起的有利条件之一是中国人社交需求带来的庞大人口红利,未来更好的社交网络形态则需要更加扎实的对人的研究和深厚的产品功力。(王伟)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在这几年中国it行业的发展是众所周知的,it已经从刚开始的pc为第一终端的时代慢慢到了移动为最大终端之一的趋势,it在外面将会进入们所有的行业,在未来不仅仅会有纯it产品不断涌现而传统产品结合it技术的新产品更会不断迸发出现,传统行业应该做好与it技术接轨的准备。

    回复 2012.09.08 · via pc
  •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回复 2012.09.09 · via pc
  • 过去3年是中国社交网络启蒙的3年,也是中国人网络社交从亢奋到回归常态的3年,不客气地说,新浪微博和微信的迅速崛起的有利条件之一是中国人社交需求带来的庞大人口红利,未来更好的社交网络形态则需要更加扎实的对人的研究和深厚的产品功力。

    回复 2012.09.11 · via pc
  • 实在想不明白微信有什么吸引力可以拥有这么大的用户群,功能繁多却愈发平庸,跟现有的其他产品功能重叠,毫无新意。界面一直没有变化,丑的要死。

    回复 2012.09.09 · via pc
  • 这篇文章的评分好低呀。

    回复 2012.09.08 · via pc
  • 时代的写真

    回复 2012.09.09 · via pc
  • 科技发展很快,你没办法阻当。但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适应能力来讲,这是一大风险。发展过快,你押这个而没有押另一个,可能另一个就把你整个翻盘。的确新技术让我们对稀缺性的感受发生很大改变,一次次颠覆着世人的价值观。俗话说”灭佛容易,造佛难”,最终沉淀出什么?

    回复 2012.09.08 · via pc
  • 再过10年后才能发现我们正经历的这场变革浪潮到底是带来了什么?变革的又是什么?

    回复 2012.09.08 · via pc
  • 去让教育部改课本吧,呵呵。这文章想说明一个哲学原理,顺便指出编课本的那几个是sb

    回复 2012.09.08 · via pc
  • 互联网及移动互联平台是一个更快更大的江湖,比划的是基本功,比划的更是判断力与高效的执行力。体能加远见加速度,天时加地利加人和。6维的战场。

    回复 2013.01.23 · via pc
更多评论

快报

更多
1412
13
798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