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科技能改变电影吗?

电影特效对于电影行业应该是“到位不越位”,强大的科技肌肉是为强劲的创意心脏准备的。

电影特效对于电影行业应该是“到位不越位”,强大的科技肌肉是为强劲的创意心脏准备的。

200米宽、10公里长的蜻蜓大军低空“飞”过城市;桌上鱼缸里的小鱼一条条“蹦”出来;课本上“长”满了霉斑,男人裸露着仅剩的残肢。在人们的印象中,只有天崩地裂、关乎生死的大场面才需要电影特效的助力,诚然,《2012》、《阿凡达》之类的炫技之作已经向世人证明,高超的特效技术可以使观影体验变得有多震撼。然而随着科技力量对电影制作工艺的全面渗透,大到千军万马,小到剧中人脸上的一粒痘痘,特效技术都可以满足导演并实现。

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内容为王”总被人们理解为剧本本身的艺术性,而忽略了技术为影片观赏性带来的加分。中国电影界重艺术轻技术的现象由来已久,“好剧本是一切”,这点不假,但当导演终于在斧子之外,有了冲击钻共同去开凿,他又是否能手随心动,心随所愿,将其头脑中的想象变成银幕上的真实呢。

在导演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不但要学会与制片人沟通、与演职人员沟通,还要学会与技术沟通。特效是为内容服务的利器,却不是保证票房稳赢的杀手锏。电影业发展到现在,技术是绕不开的话题,但如何让技术在电影制作领域到位而不越位,让导演对技术产生的能量重视而不依赖,则是处在电影制作核心地带的人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创意带动技术

特效是指电影或电视剧在拍摄制作或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当有无法实现的自然环境或人物表现场景和情节时,转而采用特殊的数字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模拟。换言之,现实无法完成的,特效帮助你实现。

如果说中国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文科生”气质的话,那么好莱坞导演则更像一群“理科生”。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让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导演总是有着无尽的文人情怀;而一些好莱坞导演则更像科学家,他们热爱未来、外太空、水世界,追求更炫的视觉效果,更逼真的特效制作,不停地在给特效制作人员出难题,甚至是给自己出难题。

就像詹姆斯·卡梅隆为拍摄《阿凡达》,硬是自己找到索尼公司为他量身定制3D摄像机;而在35年前,同样执著却找不到技术人才的导演乔治·卢卡斯为了拍摄《星球大战》,竟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工业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并开启了现代电影特效行业。随后,在1990年,詹姆斯·卡梅隆也与人共同创办了被喻为全球四大电影特效制作公司之一的数字领域(Digital Domain)。

作为与电影产业相生相伴的特效行业,满足导演不同的创意需求是其研发升级的根本动力。上个世纪70年代,好莱坞连“特效部门”都很少见。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欧美各家特效公司已经形成了行业内的专业区隔和各自的鲜明特色。这些力量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流的特效制作水准。《哈利·波特》系列、《魔戒》系列的特效镜头都是多家公司合力完成的,甚至负责制作火焰的和负责制作水波纹的都是不同的公司。

然而在国内,电影特效制作行业起步已晚。“当今全球几千个人在做,但平均年龄是40岁;国内有100多人,平均年龄在26岁,基本上就是大学毕业后刚工作了三四年。”Technicolor大中华区总裁吴斌博士解释道,“国内的项目经理平均30多岁,但是我们海外的经理团队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所以要赶上国际水平,需要10几年的时间让从业者成熟。”

但国内电影制作却出现了一些极端现象。2010年一部《阿凡达》让全世界承认了3D技术,同时也看到了高新技术的使用对于电影票价的巨大拉动。一时间大量“文科生”变身唯技术论者,3D、CG技术的应用成了香饽饽,甚至演变成了“为特效而特效”的本末倒置。毕竟绝少数导演能够像卡梅隆一样达到对投资和技术的强大影响力,《阿凡达》拍摄花了2亿美元,特效制作花了2.8亿美元,拍摄阶段历时5年,特效做了3年,预算超支得已经不可想象。即便如此,《阿凡达》却仍被人指摘为仅仅是“技术的胜利”。

导演创意需求将特效技术一再推高的同时,也应警惕特效技术带来的迷惑。合理运用技术是锦上添花,但单纯的视觉冲击并不能弥补内容的缺陷,所以如何用好技术工具达到平衡的状态,也是门学问。

想清楚-说明白-做对了

“其实我更愿意把电影特效归为技术服务业。”北京水晶石影视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剑如是说。“这样问题就很简单了,就是要提升客户满意度。”但这个简单明了的目标实现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一来是导演尚缺乏与特效制作的合作经验;二来是特效制作人员中能够兼顾电影视角的还很少。技术和艺术之间的沟通需要桥梁。

很多导演以某个镜头或是某个桥段拍了多少尺胶片为荣,不断地实验与调整是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在有了数字摄像机之后,导演更可以用较低成本拍摄大量素材。但对于电影特效来说,这几乎是一次成型的艺术。导演可以让演员用三种不同方式演绎某个镜头,但导演远没有那样的魄力和实力让特效制作出三种不同的方案,因为在这个行业里,“试”的成本太高,所以导演首先自己要构思清楚。

但想要搞清楚导演构思的是怎样的情景,还需要对的人去向他提出对的问题。如何让懂技术的理解艺术需求,并让进行艺术创作的人更好地向技术人员表达描述?在进行了多次沟通改进后,刘剑仍然不满意,而客户某次不经意的一句话却点醒了他。

“有个导演跟我反馈,觉得和我们这次去的小兄弟沟通是无缝的。”刘剑一下明白了问题的所在。原来那个“小兄弟”是水晶石影视传媒新招来的一个北影毕业的导演,当时刘剑没有派技术总监去对接客户,而是派了这位导演去对接另一位导演。

语言体系、知识体系的重合,让他们更聊得来,而从此水晶石成立了导演美工组,专门由这些学电影出身的人完成“攫取”导演脑中景象的工作,并担当技术与电影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因为专业、敬业的前提首先是相互理解。

国内的电影人与动作特效制作团队之间还像刚刚结识的朋友,而在国外运用过几次特效的导演就会变得轻车熟路起来。“有经验的导演会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比如一说到烟雾,他会要求开始要慢要淡到最后变浓,然后要遮住镜头中的哪些物品,哪里要突出。”吴斌解释道,“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特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所以他要求得越细,对制作越有帮助。”

而对于那些初次接触电影特效制作的导演,因为不知道特效能够帮他做什么,所以会更加依赖特效团队。但视觉总监一般会追问到底,让导演给出具体甚至可量化的描述和要求,然后绘制细分图,并经过后端技术线人员进行技术能力的匹配,也就是对于导演的创意要求能否满足进行可行性论证。最终根据不同的创意需求,制订实拍方案,从而完成现场信息捕捉用于特效镜头的制作。而在整个过程中,视觉总监就相当于客户在特效制作公司内部的代理人,至少是艺术层面上的。

面对国内特效制作领域诸多工作岗位的缺失,使得身兼数职、补位顶替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最重要的是,“电影特效有一件事情很关键,它不应该由IT人主持,也不应该由科学家主持,它应该由电影人主持”,刘剑说得掷地有声。

诚然,电影不是工程师拍出来的,导演的作用还在日益凸显,只不过在这个“想清楚-说明白-做对了”的过程中,导演所需增强和培养的合作意识还有很多,而是否能做对,就看那些特效制作人员的本事了。

技术影响创意

“那些蜻蜓的镜头其实是找南非公司做的,1年前我就看到过他们做的蜻蜓,工艺非常棒。”为《唐山大地震》制作特效的其实就是Technicolor在国内的分公司视点特艺,其首席运营官蒋燕鸣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了这一细节。而片中还有一部分特效其实是送回好莱坞总部进行制作的。

技术和制作经验上的局限,使得国内对特效并不熟悉的电影人更觉得无从施展。所以技术研发对于特效行业来说,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研发的前提是保证正常的特效制作,如果预算已经在制作环节大量消耗掉了,就不会有多余的精力和财力去做研发。”刘剑说,“但当你的服务能够保证制作并且越来越有效率、客户满意度不断提升时,客户才可能会提出有一些更大胆的想法,我们来试试新的技术和玩法。”

技术影响创意,创意带动技术。就是这两者间永续的相互影响和刺激,推动着电影制作工艺的不断前进与升级。然而在当下,一方面由于特效制作费用门槛颇高,一方面由于电影人对于特效行业的陌生,导致创意不敢过多使用高新技术。“本来有的影片应该在特效上花大钱,但却为了节省预算,导致片子视觉效果不好票房也不好,而一旦票房不好,投资人下一部片子就不敢投特效了。”吴斌对此也很无奈。

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投资人和片方会更愿意把钱砸在对票房更有保证的演员阵容上,而非对观影体验有大幅提升的特效方面。国内有特效制作需求的电影给特效的预算如果能占整体影片投资的10%~20%,就已经达到极限,有的甚至只有1%的预算留给特效环节。

“其实特效没有那么复杂或者神秘,最基本的是加几个特效镜头,再进行数码调色。这是国内导演基本上比较认可的形式,成本也比较低。但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尝试过。”吴斌认为,一些国内导演对特效使用敬而远之,是因为陌生带来的距离感。但其实,这是未来每个导演都需要面临的一次技术升级。

特效不是遮羞布,内容上的硬伤靠特效是无法弥补的;而特效也不是无用功,观众对于视觉体验要求日益增多,电影特效制作是糊弄了事还是精益求精,观众心中自有判断。未来高科技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必将愈发广泛,就像从小就习惯使用iPad的儿童一样,今后导演手中握着的也将是更为现代化的高科技工具。但作为以创意为先导的电影产业,技术注定是外部肌肉,健美为宜,适中为上。而真正决定电影能够有多强大的,还是那颗创意的心。

电影界的科技力量

电影特效行业的未来掌握在能将创意与技术结合应用的人手上。

中国电影特效行业的盛世尚未到来,中国电影界的科技力量仍在积蓄。但资本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十足信心,使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机会去尝试和摸索新的运作方式。而作为最核心的内容制作环节,更是被赋予了极大的施展腾挪空间。这也为特效行业在未来的彻底引爆提供了先决条件。

特效制作,从少数大牌导演的专利特权,到电视剧中开始大量出现,可以说,特效制作正在慢慢走下高楼,逐渐成为影视作品的必备加工环节。而目前特效行业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各投资量级的影视作品都能有尝试特效的机会。李少红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能找到为电影《唐山大地震》制作特效的视点特艺;同时还有更多中小型特效公司为大量影视作品提供着服务。

特效制作就像彩妆师,画两笔立刻感觉换了一个人。所以片方才会心甘情愿地掏钱尝试,无论效果如何,形式已有才是关键。越来越多的特效行业从业者就在这个过程中进行着从“产业工人”到“创意工作者”的转变。

“其实最关键的还是人。当今社会中的技术壁垒已经很难存在。因为技术相对于人才来说,是更容易被交换的东西。而有一种情况是即使你能买到技术,也应用不起来,因为缺乏相应的人才。”水晶石影视传媒副总裁刘剑坚信,电影特效行业的未来掌握在能将创意与技术结合应用的人手上。目前国内特效行业的硬件设备水平已经努力追平,但光靠人海战术还是难以体现高新技术对电影制作的巨大提升作用。

电影特效行业目前市场容量还很大,虽不是暴利行业,但如果服务做得好,行业利润率还算中等。“当然任何一个活儿改九次都不会挣钱的。所以说还是工作方法和从业者能力的问题,”刘剑一直在提倡高效沟通,“当每个环节都能相互信任,磨合顺利,利润也就出来了。”

作为电影产业的伴生市场,电影特效的未来不可限量,而已经聚集在有利地形的各大公司则是个个苦练内功。视点特艺凭借强大的外国特效总监团队对国内员工进行“传、帮、带”;水晶石影视传媒不但成立了自己的教育学院进行人才储备,还利用海外会展视效的合作机会向国际导演“偷师”技艺;而隶属于中影集团的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被喻为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备的国家级影视数字制作基地,并有大量中影出品影片通过华龙进行特效处理。

电影特效作为国内电影突破制作瓶颈的一块基石,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但这同时意味着,监督与审视也将随之而来。电影界的科技力量将会凸显,只不过还需要一些时间。

本文系作者 赵杏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07:02

美股收评:三大指数涨跌不一,特斯拉大涨超12%市值重返5000亿美元上方

2024-04-24 23:01

大商所、郑商所夜盘收盘,纯碱涨超3%

2024-04-24 22:58

卢卡申科当选为白俄罗斯第七届全国人民大会主席

2024-04-24 22:57

江西省气象台发布冰雹橙色预警信号

2024-04-24 22:54

中拉航天合作论坛通过《武汉宣言》

2024-04-24 22:47

现货铝价格刷新22个月新高,原料铝企业订单旺盛满负荷生产

2024-04-24 22:46

比特币回落至65000美元/枚下方,日内跌1.92%

2024-04-24 22:45

标普500指数转跌,纳斯达克100指数涨幅收窄至0.5%

2024-04-24 22:45

特斯拉股价一度飙升16%,分析师称业绩没有担心那么糟

2024-04-24 22:39

王厚琼新任前海开源基金副总经理

2024-04-24 22:38

美油、布油短线均走高0.5美元,现分别报83.17美元/桶和87.54美元/桶

2024-04-24 22:37

中信博: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297.18%

2024-04-24 22:35

新东方美股盘中一度跌超18%,创2月份以来盘中新低,现跌超11%

2024-04-24 22:34

美国至4月19日当周EIA战略石油储备库存 79.3万桶,前值64.8万桶

2024-04-24 22:31

半导体板块继续走强:聪链集团涨超5%,恩智浦涨超4%

2024-04-24 22:24

驻日本使馆发言人就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设备供电系统部分停止事故答记者问

2024-04-24 22:22

德州德城出台房地产新政,2024年一年级上学暂不做户籍要求

2024-04-24 22:18

美国国债10年期至30年期收益率持续攀升

2024-04-24 22:17

特斯拉涨幅扩大至16%,创最近三年最大盘中涨幅

2024-04-24 22:16

埃及企业期待参加第七届进博会

1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