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短板、技术侵权、侵犯隐私,今日头条的未来任重道远

追求效率和体量是企业本能,但如果建立在技术侵权之上,多少就有些空中楼阁的意味了。

年前,百度与今日头条曾因“打头办”传言猛烈互攻。一个前媒体人在微博放出几张疑似百度内部图片,佐证“打头办”确实存在,随后今日头条便发布声明称百度“黑公关”。

不曾想,一场轰轰烈烈的口水战因春节假期的到来逐渐没了声响。互联网行业过去不乏有这样的案例,从爆发到高潮最后偃旗息鼓。这样的口水战恐怕到最后也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双方你来我往所依靠的信息均是捕风捉影,没有实锤谁胜谁负自然也就无法分辨。

但对于当事人双方来说,这不是一个双输的局面。毕竟一场不会伤及根本的口水战,在公共关系危机上难以对企业品牌造成实质性影响。在科技行业,真正有杀伤力的另有其人。

比公关战更可怕的是技术侵权

在与百度发生战争的同时,今日头条也面临着另一个危机,这场危机的严重程度甚至比“打头办”还要更多几分。

今年2月1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下称专利复审委员会)针对一件名称为“基于移动终端的图片转换方法及装置”的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010232095.1)作出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书,维持涉案专利权有效。

此次无效宣告请求人为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今日头条),涉案专利权人为优视科技有限公司。

什么是“基于移动终端的图片转换方法及装置”呢?简单来说,这是一项节约内存空间、增强用户阅读体验的专利技术。用户在浏览图文资讯或者组图的时候,客户端不会一次性呈现所有图片,直到预判用户需要浏览某一图片时,才提前进行创建。这既保证了用户浏览到任何一屏时,图片都能被及时创建好,同时也极大地减轻了手机内存的压力。

此次纠纷源于2017年的一起专利诉讼。2017年3月,广州市动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动景公司)以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侵犯涉案专利权为由,将其诉至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也就是今日头条在没有获得UC许可的情况下在其App中使用了这项专利技术,涉嫌侵权。

这件事情年前因为今日头条与百度的公关战并未引起业界反响,但涉嫌技术侵权却是比公关战更严重的事件。

今日头条的空中楼阁

有关今日头条侵权,见诸报端最多的应该内容版权纠纷。过去几年,有很多今日头条被内容版权方诉至法庭的案例。今日头条自诩是一家技术立足的企业,但其引以为傲的算法推荐正是众多内容版权纠纷的源头。

几个有代表性例子,2017年5月,南方日报社发布反侵权公告,称2016年至今,“今日头条”客户端未经许可擅自转载其版权作品近2000条。在此之前的4月26日,腾讯和搜狐以涉嫌侵犯其所属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将今日头条诉至海淀法院。更早之前,包括新京报网、《广州日报》、《长沙晚报》、《楚天都市报》等各类媒体都曾因版权侵权和今日头条发生过版权纠纷。

版权纠纷和内容低质是长期以来压在今日头条顶上的两座大山,甚至由此引发了外界对今日头条价值观的质疑。2016年张一鸣接受了《财经》专访,在业内看来这是媒体与企业家之间一次经典对话。张一鸣罕见的对媒体、对外界敞开心扉,给人们机会窥探这个巨头企业掌舵人的内心世界。也正是那一次专访,张一鸣向外界回应了关于价值观的质疑,头条的价值观是提高分发效率、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追求效率和体量是企业本能,但如果建立在技术侵权之上,多少就有些空中楼阁的意味了,甚至也能看作是价值观缺失的一种表现。

相比公关战,技术侵权有很大不同。一般情况下技术侵权都有充足的证据加以证明,而往往涉嫌侵权的企业一旦败诉,后果十分严重。不仅企业品牌有损,还会面临巨大的经济赔偿。2014年苹果与三星的那场世纪专利大战的结尾,虽然法院手下留情并未判处三星侵权的多款设备永久禁售,但后者也因此付出了10亿美元的昂贵代价。

而且,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就在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还就《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意见》表态,称将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降低维权成本,有效遏制和威慑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可以预见的是,今天以及未来技术侵权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任何企业或者个人想走捷径都会越来越困难。

换个角度看,如果智能、精准的推荐是建立在隐私侵权的基础上,就与当年快播案王欣秉持的“技术无罪论”一样了。

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工具是人的创造物,它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

巨头企业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应该对用户的个人隐私予以尊重和保护。

作为一个过亿量级的信息分发平台,今日头条如果把繁荣建立在一个空中楼阁之上,不停在边缘游走试图赢得这场危险游戏的最后胜利,这样的胆气值得钦佩,但做法却不能苟同。任何健康的商业模式,都不是无中生有而来,尤其是科技公司,对技术的倚赖和对用户的尊重,是一家企业始终无法绕过的安全线。

本文系作者 解码Decode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