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中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政府支持

中国企业国际化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跨越这个台阶不仅需要企业的奋斗,更需要通过政府的协助来增加参与国际竞争的谈判筹码。

201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十周年。这十年中,无数的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蹒跚起步。

从收购IBM PC至今,联想在国际化的征程上已经到了第6个年头,虽然一路磕磕绊绊,但是2011年最终站上了全球第二大PC厂商的位置并重回世界企业500强榜单,迎来了自己国际化的毕业礼;而华为也逐渐坐稳了全球第二大通信设备厂商的椅子,据2010年数据显示,华为销售收入达1852亿人民币,按照2010年的平均汇率计算,大约280亿美元,已经接近全球排名第一的爱立信(约308亿美元)。

当然这支向国际化进军的中国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兴通讯、TCL等也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国际化之路,并朝着良好的势头发展。

然而,无论联想还是华为,虽然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世界级的企业,但是其品牌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仍然不可与苹果、IBM等美国IT企业同日而语。在IT领域,厂商们习惯将欧美发达国家称之为“主流市场”,但是就算位列各自行业第二的华为与联想在面对这些主流市场时仍然困难重重,甚至难以打开局面。

某知名中国通信企业董事长曾对本刊记者坦言:在此前的一次投标中,美国运营商已经决定采纳该企业的设备,但是最终没能通过美国政府审核,据此判断未来3~5年中国通信企业都将很难进入美国核心设备市场,唯有无奈暂弃。

无独有偶,2010年初,华为意欲收购美国3leaf,这仅仅是一桩涉及200万美元的迷你收购,却被无端扣上了危害美国国家安全的帽子,最终以收购失败告吹。而这只不过为华为在美国市场的收购再添一个失败案例——收购美国网络设备制造商3Com、竞购摩托罗拉无线网络部门、竞购美国私有宽带互联网软件提供商2Wire,这几次华为悉数以失利告终。

把时间的指针倒回6年前,当时联想收购IBM PC本以为原属于IBM的政府订单会巩固收购后其在美国市场的收入,谁知美中经济安全评估委员会却以“使用联想PC会对美国国家安全产生遭难性后果”为由,提出强烈反对,并将意见提交于国会,最后美国政府屈服于国会的压力,调整了原来的采购计划,原本的采购订单流入了戴尔和HP口袋,联想的美国梦顿成泡影,甚至在随后的6年中要在美国市场从头做起。

只能说这6年来中国企业面对美国市场始终都在遭遇同样的问题。看似崇尚市场竞争机制的美国,在中国ICT企业面前似乎变成了一块铁板。这是为什么?

不再有效的“政策扶持”

苹果又赢了官司。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几经推迟审批,但结果仍然裁定HTC侵犯苹果一项专利,HTC部分智能手机在美将遭遇禁售。与此同时,苹果的品牌影响力也不断膨胀,甚至有人将其比拟为宗教,而美国政府也乐见其成。

中国大陆也有不少企业瞄准了智能手机领域,通信设备厂商中的巨头华为、中兴,电脑和家电领域的联想、TCL,还包括雷军的小米等诸多玩家。然而他们是否有可能面临与HTC一样的遭遇?

答案恐怕是肯定的。

2011年在美国本土发生的与苹果有关的侵权诉讼无一例外都是苹果笑到了最后,虽然每一次的判罚都有理有据,但是在2011年9月奥巴马签署《美国专利法》修正案时曾说:“如果美国的专利体系继续缓慢呆滞,无法为创意吸引投资,那其他国家如中国,则会瞄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实力。”此番说法值得中国企业与政府品味,自1954年之后这是针对《美国专利法》的一项重大修改,但无论如何修改美国政府都旨在保护像苹果这样的本国企业。在美国政府不断指责中国贸易保护的同时,美国企业已经穿起来一件合理又合法的新防弹衣——专利。

与此同时,用钱砸市场的中国企业处境却越发堪忧。中国政府给予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帮助还停留在提供贷款、信用证,或者跟随政府采购团获得订单。不可否认,在企业刚刚开始尝试国际化的初始阶段,这些做法是有效的,可以帮助在国际化道路上蹒跚学步的企业迈出相对稳当的第一步。但是,当这些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已经不再那么蹒跚的时候,这些做法就失去了实际意义。

2012年,中国加入WTO下一个10年的开端。在新的10年,已经到了重新定义政府在企业国际化中角色的时候了。如果说在上一个10年,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扶着企业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那么在下一个10年,政府更应该把精力转向帮助企业扫清国际化道路上的障碍,而非看着企业继续蹒跚前进。

政府防御力=企业进攻力

要重新定义政府在企业国际化中的角色,就需要政府增强与欧美国家之间的博弈能力,无论是欧美企业的准入机制,还是我国在专利方面进行部署都需要加强。事实上,在科技类企业全球化过程中,欧美政府和企业手里的牌也并不多,最常用的就是国家安全以及专利侵权。

因此,要想让中国企业具有进攻力,首先政府在这两个方面就应具备防御力,作为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遭遇阻碍的谈判筹码。

比起美国政府的严防死守,中国的运营商对于欧美厂商的核心设备却并没有戒备,据某通信企业高管透露:“国内运营商也会选择国内厂商,但这并非因为理智上的保护,而是出于对价格和成本的考虑,但在欧洲却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次招标,欧洲的企业必须占到至少60%的份额。”如果说通信设备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运营商作为国企以及政府并没有像欧洲和美国那样严防死守国外的通信设备厂商。

此外,中国政府以及国企采购也很少明确排斥过国外企业,暂且不提PC这样的常规硬件产品,即使是大型机、小型机、存储等设备在中国的IDC机房内也是屡见不鲜,来自Oracle、IBM的成套解决方案、大型软件当然也不在少数。

无论是不成文的规定也好,还是政府采购的准则,与欧美国家相比,我们都缺少相应的互为对等的制衡,对于谷歌、微软和苹果这样的美国企业而言,他们最坚强的后盾是美国政府,而政府拨给他们的所谓科研经费或许还不如国内一些国有科研企业多,但是经费并不能保证他们持续创新,也不能保护他们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反而是良好的法制环境能够更为合理合法地维护本国的科技型企业。

本就在专利方面处于弱势的中国没有从立法角度着手,反倒是美国进行了专利法修正,并且奥巴马的矛头直指中国。早就被打上“抄袭”这一烙印的中国企业还能否在国际化中翻身?恐怕凭他们自身的力量很难力挽狂澜。

中国的手机厂商甚至没有一家拥有和苹果谈判的筹码,如果未来被苹果视为眼中钉,能否逃过眼下HTC的宿命?被苹果追打,只得马不停蹄地修改产品,寻找应对之策。2011年末央视将HTC董事长王雪红评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殊不知此刻她正在大洋彼岸为专利诉讼而奔走。

企业国际化需要什么

与早年间走出国门的鞋、服装、玩具等产品不同,今天中国企业在通信、IT等科技领域也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甚至成长出了华为、联想这样的国际级企业。

在中国企业进阶的同时,政府对企业的帮助也应当上一个台阶,虽然以往政府在银行贷款、驻外使领馆协助方面已经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但是提供低息贷款并不能帮助企业完全打开国际市场,至少目前“砸钱”的做法在美国行不通,而大使帮助企业在各地“推销”这种做法也不是系统性的做法,唯有更为高段的做法才能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首先,如果政府对在中国的欧美企业缺乏威慑力和成体系的管理办法,那么在中国企业遭遇“安全”问题时就只能被动接受。事实上,中国完全有能力依靠钳制美国企业作为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筹码,根据麦肯锡的研究:过去两年来,美国大型公司新增投资目的地中,中国占据首位,而美国本土则处在第二位。但是据中国商务部统计,美国以国家安全等为理由,阻挠中国企业赴美投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

一方面华为在美国投资屡屡受阻,而中国却成为金融风暴来袭时欧美企业最佳的避风港。

此外,政府资金援助应当放在更为有效的地方。以往政府采购和援建项目是否真的是最有效的办法也值得商榷,至少政府在非洲的援建项目被西方国家称为“新殖民主义”,前述某通信企业高管直言:我们在中东和非洲都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在那边做生意非常的辛苦,但是那些国家都是能源国家,如果国家能够重视我们在这些地区的发展,配合国家的战略会是很好的一件事。

对于政府而言,每年援助非洲国家的经费是否可以用来鼓励中国企业在这些地区扎根,并且利用技术换得能源或许比单纯援助建立非洲对中国的好感更为实际。该高管还说:其实我们在那边的一些项目一样可以帮助国家提升影响力,很多欧美公司不愿意做的很辛苦的工作都是我们这些中国公司来完成。

还有一点就是针对专利法的完善,以及在中国本土营造利于保护中国科技企业发展的专利环境。这在未来IT甚至更广泛的科技领域都将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为何半个世纪没有变化的美国专利法案在这个时间点做修正?为何国外企业在美国本土总是吃到败诉的专利官司?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专利和研发方面并非差欧美一大截,根据汤森路透公司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有可能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专利申请国。中国企业的家底并非薄到每诉必败的地步,而专利诉讼很多情况下是拖慢竞争对手步伐的一种策略,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有机会坐在谈判桌前划定暂时的利益圈。而坐在谈判桌前的筹码往往是:你在你的大本营发起针对我的诉讼,那么我在我的大本营发起对你的反诉,2011年4月,中兴与爱立信的专利诉讼就是一个典型:先是爱立信在英国提出对中兴的侵权诉讼,接下来是中兴在中国提出反诉,最后的结果是双方回到谈判桌前和谈。

因此,当本国企业在中国提起对国外企业的反诉时,应当如何应对是摆在眼前的一个实际问题,这直接决定了未来中国企业坐在谈判桌前的筹码到底有多少。

在迷你收购失败后,华为美国公司的负责人写了一封给奥巴马的公开信,希望华为在美的投资能够更为顺利,但事实上投资受限问题已经不是华为自身能够解决的问题。同样,企业可以解决的问题是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法务知识,但是却不具备国家博弈的能力,毕竟裁定HTC侵权的不是苹果而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本文系作者 张思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都是些腐败的官员,只知道中饱私囊谁又会去真正的去为企业,为人民服务呢'''''

    回复 2012.04.09 · via pc
  • 国富民则强,国利则企利。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博弈决定该国企业发展走向。

    回复 2012.01.29 · via pc
  • 精辟、、、对外、我们需要国家做后盾

    回复 2012.01.29 · via pc
  • 国家积弱,企业奋进,二者须携手共进,共沐风雨,方能国强民富。

    回复 2012.01.23 · via pc
  • 需要硬气强大的政府

    回复 2013.09.18 · via pc
  • 国富民强就是这个意思

    回复 2013.09.18 · via pc
  • 文章写的很鼓舞

    回复 2013.09.18 · via pc
  • 企业需要支持 但同时也要给政府争气

    回复 2013.09.18 · via pc
  • 国强了 中国企业才有话语权

    回复 2013.09.18 · via pc
  • 中国企业在外面不硬气

    回复 2013.09.18 · via pc
更多评论
1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