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为何是一家科技公司”的三个另类视角

别被迷惑,看一家公司的属性要看它是怎么赚钱的。

小米前一阵递交了招股书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被翻出来讨论:小米究竟是一家硬件公司还是互联网公司?“身份”背后的关注点在于小米的当前估值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空间。雷军反复抛出“互联网论”,不排除向资本市场讲故事的用意,但也可能代表了他对这家公司的期许。

最近围绕蚂蚁金服新一轮融资与IPO计划的传闻再一次集中爆发。其实在大约一年半前,这家超级独角兽的内部也经历了一次“身份困扰”:到底是一家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后来管理层想通了,坚定的定位于后者,甚至把国际市场上惯用的Fin-Tech改成了Tech-Fin,以证其身。

如果当初把这个问题抛给我,我可能会从以下三个比较另类的角度去回答。虽然蚂蚁金服的不少业务与金融相关,但它确实是一家科技公司。

如何赚钱?

看一家公司的属性,不能被“它是靠什么赚钱的”“它在哪个行业赚钱”这种表象所迷惑,而应该看“它是怎么赚钱的”。提到赚钱可能有点俗,但获取利润是商业的本质。举个例子,今日头条是一家科技公司吗?我想10个人得有9个人说是。那传统媒体呢?肯定不是。当年的门户网站呢?可能10个人有5个会否认。

这三种公司都是靠广告赚钱的,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广告,这点没本质差别。但从“怎么靠广告赚钱”这件事上,差别巨大。今日头条是用机器算法分发信息,先不管这种方式产生的信息是不是低俗,它都用一种洞察人性的手段、高效率的连接了人与信息,再把广告主介绍给用户。背后的算法代表着一种科技。

从这点看,传统媒体与当年的门户网站在获取广告上没多大差别,媒体(网站)与读者(用户)是割裂的,广告与用户是靠想象与经验感知出来的。如果拿门户刚兴起时的年代眼光去看,门户网站算是科技公司,因为它用在线化打破了用户边界,但20年后再去看,它们可能算不上科技公司了。

我想说的是,公司属性问题需要用一种动态思维去看。当“在线”成为现代公司的标配后,它就需要一些其他的科技储备去证明自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到趋势和本质。

以这个思路看蚂蚁金服。它的保险、贷款、支付等很多业务与传统金融机构的主业并没有太大差别,有些甚至赢利点也是相同的,它也曾像传统金融机构那样去申请并获取各种牌照,但这都是表象。

互联网行业区别于传统行业最核心的三个维度是:技术、渠道、数据,这也是构筑蚂蚁金服根基的三叉戟。比如技术,蚂蚁金服的风控能力、人脸识别不仅满足了自身的业务需求,还能对外输出;渠道,就是触达用户是用互联网的方式,这个上面说过了,单纯的“在线”已经不是科技公司的独享。

5月初,一份蚂蚁金服的融资材料被曝光,从中可见一斑:

2015年,蚂蚁金服约64%的收入来自支付连接,23%来自金融服务,14%来自技术服务。2016年,其来自于支付连接的收入为65%,技术服务的收入比例上升至17%,金融服务收入占比为18%。2017年,技术服务的收入占比大幅上升至34%,支付连接收入占比下降至54%,金融服务收入占比缩水至11%。根据预测,到2021年时,蚂蚁金服的技术服务收入将上升至总收入的65%,超过支付收入成为第一大收入项。

换句话说,蚂蚁金服的收入构成越来越倚重技术服务。这些技术服务包括为资产管理合作提供个性化的投资者服务、区块链、人工智能、安全、物联网和金融云等。

技术储备与开放

蚂蚁金服的理念是做全球的普惠金融,单听这个口号体现不出什么科技感,但考虑到普惠金融的现实环境就不一样了。因为给印度的小商户放贷、让肯尼亚人跨越银行卡时代用上移动支付,传统方式是做不到的,需要超出金融行业的技术做支撑。

记得FactSet统计全球大公司2017财年技术与研发费用,排名前五的依次是亚马逊、谷歌、因特尔、微软、苹果,都是典型的科技公司,亚马逊一年花在研发上的费用高达161亿美元。蚂蚁金服上市前的相关数据不会公开,我了解到,蚂蚁现有8000多员工里有近五成是工程师背景,内部搭建了三层技术团队,前端各业务线的工程师、负责搭建基础设施的“中台”工程师,以及着眼于未来科技的创新团队。

从三年前马云为默克尔演示刷脸支付至今,蚂蚁技术团队积累了像生物识别、机器人客服、区块链技术溯源、图像识别、无人值守、VR支付、物联网支付等产品,并从去年10月云栖大会开始集中做生态开放。一家公司的技术沉得越底层,“护城河”越宽。放在全球视野,支付宝持续与各地电子钱包建立合作,以技术输出方式间接服务当地消费者,也是一种“中台”思路。

从商业史的趋势上看,国内互联网公司已经过了利用人口红利、靠规模驱动的黄金时代,未来应该是技术驱动的时代。技术储备的领先度与开放度将对社会各要素重新分配,这也是为什么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很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P/E法

换做资本市场的视角是怎么看这家公司的呢?先来大致算算蚂蚁金服的P/E值(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值),它反映了投资者愿意“溢价”多少倍去买一家公司的股票,一般科技公司比传统行业的P/E更高,估值也相应更高。

据阿里巴巴发布的2018财年年报,蚂蚁金服一年里付给阿里巴巴的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是34.44亿元,参照此前两家公司37.5%的税前利润分享计划(伴随阿里2月份宣布入股蚂蚁33%,该利润分享计划将终止),蚂蚁的年利润大概是91.84亿元(约合14.5亿美元)。

巴克莱投行最近给出的蚂蚁金服估值是1550亿美元,照此计算它的P/E是106倍;即使按照年初该投行给出的1060亿美元估值计算,蚂蚁的P/E仍达到73倍,明显高于传统行业的市盈率水平。相比,A股银行股的平均市盈率是个位数。

当然,单纯看P/E具有比较大的片面性。因为越是规模大的、成熟的、处于发展周期中后期的公司,P/E越接近稳定,越能反映这家公司的真实情况,比如阿里巴巴与腾讯目前各自都是50倍上下的市盈率;相反,P/E的参考性也会打折扣。但不妨把73倍的P/E作为一个衡量蚂蚁金服属性的参考依据。

蚂蚁金服是一家科技公司的定位已毋庸置疑,还有一些好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就不一一列举了。由于支付(钱)、技术这些底层的要素比电商、物流、社交等更天然的具备全球化的基因,所以蚂蚁的信用体系与全球化将是其未来估值的两个驱动力。

本文系作者 一千二百字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快报

更多
29
26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