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火火的丹麦造陆运动,和它恍恍惚惚的“硅谷梦”

硅谷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不断涌现的造富神话固然令人向往,但抛开那些强者的光环和滤镜,它也并不是一个终极的理想国,仍然充斥着这种各样的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脑极体

硅谷,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谁都想朝圣,也谁都想模仿。而在各种花样百出的“XX硅谷”中,欧洲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劲敌。

不过,往常提到“欧洲硅谷”,我们第一时间能想到的,可能是瑞典,一个全球人均独角兽(估值达10亿美元的科技创业公司)数量最多的地区,坐拥Spotify、Skype、True Caller 等知名互联网公司;

也可能是英国,那里是欧洲最强大的人工智能中枢, 19万科技公司聚集的伦敦更是有着像DeepMind这样的顶级明星。

亦或是德国。全球AI论文产出最多的10家科研机构中,德国占到3家。并凭借强大的工程背景,在仿生机器人、智慧工业、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领域都颇具竞争力。

跟这些星光璀璨走花路的邻居相比,丹麦不论是在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影响力上,存在感都相形见绌。

因此,最近丹麦准备建九个无人岛打造欧洲硅谷的消息传出,立刻让全球人民满头黑人问号,连他们自己的民众都觉得不可思议,纷纷投出了“反对票”。

不过,丹麦的“硅谷之梦”,大致可以看做是整个欧洲大陆的一个缩影:如果高科技之潮迟早要席卷全世界,本土国家又为什么在建“硅谷”这件事上屡战屡败?

愚蠢还是新生?丹麦用9座人工岛做一场“硅谷梦”

今年1月,丹麦政府和根本哈根市长,共同宣布了一块310万平方米的土地开垦计划“Holms”,其中包括用填海的方式建造9个人工岛,用来发展绿色科技和创意产业,整个项目预计于2040年完工。

该项目公布了一些未来商业计划,比如建立一个北欧最大的废弃能源处理工厂。可以将150万居民的生活废品和废水转化为清洁的水、资源和沼气。加上蓄热、风力涡轮机和其他绿色技术,预计每年将减少至少7万吨二氧化碳,并生产30多万兆瓦的清洁能源。

每个岛屿还有一个自然带,用来打造绿色游憩区,设有单车道、水上运动设施及观景台,为游客与动物们提供惬意的娱乐活动场所。

但是,尽管官方人员声称此举将有助于增加丹麦的国际竞争力,打造“欧洲硅谷”,未来将吸引380间企业进驻,创造3万个就业机会。但民众们显然没有那么好忽悠,纷纷提出了反对意见。

毕竟与政治家画出的大饼相比,引入外来劳工可能扰乱当地的交通系统,带来文化冲突以及当地人工作机被抢走、加剧不平等的担忧,恐怕还更真实一点。

更何况这个项目一旦被国会通过,除了依靠卖地获得建设资金外,还要动用大笔政府财政和退休基金。在没有清晰合理的商业模式和更好的城市空间解决方案之前,贸然花费重金开疆拓土,自然很难得到支持。

理想丰满,现实总是骨感:可望不可即的“硅谷”

从事实来说,丹麦发展高科技产业是有一些优势的。

首先是哥本哈根的商业环境友好度,税率低,办公室租金也十分美好(比斯德哥尔摩低50%,比柏林低20%),让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运营,解决中小微创新企业的资金困境;

劳动力市场也很优质。雇主不需要支付社会保障费用,用人机制更为灵活。并且,丹麦的教育质量以高水准闻名,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支撑高科技产业的人力需求。

另外,丹麦的可再生能源、工业机械化、基因生物等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社会的信息数字化水平很高,也并不缺乏这方面的高科技企业。比如前不久就有来自丹麦的创新企业,发布了名为Corti的AI助理,可以通过语音识别软件,利用机器学习判断来电者的言语线索,判断出患者是否心脏病发作,准确率高达95%。

政策和学界方面的动静也不小,2018年1月发布的《丹麦数字技术增长战略》,每年拨款 1.25 亿克朗,用以发展AI、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丹麦技术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也已经将人工智能引入了本科课程,培养未来人才。

可以肯定的是,丹麦在欧洲甚至世界的高科技版图中,将会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那么,为什么一旦打起“欧洲硅谷”的小算盘,就被群嘲了呢?

当我们谈硅谷,究竟谈些什么:“欧洲硅谷”们为何屡败屡战

其实也不能怪丹麦太心急,毕竟整个欧洲的大城市,比如柏林、伦敦、慕尼黑、爱尔兰,甚至爱沙尼亚,都曾经“被硅谷”过。“欧洲硅谷”称号不要钱似的免费发放,缺啥不能缺排面,怎么能不给哥本哈根安排一个呢。

虽然说“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但要是真想这个flag立得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没有那么容易。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人们眼中的硅谷,到底是什么意思。

关于硅谷之所以为硅谷的种种缘由,狗头军师和分析专家能比成功敲钟的互联网CEO多几百倍。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话:硅谷是一个集工程专业知识、蓬勃的商业网络、深厚的资金池、强大的学术和冒险文化于一体的超级现象,这些苛刻而精密的条件构成了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使得硅谷无法复制,尽管其他国家曾经无数次地尝试过。

如果我们抽丝剥茧、去粗取精地找出那些硅谷高科技公司成功的必要条件,它们或许是这些:一是高校研究人才供给和多元产业融合;二是海量的数据资源;三是风险投资与政府双双护航的创投环境。

而目前的丹麦对这些优势的占据,虽然有,但显然是很不充分的,与同类城市相比却不具备太大的优势。

比如,相关行业的顶尖人才早就被巨头和资本垄断的差不多了。从论文发表的数量和研究成果来看,丹麦产学界的研究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

另外,丹麦虽然完成了基础的信息化,但只停留在数据采集方面,至于如何利用智能传感器和AI算法将其化为真实可见的“技术武器”,目前还没有见到有说服力的案例。

另一个关键点是,在风险投资和成果转化上,丹麦也是非常love&peace,以政府出资为主,也就少了一点企业家精神和冒险的文化氛围,加上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自然也就不像美国那样有充沛的市场资本涌入,推动创新公司快速成长并向着商品化转化。

如此一来,对于丹麦乃至其他“硅谷们”来说, “小富即安”或许可以,缺乏让“最强大脑”们前来安家拼搏的生态环境,想要孵化出一个充满活力、引领整个大陆的创新集群几乎不可能。

换个角度想,或许本就不该有下一个硅谷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换个角度想一想,或许“下一站硅谷”这样的愿望,本身就毫无意义。

硅谷对世界的影响力和不断涌现的造富神话固然令人向往,但抛开那些强者的光环和滤镜,它也并不是一个终极的理想国,仍然充斥着这种各样的问题。

最常见的比如贫富差距、交通堵塞、性别歧视、巨头垄断等等,一直为评论家们所诟病。加上苛刻的签证和越来越不友好的政策,尽管它依然是高科技的胜地,但重要性已经开始下降。而越来越多的资本机构,科技投资者的全球活跃,加上即时通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也让另一种全球协作创新模式成为可能,某一个地区成为技术中枢的理由似乎开始站不住脚了。

创业公司甚至还掀起了“逃离硅谷”(“Off Silicon Valleying”)风潮。有调查显示,46%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几年离开湾区,而硅谷投资人也开始将三分之二甚至更多资金投入湾区以外的初创企业。

凤凰城和匹兹堡成为自动驾驶汽车的中心;纽约成为媒体初创企业的中心;伦敦成为金融科技的中心;深圳成为智能硬件的中心。未来,也许丹麦会成为生物医药或能源创新中心。

从这个角度讲,创新并不需要copy一个原汁原味的硅谷。

纵然这些地方无法单独与硅谷相媲美,但它们却代表着另一种可能性:一个创新更加分散、伟大的想法能够在世界各地被欢迎的未来。

总而言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硅谷第一大创新集群的地位没有被撼动的迹象。但它的单一文化正在被越来越多元的创新文化所冲击。从这个角度来讲,“欧洲硅谷”们虽败犹荣。

当然,各国政府和创新者如果能抛弃对“硅谷梦”的原始崇拜和命名审美,走出自己的路,那就再好不过了。

脑极体

1201篇资讯

粉丝

本文系作者 脑极体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49
4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