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刘慈欣,你的公司照样可以变得很科幻

首席未来畅想官(Chief Imagination Officer),这是个啥职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以太光小昭

2018年7月份,投资界爆出新闻,老牌投资机构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nternational Data Group)中国分部聘请科幻小说家刘慈欣做为首席未来畅想官。

首席未来畅想官(Chief Imagination Officer),这是个啥职称。

不论是投资界还是普通的吃瓜群众,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把这事儿当成娱乐头条,看后即忘。如果再告诉你,除了“未来畅想官”,刘慈欣还需要担任IDG的“品牌大使”,一下子,你是不是更觉得这事儿开始不靠谱了,品牌,PR,搞噱头,大公司一贯的作为。

这个社会有太多的真相,但因为总是被比真相多出数倍的假象和虚妄所遮蔽,所以大家干脆放弃了去发现真相的自觉性。有时候,收起偏见,去伪存真,或许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新知。

这两天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正在影院上映,刘慈欣是谁,本文再不能赘述了。

对于此次跟IDG的合作,刘慈欣看得坦诚、通透和深远。

“科幻的未来不只是狭义上的文学,广义上还包括科幻影视、艺术……甚至科幻可以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渗透在各种文化中”。“我很期待此后能与IDG资本以及各行业的创业者们产生思想碰撞,从而帮助各方激发更大的想象力,我相信,中国科幻也将成为创新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不管IDG和投行们怎么琢磨刘慈欣,刘老师说的这番话,我信了。因为在世界的其它地方,科幻早就已经成为创新的重要思想来源。

而刘老师以科幻小说家的身份与具体行业联姻,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科技创新行业,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世界知名科技公司如英特尔和谷歌等等,也有帮助自己公司畅想未来的人物,他们叫做未来学家Futurist。

尽管对未来学家Futurist的人员构成有纷繁多样的说法,但是他们的职能近似:

不论是关乎人类社会还是整个地球生命,去系统性得探索关于未来的预言和各种可能性,它们如何从现今浮现的,以及与未来的关系。

1. 未来学家 公司里的神秘人物

与刘老师的另一个身份“品牌大使”不同,这些未来学家在这些科技公司担任业务要职,亲自参与科技创新,如雷.科兹维尔(RayKurzwei),担任谷歌首席未来学家的同时是谷歌的工程总监Director of Engineering;英特尔的未来学家布莱恩.大卫.约翰逊(Brian DavidJohnson),同时也是英特尔的首席工程师Principal engineer。

能够在谷歌这样世界顶级科技公司担任未来学家,协助探索公司和产品在未来的定位,主导技术和产品创新,其本身一定是科技大神级的人物。

谷歌的这位雷.科兹维尔可不得了,基本属于天才型,科学全能型选手。从小爱读科幻文学,8-10岁期间,读完了科学幻想小说汤姆.斯威夫特(Tom Swift Jr.)系列全本。12岁就写出了自己关于大脑皮层的理论文章,15岁就出了一套自己编的计算机程序。麻省理工的高才生,科学大奖的获得者。出书,拍电影,搞纪录片。

雷.科兹维尔( Ray Kurzwei)

科兹维尔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造诣极高。听听他写的书的书名《智能机器时代》(The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这还是在1990年,他就开始梳理AI的历史,预测AI发展的未来;延续这本书,早在1999年,他的计算机科学理论进一步进化,又写了《精神机器时代》(The Age ofSpiritual Machines),从生物学和科技进化角度,重点阐述AI的发展以及未来计算机架构。

他的另外两本书《奇点临近 : 当计算机智能超越人类》(2005,The Singularity Is Near :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和《如何创造思维》(2012,Howto Create a Mind)里的科技发明和观点,被认为已经改变了人类文明。他本人被媒体誉为继爱迪生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家。

顺带说一句,《如何创造思维》,这本关于人工智能的论著咱们的刘慈欣老师也读过,还曾经推荐大家也去阅读。在这本书里,科兹维尔提出可放置在云端的“仿生大脑新皮质”这个概念,仿生大脑皮质可以与人机的完美结合,为人工智能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如何创造思维》(How to Create a Mind)封面

还没完,为了近一步生动得传达他的一些重大科技思想,最近科兹维尔又写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科幻小说《丹尼尔:超级女英雄编年史》(Danielle: Chronicles of aSuperheroine),讲述一个小女孩儿用她的智能和先进的科技,解决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的故事。该书的硬皮版本将在2019年4月份在亚马逊上开售。

《丹尼尔:超级女英雄编年史》(Danielle:Chronicles of a Superheroine)封面

2018年的TED大会上,科兹维尔说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在自己对未来科技所做的近150项预测中,精准度可达到86%。

因为太过前瞻性,有很多人把科兹维尔的书当作科幻来看,在科兹维尔身上,科学和科幻的界限,已经不太分明。

他在1990年《智能机器时代》这本书里,预言电脑将在1998年战胜棋王, 结果早在1997年的时候,电脑深蓝果真战胜象棋王,震惊世界 。

如果早就知晓谷歌有这样一位科学奇才坐阵科技研发,估计我们对后来谷歌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击败人类围棋世界冠军,也不会反应太大了。对于科兹维尔,这只不过是他众多预言中的一个,或者说这是他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进化理论所导向的必然结果。

好吧,现在告诉你,科兹维尔还预测2027年电脑将在智能上超过人脑;2045年“奇点”出现——“严格生物学意义上的”人类将不复存在。你信吗?

这些观点和预测,如果在好莱坞科幻电影里出现,你肯定当成娱乐。但从这位号称预测精准度达到“86%”的未来科技预言家嘴里说出来,你是不是要掂量一下了。

但其实这些预测,已经在好莱坞科幻电影里不知出现过多少遍。电影甚至走得更远。

科学预测和科学幻想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并正在快速消解。它们之间的差异,也许只是逻辑的系统和严谨性,而它们之间神秘的共通性,就是想象力

这就是谷歌的未来学家。科兹维尔把自己活成“终极思想机器”(福布斯杂志),他个人本身的经历和成就似乎就已经充满了科幻色彩。他活在当下,也活在自己构想的科技未来。他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和浩渺的科技幻想,系统化组织化得影响着谷歌的创新业务;著书立说,又潜移默化得冲击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思潮。

大家会说,科兹维尔这个例子太过极端,让人望尘莫及。这种人物几十年出不了一个,大家都希望公司里能有这样的人才,但科技公司千千万万,不够分啊;没有科兹维尔这样的未来学家,难道科技公司就搞不了科技创新了?苹果,微软,特斯拉,亚马逊,各个脑洞也都很大。这些公司的领袖和杰出员工,每个人其实都具备了未来学家的思维方式、眼光和智慧。

不论是科兹维尔的科学预测,还是其它科技创新人才个体的科技创新,他们在底层的逻辑思维模式上,会不会有什么规律和共通性?

有众多文章已经揭示了科幻作品对这些科技巨头和优秀工程师的个体成长,精神和想象力塑造的重要性,他们自己也都承认。但只是鼓励科技创业者去读科幻小说看科幻电影从中找灵感放飞想象,就能培养产出创新思维吗。能,但也许并不完全是。

科学幻想和科技创新之间,一定不是简单的复制和落地;单纯的“想象力”有时候也只会沦为创新的借口和推辞。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像科兹维尔那样的顶级科技预言家、发明家,但我们也许可以追踪和模仿这类神人的思维轨迹。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创新决策和创新产品。

2. 科幻原型 设计出一个未来

“科幻”和“创新”不仅仅是结果,也是思维的过程。如果将构建科幻的思维模式套用到产品和服务的原型构建当中,那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新名词来了“科幻原型设计”

“科幻原型设计” Sciencefiction prototyping (SFP)。维基百科中的解释为:用科幻来描述和探索未来主义科技、以及促成这些科技的社会结构的内涵。

这个概念是被谁提起的呢?布莱恩.大卫.约翰逊(Brian DavidJohnson),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因特尔的那位未来学家。

布莱恩.大卫.约翰逊(Brian David Johnson)

 芯片产品研发周期用时较长,2010年的时候,为了应对英特尔面临的市场挑战,如何在现在准确得预测7-10年之后人们对集成电路板会有什么样的需求,约翰逊提出了“科幻原型设计”的概念。

约翰逊身为一代英特尔的未来学家和首席工程师,他的角色是要为未来的信息处理技术制定出一个可行性的愿景。他的工作被称为“未来投射”,超出普通极客的理解范畴,整合了人类文化学,技术研究,数据,科幻文学来帮助公司获知信息技术和用户需求在未来世界(10-15年后)的走向。

约翰逊的父母一个搞工程一个搞IT,早在互联网诞生之前,约翰逊从事交互电视的研发工作,那个时候他就研发出了可以让观众在电视机屏上投票和买东西的技术。

约翰逊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科幻原型设计领域一直都是先驱。他讲述并撰写了大量的关于未来科技的文章,论文和科幻短片和长篇小说。而且,和谷歌那位未来学家科兹维尔一样,他也拍电影。

早在2013年,由他主导,受他写的一系列科幻原型小故事的启发,英特尔开启了一个名为“21世纪机器人”项目。这款被植入了英特尔芯片的叫Jimmy的陪伴型机器人,具备高度开源、可定制化和可迭代的性能。这款小机器人说白了就是为了用来展示英特尔芯片的高性能。

约翰逊希望通过运用开放源码模型来激发人们在机器人设计过程中的创造力,通过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机器人设计中来,机器人领域也许会取得迅速发展,同时这也会带动诸如医疗保健、公共交通等领域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

机器人Jimmy

为了进一步巩固推广“科幻原型设计”理念,约翰逊在2000年初举办研讨会,研讨会上产出的科幻原型设计,还被投入研发和商用。英特尔公司还专门为此做了纪录片,详细阐述了“科幻原型设计”的方法论。

“科幻原型设计”的主要方法,其实就是为了某个明确意图,在现有实践的基础上构想出科学幻想故事,科幻故事里描绘的内容可以做为产品原型,以该原型为蓝本,人们可以探索更加广阔的未来。

约翰逊多次强调,“科幻原型设计”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通过推演现存的实践和理论,告诉大家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去设计和革新未来。在接受福布斯杂志的采访中,他坚定得说,自己不想成为那个武断得说自己是正确的人,“我们的工作(科幻原型设计)就是让它变的正确”。

与未来学家科学预测只局限在小范围科技精英圈子不同,只要是遵循“科幻原型设计”的方法论,不论是科学家,工程师,商人,社会政治学家还是作家,电影导演,大家都可以去创造“科幻原型”science fiction prototypes' (SFPs)。

于是乎,在“科幻原型设计”理念的倡导下,大家跃跃欲试,真的出现了搞电影的为百年老车福特设计科幻未来这样的经典案例。

3. 科幻原型设计 面向未来的新视野

2002年,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好莱坞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一经上映引起观众强烈反应。不是因为情节,甚至也不是因为主演,而是因为电影里展现的科幻世界,让人神魂颠倒。一些观察者认为,这部电影为科幻向真实科技的转变搭建了桥梁,提供了通道。

电影《少数派报告》海报

电影《少数派报告》改编自1956年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Philip K. Dick)的短篇小说。预言型计算机、人类与机器连接、以屏幕为基础的语音交互,迪克的作品启迪了一代科学家和工程师对这种未来的深度思考。

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展示的科幻设计,人带上手套在透明大屏上操控数据的场景,被认为是继科幻作品《星际迷航》(Star Trek)以来最重要的虚构人机交互界面。

以至于苹果手机的首席设计师之一巴斯.奥丁(Bas Ording)说,苹果最初的触控交互设计,直接的灵感来源就是电影《少数派报告》里展示的手势控制操作系统。

电影里这些有关科幻场景的美誉,要归功于幕后工作者电影《少数派报告》的制作设计师亚历克斯.麦克唐维(Alex McDowell)。

亚历克斯.麦克唐维在好莱坞电影工业赫赫有名。除了《少数派报告》,他经手设计的电影还有大卫·芬奇的高分电影《搏击俱乐部》 Fight Club‎ (1999),蒂姆·波顿导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Charlie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2005)等等20多部好莱坞电影。就是这位被电影工业趋之若鹜的金牌制作人,2018年给福特汽车打造了一个面向未来的人、车、路城市幻想空间。

2018年CES大会上, 福特汽车提出“明天的城市”和“重拾街道”的理念,采用创新的移动出行技术,通过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车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以更公平的方式分享街道和空间,为更多人提供城市生活的设施和便利。

福特想要通过发展智能汽车和联网系统,回归旧时“街道”对人和城市的意义,把资源还给人们,用科技塑造未来的城市交通空间。

福特汽车科幻原型设计概念图 源自“实验性设计”公司(Experimental.Design)网站

麦克唐维这样描绘他的工作性质:“我们所做的与预测未来或者趋势无关。我们是要去寻找,能够在多方位恰当得反应每一个独特世界的,闪烁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性的弧光。”

麦克唐维自己的公司“实验性设计”(Experimental.Design)的做法,跟科幻小说惯常的套路一样,首先构建一个充满丰富想像的世界,然后描绘这个世界的丰饶和危机,最后想办法怎么修正(拯救)它。为客户创造一个前瞻性的虚构世界,这个世界里一些新奇创意性的想法和专利IP可以供客户近一步开发获利。

延续2018年CES上的理念,2019年CES福特汽车将“重拾街道”理念近一步加深,展示了一套面向未来的、下一代蜂窝车联网(C-V2X)通信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车辆之间的“互联互通”,比如一辆实现了网联化的警车,可以实时接入数据库,节约了警察分析数据和信息的时间,这也是挽救生命的宝贵时间。

这些创新应用场景,目前还没有大规模普及商用,静下心来想想,如果将这些场景植入某个科幻电影,必定是浑然天成,毫无违和。

作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客座艺术家,南加州大学媒体实验室的主导,创办“世界建构”学院(World Building Institute),麦克唐维在娱乐、商业、学术行业穿梭播种,与《少数派报告》、福特汽车、耐克、波音飞机这些勇于创新的企业一同探索发掘未来世界。

“我们先了解客户的愿景、意图或者他们想如何激进、猛烈得颠覆他们之前的模式。鼓励每一个客户用开放的心态面对重新建构世界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性及出乎意料的结果。如果客户觉得哪个幻想非常燃,那我们就保留那个幻想。”

像麦克唐维这样的“实验性设计”公司,还不止一家。

2012年阿里.波普尔(Ari Popper)创建了他的公司“科学未来”(SciFuture)。做市场调研工作的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上科幻写作课的时候,突发灵感,觉得科幻小说可以用来帮助公司。波普尔是“科幻原型设计”理念的严格拥护者。

阿里.波普尔(Ari Popper)

他的公司“科学未来”旗下有200多名科幻小说写作者和视觉专家,有新入行的,也有如刘宇昆这样的雨果奖获得者,世界顶级科幻小说大家。

刘宇昆,对,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被爱称为“小刘”,将“大刘”刘慈欣的《三体》翻译成英文,推向世界并获得“雨果奖”世界科幻小说最顶级奖项的刘宇昆。

通常的操作流程是,由客户先定个主题,比如“FF(FaradayFuture)新物种的未来”,然后分派给30多个作者在此主题之上开始耕种,然后波普尔和公司会去从知识产权、故事的新奇度和技术层面审读这些科幻故事(通常1000字左右)。然后从中挑出5个左右继续打磨后,把这些精选的故事用图文或者其它媒介提交给客户。一旦客户被某个故事里的科幻想法所打动,公司就帮助客户制作出设计图,有的甚至帮助客户直接做出一个产品原型。

波普尔的公司用相似的方法为好时巧克力(“可食用3D打印机”)、福特(“车主的未来”)和VISA(“明日的交易”)提供了科幻原型设计。

4. 面对未来,你是哪种人?

从创立“科幻原型设计”理念的约翰逊,到“实验性设计”公司的创立者好莱坞制片麦克唐维,再到“科学未来”公司的创立者波普尔。在科幻正席卷全球的时代,这些公司发现了科幻在更广泛行业里的应用和卖点。

麦克唐维骄傲得说,他们正试图用某种不可思议的浮夸的方式改变世界;波普尔认为他们的业务所做的事情,是生动得运用科学幻想来解锁创新。他们都对科幻原型设计这套方法论满怀信心。

2018年Netflix13亿美金的原创内容投资,有三分之一都投到了科幻题材内容的制作,因为科幻是这家世界流媒体巨头最受观众欢迎的题材;全世界范围内有关科幻的播客,图书、网站和研讨会也越来越多;而在中国,刘慈欣的科幻大奖小说《三体》和电影《流浪地球》正在点燃中国人对科幻的热情。

但是,只有持续不断的科学幻想和创新才可以帮助我们维持这份对人类未来和未知世界的热情。刘慈欣只有一个。科幻小说家也只是一个小众群体。而科幻也不仅仅是只服务于娱乐。

美国有个知名的学者说过,当谈到未来的时候,其实有三种类型的人,

  • 让未来发生的人
  • 使未来发生的人
  • 还有那些好奇什么会发生的人

准备好用科幻原型设计自己的未来了么?面对未来,你是哪种人? 

本文系作者 以太光小昭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