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杀手”还是“读心专家”?不充电机器人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

这种对湿度敏感的微型机器人可以像个“家庭护理员”一样待在抑郁症患者的身体里,每当患者体内多巴胺和5-HT浓度下降时,能够及时地发出反馈,并且移动到相应区域释放单胺类递质来缓解抑郁症症状。

你见过不用充电不用电池的机器人吗?

可先别笑,还真有!

最近韩国首尔大学的研究者研发了一款名为“hygrobots”的微型机器人。它不仅能够爬行和前后蠕动,还能像蛇一样自如地蜷缩,更神奇的是,它不需要电池也不需要充电,而是靠吸收空气中的湿气来为自身提供能量。

说实话,它单纯从外观来看确实不像是拥有着复杂结构和精妙功能的微型机器人,还长得跟被剪碎了的塑料片一样,平淡无奇。但是事实是,它小小的身躯里的确蕴藏着神奇的能力。

从向植物“取经”而来的研发灵感

吸收湿气就能提供能量?这款神奇的小机器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呀,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了解到,它的设计灵感源于植物。我们都知道,松果的鳞片在潮湿时紧闭,在干燥时则打开,这样可以使它内部的种子传播得更远。这种机器人的灵感也就来源于此。它不是由植物材料制成,而是模仿其背后的机制。

“hygrobot”的执行器采用吸湿的敏感膜组成的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生产的定向排列,从而迅速膨胀和收缩来纵向响应湿度变化。基于非对称摩擦系数加大整顿振荡弯曲运动定向运动。

简单来说,就是这个小机器人由纳米纤维制成的两层组成:一层吸收水分,而另一层则不吸收。当机器人被放置在潮湿的表面上时,吸湿层膨胀,使机器人弓起;吸湿层变干后机器人回落。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便能使机器人移动。它们可以通过吸收地面或空气中的水分来改变自身的形状和大小。

这样一台完全依靠吸收空气中水分来运行的机器人是很有价值的,因为空气中的水分是一种全天然的能量来源,源源不断,不费成本;而且也没有毒性,不像电池有可能会发生爆炸。这也是这种微型机器人未来或许能用于人体内药物运输、为人类治病的关键。

“hygrobot”——治疗疾病方面的冉冉新星

由于这款微型机器人在能源提供、运动机制等方面的特殊性,这让科学家们看到了它在未来应用于医疗行业的巨大可能性。

由于自身体型小、结构简单,所以很容易根据不同的场景需要制成不同的形状。为了检验它的潜力,研究人员将用抗生素浸泡过的“湿度机器人”放到覆满细菌的培养皿上,它能自行穿过培养皿,留下一条杀过菌的小道,像毛毛虫蠕动留下的粘液痕迹一样

按照相同的原理,将来这些机器人也可以仅靠使用皮肤或者人体内部水分来推动自己,将药物输送到人体各个部位。此外,由于它们对空气中的湿气非常敏感,除了在人体内运送药物之外,还可以配备传感器,根据对其他气体作出的反应来检测人体生理环境来诊断疾病。

由于这种机器人体型极小可以进入人体内部,所以在未来对于很多外部仪器无法做出准确诊断或者不方便治疗的疾病——比如说脑部、妇科和内脏之类棘手的领域,期待它能够大显身手。而且它能够在指定区域精准用药,所以在疾病治疗的疗效提高和成本降低方面,或将掀起一场革命。

江湖人送“癌症杀手”绝非浪得虚名

对于很对人来说,癌症仍然是困扰他们的“不治之症”。肿瘤是人体细胞无限制增殖以及病态地无限吸取养分,导致身体某一个部位的细胞生态变化的一种疾病。恶性的肿瘤便是癌症。目前医疗界对癌症还拿不出什么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癌症诊断书就像是死神的名帖,一旦被它的阴影笼罩,就等于半只脚踏入了鬼门关。

但是现在这个能像毛毛虫一样蠕动机器人,或许能为广大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这款微型机器人使用的是纳米纤维材料,非常有韧性且不易破损,这为它在复杂的人体内穿行并且将所运载的药物完好无损地送达指定治疗区域提供了保证。

因为,遏制癌细胞增殖的药物早就研发出来了,但是传统的药物“敌我不分”,对于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都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在使用常规用药手段时,药物还没到达肿瘤处,就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被身体吸收了一大半;而在药物到达肿瘤处之后还能能被吸收多少,也不能够确定。因此在目前的医疗手段下,患者并不能够大量使用这些药物,否则不仅病情没有得到多少缓解,反而身体却因为药物的副作用而垮下来。

而有了这种新研制出来的机器人之后,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将药物输送到肿瘤处发挥作用,而不会在半途中对身体的健康细胞造成损伤。

除此之外,这款机器人不用电池也不用充电,这就避免了与含有硅或重金属的可植入装置相关的毒性风险,也能避免可能对人体造成的“二次伤害”。

练兵还需几何,方到用兵之时?

说到用于治病的可植入装置,值得一提的还有水凝胶机器人。其实,“hygrobot”并非首个被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小型机器人。去年,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团队在《科学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杂志上发表了关于自行研发的水凝胶机器人这一成果,它由磁铁激活,通过局部剂量性释放化学药物来治疗肿瘤,达到更高精度的靶向化疗。

顾名思义,水凝胶机器人采用的制作材料是与生物相容并且能进行生物降解的基于基于聚乙二醇(PEG)的水凝胶,对于人体和环境来说都更为友好。

至少在可植入装置的材料上,可降解的纳米纤维和水凝胶就预示着人类进了一大步。

此外,基于DNA折纸术来组装和制备DNA纳米结构并实现相应功能的技术也日渐成熟,这是一种类似于制作微型复杂芯片的摄影构图技术(photo-patterning technique)。材料能够通过埋入不同的生物化学模式,来响应DNA的特定指令(如弯曲、折叠等),达到改变形状的目的。这一技术大大提高了微型机器人的适用层面,使它能够在不同环境下改变自身的形状,来达到更好完成工作的目的。

水凝胶机器人需要外部的磁铁激活和引导,这一点也提高了装置的操控难度和对磁铁的要求,并不便于身体内部复杂器官的治疗。相比之下,“hygrobot”没有这个困扰,但是要使它精准地移动到指定部位并释放药物也需要后续的研究优化。如果能够在这一方面取得突破,那么我们相信它在药物运输、组织修复甚至破坏癌细胞植入等方面的潜力将令人瞩目。

所以很有可能不久后的未来某一天,当我们生病时,只需要吞下装着微型机器人的胶囊,他们在进入我们的身体后,能够承载着治疗疾病的药物,并且根据我们身体的不同构造变幻自身的形状,避开所有的障碍精准地到达“目的地”,释放药物或者消灭病原体,完成许多在现在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除了“癌症杀手”或许更是“情绪大师”

不过,这款机器人带来的想象力还不止于止。

因为它还有一个“身份”——情绪大师。

如果有一天,你能读懂卧室窗台上你养的那盆多肉在想什么、或者你家的猫主子对你的“伺候”是否满意,甚至你能够监控你侄儿的抑郁症并且稳定病情,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天方夜谭?或许微型机器人的发展,真的能让这一切变成现实。

从生理角度来说,抑郁症的形成是因为神经递质中多巴胺和5-HT等物质浓度降低而导致大脑额叶和边缘系统的病变。在临床中也通常通过增加单胺类递质的含量来治疗抑郁症。

这种对湿度敏感的微型机器人可以像个“家庭护理员”一样待在抑郁症患者的身体里,每当患者体内多巴胺和5-HT浓度下降时,能够及时地发出反馈,并且移动到相应区域释放单胺类递质来缓解抑郁症症状。

开个脑洞,人、动物和植物的情绪在细胞生理机制层面有着共通之处。人和动物主要是依靠大小脑的机制、神经元和激素的分泌来影响情绪,而我们目前则是通过测量记录植物体内生物电流的变化来观测植物情绪。微型机器人的投入可能将动植物情绪的研究直接提升到分子层面,将微型机器人放入其体内,由于它本身不含有金属也不需要充电等可能影响生物磁场的因素,所以可以将来自设备的干扰降到最低,大大提升得到的研究数据的可信度。

不管是微型机器人直接反馈动植物的情绪反应也好,还是提供相关数据供研究学习也好,它势必能够大大推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想象未来,我们能够通过在宠物主子体内或者心爱的盆栽体内植入微型机器人,就能感受到它们是怎么跟你无言地“撒娇”、“委屈”或者“吐槽”了。从动物到人类的交流或许算不上什么,但是植物跟人类的交流能够真正称得上是跨越物种的交流。

或许,这是微型机器人在人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方面最值得铭记的意义——让一切有灵之物的情绪能够被感知、被理解,用后科技时代的产物,完成人类最原始的梦想。

总结:微型机器人,正在向我们打开另一个世界

从医疗到勘测、从制造到国防,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开始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机器人向微型领域的发展,则意味着人类工作的精细化、精准化,将人类探索的层面不断放大到细胞级别甚至分子级别。我们将从无限接近生命起源的角度来探究生命的意义。有的时候看起来令人束手无策的问题却有可能在微观层面上迎刃而解。

因为自然界在本源上是相通的,宏观层面上截然不同的两个事物在微观上却有可能具有共通之处,这个小小机器人或许在不经意间就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玄牝之门”。

【钛媒体作者:智能相对论(微信id:aixdlun)】

本文系作者 智能相对论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这个世界是不存在读心专家的,有的只是被拿来吓唬百姓,但为什么有人能做到呢?这是因为基于长期的分析与见不得光的技术(如视网膜、听觉等)。当然如果有人见所谓的专家解读,建议使用双刃剑去对付。

    回复 2018.02.09 · via iphone
  • 畅想可以,但是这不就只是个药物投放的靶向工具嘛。某种意义上说成本太高,性价比还不如机器胶囊好呢。

    回复 2018.02.02 · via pc
130
2
120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