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里·金:一个时代的谢幕

拉里·金将于今年退休,告别CNN。某种程度上,绵延25年的《拉里金现场秀》就是美国社会过去四分之一世纪发展演进的编年史,而它更是以其自身的终结宣告了一个传媒新时代的降临,宣告了有线电视时代的辉煌正在迅速落幕。

绵延25年的《拉里·金现场秀》是美国社会过去四分之一世纪发展演进的编年史。而他忠实记录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一个新时代的降临。

6月29日夜9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重磅节目《拉里·金现场秀》如期开播。这档由拉里·金(Larry King) ——一个瘦削的干瘪老头主持的脱口秀节目,已经陪伴美国的电视观众走过了四分之一的世纪。

25年来,美国的电视观众在这里看到了自尼克松以来所有的美国总统与第一夫人,其中还包括克林顿主政时的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

25年来,观众们在这里见到了数不胜数的诸如戈尔巴乔夫、曼德拉、阿拉法特这样的国际风云人物。

就在6月初的《拉里·金现场秀25周年特别节目》中,奥巴马、勒布朗·詹姆斯、比尔·盖茨、Lady Gaga这样的大牌人物如走马灯一般,排着队来到摄像机前与拉里·金座谈一番。这档节目也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收录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晚间电视谈话节目。

然而,6月29日的《拉里·金现场秀》则有着极其特殊的含义:拉里·金要离开了!

“在我开始今晚的节目前,我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私人新闻。”节目一开始,拉里·金就抛出了自己离开《拉里·金现场秀》的决定。

“25年前,我在第一期节目中,面对面的和前纽约州州长马里奥·郭默进行对话。如今,20几年过去了。我已经和有线新闻网的伙计们说过了,我告诉他们我想今年秋季结束‘拉里·金现场秀’这个节目。有线新闻网很通情达理,接受了我的要求,给了我和妻子更多与孩子相处玩乐的时间。”

采访人数超过5万,出版了11本书,客串20多部电影,7个女人,8段婚姻。25年来,拉里·金一直是美国的媒体泰斗,是所有明星、政治家和想上新闻头版的人必须寻觅和祈求的对象。CNN的黄金节目时刻表以他的节目为中心,CNN总裁吉姆·沃尔顿甚至称他“是我们识别率最高的一张脸,也是这个国家识别率最高的面孔之一”。

拉里·金离开的消息甫一传出,就引起了美国社会的极大关注。《崭新的新媒体》(NEW NEW MEDIA)一书的作者、媒体专家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直接喊出了:“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

有线电视时代的巨人

拉里·金原名劳伦斯·哈维·齐格勒(Lawrence Harvey Zeiger),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没上过大学的他曾在UPS公司当过邮差。1957年,拉里·金开始在一家迈阿密的小电台担任音乐节目主持人,并从一则酒类广告(King's Wholesale Liquors)中选择“King”作为自己的艺名。

1959年,拉里·金以主持电台脱口秀的形象涉足电视界。1978年,他接手“相互电台网”的晚间脱口秀主持话筒,听众范围从此扩大到全美。1985年6月,拉里·金进入CNN,《拉里·金现场秀》正式开播。在此之后,伴随着CNN在美国有线电视业的异军突起,拉里·金声名鹊起,一跃成为美国有线电视的“统治者”。

拉里·金的职业辉煌阶段开始于1992年。当时,美国1993年总统大选进入最微妙的阶段,民主党和共和党的主要候选人克林顿和老布什纷纷遇到严重挑战,全美上下都陷入焦躁不安的状态中。

1992年2月20日,德州富翁罗斯·皮洛特(Ross Perot)参加《拉里·金现场秀》,以咄咄逼人的口气宣布将要以独立竞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皮洛特的宣言瞬间在美国政界引发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大轰动:一支由之前从不了解皮洛特的志愿者组成的大军在美国各州涌现,他们分发请愿书,收集签名,掀起支持皮洛特以独立竞选人的身份竞选美国总统的热浪。不久之后,皮洛特就在一些民意调查中超越了当时的热门竞选人老布什和克林顿。

一时之间,“皮洛特现象”成为全美电视和报纸讨论的热点话题,而当时任何一个关于皮洛特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拉里·金现场秀》。拉里·金迅速成为美国传媒界的一个神话。他的节目不再仅仅是一档夜间脱口秀节目,而是全国媒体的“发电站”。犹他大学新闻学教授泰德·皮斯(Ted Pease)更是称拉里·金为“脱口秀民主之父”。

从引发“皮洛特现象”开始,拉里·金迎来他一生中最为风生水起的阶段:1993年,拉里·金将副总统阿尔·戈尔(Al Gore)和罗斯·皮洛特(Ross Perot)双双请入演播室,二者就“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展开激辩,当时共有1600万有线电视用户收看节目,创造了有线电视史上的一大收视纪录(该纪录保持10年以上);2000年总统大选,佛州重新点票事件期间,拉里·金连续37天谈政治话题,邀请348名嘉宾参与,包括当时的总统候选人小布什和戈尔;2001年“9·11”事件后数星期,拉里·金访问逾700名嘉宾谈论袭击事件,包括35名世界领袖和贵宾。

在这段光辉岁月中,拉里·金荣获Peabody优秀电台和电视主持奖、入选广播名人堂、被行业杂志评为脱口秀历史上的第一名人……在主持《拉里·金现场秀》的25年中,拉里·金无疑是美国媒体圈的传奇。

然而,正如所有传奇的产生都绝不仅仅是偶然一样。细考拉里·金的职业生涯,我们可以发现,与其说是拉里·金成就了有线电视与脱口秀,不如说是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有线电视大潮给了拉里·金一个最适合他的平台。在有线电视大潮涌动的这个必然条件下,拉里·金自身的勤奋和他早年在电台主持生涯中锻造的杰出能力以及一系列偶然因素,使他得以成为美国有线电视的“弄潮儿”。

早在有线电视大潮兴起之前,拉里·金的努力和他千锤百炼的业务能力早已为他以后成为“脱口秀之王”打下了良好基础。1978-1984年期间,拉里·金在“相互电台”主持一档时长达5个半小时的广播节目。在一档有的是时间的节目里,拉里·金形成了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主持风格,使自己的谈话充满智慧的光芒。从某种程度上讲,之后的《拉里·金现场秀》不过就是这档广播节目的电视版。

1980年,特德·特纳创办CNN,首创24小时新闻滚动播出的形式,CNN开始起飞,美国有线电视蓄势待发。1985年,拉里·金加入朝气蓬勃的CNN,开办《拉里·金现场秀》,用有线电视这样新鲜的传播方式,包装其精英主义的价值关怀。

拉里·金在早年岁月中锻造的品质终于找到了绽放光泽的舞台。实际上,当时美国电视观众节目选择余地的乏善可陈,更为《拉里·金现场秀》的大红大紫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机遇。彼时,美国的电视观众只有8-9个电视节目可以选择,《拉里·金现场秀》这样有主持人和知名人物对话近一个小时的深度节目,绝对是最吸引人的内容。因为同期美国唯一有知名人物出席的电视节目《Tonight Show》,平均每个客人只有12分钟时间,仅仅是走个过场。

经过6年多的铺垫和酝酿,1992年的“皮洛特现象”终于一举奠定了《拉里·金现场秀》在美国整个新闻传播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可以说,天才、勤奋、平台、环境以及机遇,这些因素的共振最终缔造了拉里·金辉煌的职业历程。

互联网改变了人心

拉里·金的辉煌在于他赶上了有线电视时代大发展的“窗口期”,如今,他的离场同样也离不开时代的变化。某种程度上,是互联网让美国的脱口秀市场“换了人间”。

其实在拉里·金之前,另一位经典脱口秀主持人——用自己生命诠释美国梦的“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同样选择了离开。2009年11月19日,奥普拉·温弗瑞眼含泪水,对跟随自己20年的忠实观众说:“是时间离开了,我从骨子里知道这个时间到了。”有分析指出,奥普拉的离开,和经济危机对于媒体行业的冲击以及互联网视频的兴起,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

不过,当往日这些经典的脱口秀主持人纷纷选择离场的时候,一批新的脱口秀主持人却在扶摇直上。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乔恩·斯图尔特是美国喜剧中心频道《每日秀》节目的主持人,他能把政治调侃发挥到某种模糊却充满刺激的境界。在《每日秀》中,他在前1分钟讲黄色笑话,而后1分钟就和《新闻周刊》国际新闻主编谈论严肃的外交政策。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斯图尔特不断挖苦小布什总统是“舌头打结的笨蛋”,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是“疯狂的大言不惭者”,戏说伊战是“一场大型闹剧”等等。

《每日秀》对时事极尽讽刺,但却迎合了美国年轻人注重新闻的趣味性口味,斯图尔特也成为美国年轻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对年轻一代来说,斯图尔特的“调侃”,始终闪耀着智慧灵光,充满着哲理思考。《每日秀》成为很多美国年轻人关注大选的唯一方式的现实,也促使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把自己的首次电视亮相安排到《每日秀》中,而不像以往那样接受美国三大有线电视网的采访。2004年总统大选期间,《每日秀》吸引了240万观众收看。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18-29岁年轻群体中,有20%的人首选《每日秀》了解大选相关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讲,拉里·金与斯图尔特分别代表了美国电视脱口秀的不同阶段:拉里·金在电视机前正襟危坐,斯图尔特在电视机前则手舞足蹈;拉里·金的提问慢慢悠悠、彬彬有礼,斯图尔特则武装到牙齿,时不时蹦出一个“F word”。可以说,前者属于有线电视时代,后者则属于互联网的世界。

正如当年的有线电视大潮捧红了拉里·金一样,如今的互联网在捧红了斯图尔特的同时,也将拉里·金这般慢条斯理,不温不火的主持风格推向边缘。而在公众开始掌握越来越强大的信息获取和发布能力、进而变得越来越主观和激进的新时代,同样被边缘化的还有CNN。

作为美国有线电视曾经的引领者,CNN一直秉承中立的新闻价值观,但现在CNN连同它所坚守的新闻价值观双双遭遇挑战。与CNN强调中立不同,福克斯新闻网以及MSNBC电视网则强调自己的政治派系色彩。10年来,福克斯新闻网通过强调自己的保守主义观点在美国赢得大量电视观众,成为收视率冠军;与福克斯针锋相对,MSNBC电视网则大肆渲染自己的自由主义观点,并取得了收视率亚军的位置。在此背景下,CNN致力于不加意识形态的向观众提供新闻产品的努力就显得步履维艰。

《拉里·金现场秀》在一年之中失去了它36%的收视人群,此现象绝非孤立。4月份,CNN的另一位主持人John King只吸引了19000名54岁以下的美国观众。而福克斯有线电视网同它的最佳成绩相比有12%的下滑;MSNBC的节目《Hardball》也刚刚目睹了8%的收视人群离开。

就在拉里·金宣布他离开的消息不久,CNN美国区总裁乔恩·克莱恩(Jon Klein)指出“这不仅仅是CNN的重大时刻,更是美国有线电视行业的关键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讲,拉里·金的离去也警示了CNN必须要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

从更广泛的角度观察,无论是CNN,还是福克斯、MSNBC,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笔记本以随意点播的方式观看视频节目,有线电视的收视率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下滑。或许可以这样讲,拉里·金的离去其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至此,美国有线电视业开始失去了其曾经主导美国社会的力量。

不改变,就谢幕

拉里·金是生长在有线电视时代的媒体巨人。当他赖以生存的土壤——有线电视在互联网的大潮冲刷之下正在日益萎缩,拉里·金自身的风格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其实,从《拉里·金现场秀》开播伊始,批评与非议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拉里·金。绵软无力的提问方式与采访前的不加准备,成为拉里·金被人广为诟病的地方。与拉里·金本人最欣赏的主持人迈克·华莱士截然相反,拉里·金面对他的采访对象始终高抬贵手。

当他2006年7月邀请药检呈阳性的环法自行车赛美国冠军弗洛伊德·兰迪斯做客节目时,拉里·金始终没有提出最关键的问题:“你到底吃了禁药没有?”。而拉里·金不爱在采访之前做准备的习惯更是让媒体专业人士感到大为不满。在一次采访天主教牧师的节目中,他竟然提出“请问你有多少孩子”这样的问题,令观者大跌眼镜。

面对外界的质疑,拉里·金始终不为所动。他坚信“最好的访问者是对受访者知道得最少的人。我讨厌问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且我从不怕问可能很愚蠢的问题”。然而,随着以YouTube为代表的互联网视频应用的崛起,《拉里·金现场秀》却面临着收视率持续下挫的困境。

自2008年大选之后,《拉里·金现场秀》的收视率就开始持续下降,最近几个月的下降势头更加明显。根据尼尔森公司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拉里·金现场秀》平均只有67万左右的观众收看,创下了10年来的最低值。与此同时,对于拉里·金的非议也多了起来。有人认为拉里·金的节目形式呆板,了无趣味;更有观众认为他在25周年特别节目中采访Lady Gaga的表现只能用糟糕来形容,很多人甚至怀疑他是否可以和这位比他年轻近半个世纪的流行人物顺利的交流。面对这一切,拉里·金似乎第一次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采访完勒布朗·詹姆斯之后,拉里·金这样评价自己的采访“我想,我无法保持自己的巅峰状态了。我不再年轻,我需要时间做一些别的事情,是时候离开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拉里·金始终都是一位经典意义上的电台主持人。早年的电台工作经验锻造了他非同一般的主持人才华;1985年进入CNN,在美国有线电视产业一片空白的时候,伴随CNN的起飞建立自己的脱口秀帝国;如今,当互联网汹涌而来,不仅仅改变了世界的结构,也开始改变人心。他选择离开虽有几分黯然,却不失为明智之举。

有线电视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是一种“中心化”的传播方式。各类大型的有线电视公司站在信息流的中心,利用一档又一档的节目向整齐划一的大众传播信息,他们的运作奠基于“大众”的存在。而拉里·金其实就是那个站在信息传播中心向大众喊话的人。

如今,互联网带来的新的传播模式,来让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互联网分化了大众,使他们可以分化与重组;互联网赋予大众权力,让他们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意愿。当整个社会的信息流动显得众声喧哗的时候,电视机构原来以自身为中心和传播起点的模式开始遭遇问题,甚至其基于“大众”而不是“小众”的概念定位也在遭遇被颠覆的困境。在此背景下,拉里·金的谢幕其实是个带有某种历史必然性的过程。

即便如此,满头银发、黑框大眼镜、白领蓝衬衫、领带加背带裤的拉里·金早已成为留给美国社会难以磨灭的记忆。绵延25年的《拉里·金现场秀》也成为美国社会过去四分之一世纪发展演进的编年史。

而他忠实记录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一个新时代的降临。

本文系作者 王琛元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风光不再,激流勇退。

    回复 2014.01.25 · via pc
  • 不喜欢他…

    回复 2013.11.26 · via pc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