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架国航飞机被劫持,我们总结了这些反劫机技术

虽然这次劫机事件最后看起来是虚惊一场,有惊无险,但保证航空安全,人类在与劫机做斗争的历史中,有很多惨痛教训。

今天,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一架从长沙飞往北京的航班号为CA1350的客机,在上午09:36分,位置距离郑州新郑机场以东约90千米,高度约8108米,宣布被劫持,应答机代码设置为7500。

机组立即决定备降郑州,09:40分,飞机从8000米高空开始下降高度,10:01分,飞机平安降落在郑州新郑机场。而在一般情况下,飞机从8000米或以上的航线落地,大约需要30~45分钟。

飞机被安排停靠在远机位,目前乘客已经安全离机。

据网友爆料,该事件是因为一名乘客在客舱因不明原因劫持了乘务员所致。之后,国航官方微博发博消息称,人机安全,正在处置。

(图片来源中国国际航空微博) 

而据民航局官方发布的权威消息:2018年4月15日,CA1350长沙—北京航班发生机上一名男性旅客胁持乘务员事件,机组按处置程序备降郑州新郑机场。13时17分该事件已成功处置,机上旅客及机组人员安全。后查实,该男性系用钢笔做胁持工具。 

(图片来源中国民航网-新闻中心微博)

在整个航空史上,劫机的事情发生过很多次。虽然这次劫机事件最后看起来是虚惊一场,有惊无险,但保证航空安全,人类在与劫机做斗争的历史中,有很多惨痛教训。“9·11事件”惨案还历历在目,如何才能避免在未来再次发生这样的惨剧呢?事实上各个国家也都在研发反劫机的技术,钛媒体编辑今天就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反劫机的相关技术。 

1、远程飞行遥控

根据美国国家专利局的文件显示,航空业巨头波音公司已经开发了飞机远程遥控系统方面的技术。这至少在理论上可以预防再次发生像9/11事件那样的大规模恐怖袭击。那次恐怖袭击造成世贸大楼倒塌,五角大楼部分受损,超过3000人遇难。

波音公司发言人道格·阿德勒(Doug Alder)表示,该公司目前并无生产这种技术设备的打算。而根据一家德国报纸的报道,德国电子巨头西门子公司也已经在全力进行着类似技术的研发。

2、生物识别技术:防止灾难重演

防止劫机事件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当然就是从源头上封堵缺口,从一开始就阻止恐怖分子登机。

如今美国的民航班机已经全部安装了爆炸物探测装置,它能够对所有乘客的行李和手提包进行检查,甚至还装备了引发巨大争议的人体扫描透视仪,它能穿透人的服装,看到里面隐藏的武器或爆炸物。
据已经退休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教授保罗·恩克曼(Paul Ekman)的说法,目前,科学家们还在研发的一种更加先进的设备是人脸情绪识别系统,它能从茫茫人海中识别出可能有着“欺骗性”表情的旅客。
其它正在研发中的设备还包括能够从人群中远程识别出血压不稳或心率异常的技术,一旦这些新技术进入成熟应用阶段,将极大地提高机场预防恐怖袭击的监控能力。

3、远程录像监控
为了对付劫机企图,科学家们还有其它招数。
如欧洲科学家正在研发机载监控系统,这是根据欧盟委员会欧洲未来航空安全环境项目提出的设想。这套系统将在飞机机舱内安装传感器和摄像头。这一复杂的设备可能还将有能力识别可疑乘客的面部特征信息,并察觉旅客的异常动作和其它行为。

4、闪光枪

根据2002年美国国会听证会上显示的那样,美国政府正在考虑给民航机组配备类似闪光弹的非致命性武器。它能发出强光造成瞬间致盲,却没有任何生命危险。这样的武器将使机组人员有能力在不伤及普通乘客的情况下反击并制服歹徒。

5、超薄贴身盔甲
还可以给机组人员们的人身安全加上最后一道防线,给他们的身体加上盔甲。
如密歇根大学的化学工程学研究人员现在正在开发一种超薄纤维材料,将300层粘土矿物和高分子聚合材料合成在一起。
与此同时,来自美国,欧洲和中国的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将常规的棉花和超强硬度的碳纳米管材料结合了起来,制成一种具有超级强度,但却柔软舒适的贴身衣物制作材料。虽然薄薄一层,其强度却相当惊人,它甚至可以抵御子弹的射击。

6.导弹干扰装置

恐怖分子可能会在机场附近埋伏,并使用肩扛式导弹直接向客机发动袭击。由于利比亚陷入混乱的局面,现在这种武器正变得更加容易得到。现在应对这一情况的技术也已经在研发当中,包括一种使用红外辐射来干扰来袭导弹制导系统,使其偏离目标的装置。不过,每一套这样的装置价值数百万美元,每年还需要花费数十万美元进行维护,这使得单机维护的费用变得让飞机制造商和政府部门难以接受这些设备的大范围部署。 

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当恐怖分子冲进飞机驾驶舱时,地面反恐怖官立刻便收到了飞机发出的警报。他们立即使用远程遥控使驾驶室控制系统不受其控制,并自动进入无法人工干预的自动飞行模式,随后在地面远程控制下在一处安全的机场着陆。在那里,反恐部队将发动突袭,逮捕或击毙恐怖分子,从而尽可能的解救人员。

本文系作者 王糈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