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国家宝藏》走红,博物馆美育开始回归大众

《国家宝藏》的走红让普通人对文物感兴趣,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兴趣,这本身就是美育的一部分。

“以美育代替宗教” 。

这是一百年前的北大首任校长蔡元培先生振聋发聩的一句话,打开中国美育的一扇大门,旗帜鲜明地拔高美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

所谓美育,是指培养人们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蔡元培在1917年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是想以近代艺术教育抵抗传统的儒家封建思想,也就是他口中的“宗教”。 

只可惜一百年过去了,各种此起彼伏的运动打乱了美育的步伐,使这种倡议没有深入普通人的生活,而仅仅留存在宗白华、朱光潜这样美学大家的书目里。 

一百年后的今天,他一定会感到欣慰,因为一档综艺节目《国家宝藏》,正在尝试击穿所有的社会圈层,让人们的目光又重新聚集在文物、博物馆的话题上,而博物馆正是美育的最佳之地,被认为是美育的代表。

《国家宝藏》是中央电视台制作和播出的一档文博探索节目。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9家全国知名的博物馆每家遴选出3件文物,以演绎的方式讲述其“前世今生”。 

虽然只是一档综艺节目,不能上纲上线和美育这样重大严肃的国民教育绑定在一起,但是这档节目能够唤起普通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文物的敬畏、对博物馆的热爱,引导人们走进艺术的世界感受美,启发心智,这档节目就是成功的,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国家宝藏》成功引爆年轻人的关注点 

《国家宝藏》本来应该在今晚八点央视一套播出的,俗称的央视一黄,是一个十分稀缺的档期,能在上面播出的节目,大部分都带有象征意义,如同《舌尖上的中国》《朗读者》一样。

但是这个节目有些乌龙。第一期播出的平台是CCTV3,因为播出之后反响太好,引发网友热议,所以一度改为央视一套播出,但是忽然在昨天又宣布重回央3的周日档。

至于多次变换的原因,目前外界尚不得知。 

但是这个节目无疑是火了,豆瓣9.4分的高分,接近80%的观众5星好评,让这个节目的口碑迅速发酵,慢慢走入主流观众的视野。 

它的形式是杂糅的。融合了纪录片+真人秀+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每一期节目邀请一位明星作为国宝推荐人,用真人秀的形式演绎国宝的“前世”;然后搭配素人讲解国宝的“今生”,期间穿插9家国家级博物馆馆长的评介,整体表达的视觉语言是记录片式的,因此与传统的鉴宝节目、当下流行的真人秀节目迥然不同,让人颇感新鲜。

最重要的是,这个节目唤起了年轻人的热情。很长时间内,央视出品意味着正经严肃的节目,很少能够引起年轻人的共鸣,逐渐被年轻人边缘化。 

但是这档综艺却意外受到年轻人的热捧。在第一期节目播出后,微博、豆瓣、知乎等社区型的平台上,年轻人们热烈地讨论着节目的一切,从李晨的演技到王凯的国宝守护人,从各种釉彩大瓶到《千里江山图》等。 

尤其是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众所周知,B站的用户大都是以95后、90后为主的年轻人,有数据显示B站90%的用户是25岁以下,身处一线城市经济和文化发达地区为主的群体。 

得到B站用户的好评就意味着得到年轻人的喜爱,他们用弹幕这种圈层属性强烈的媒介表达对节目的观感。 

节目之外,社会呼唤博物馆美育的回归

如果说,《我在故宫修文物》的走红是博物馆文化在大众层面复兴的起点,那么《国家宝藏》则是引爆点,这档节目让更多人的目光聚集在博物馆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地方。

博物馆最通俗的理解就是展览艺术品的地方,在这里,可以亲身感受到一个国家、民族甚至是人类发展的脉络,通过对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公众艺术鉴赏力、培养公众艺术兴趣,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推动社会发展。 

因此,从18世纪末就秉承开放原则的卢浮宫博物馆开始,西方国家就异常重视博物馆在公众艺术审美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在欧美等国家,周末进入博物馆欣赏艺术作品,接受艺术熏陶,净化情绪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 

可以这么说,博物馆成为西方国家接受美育最重要的地方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说,去博物馆的频次和一个国家美育水平是挂钩的。 

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去博物馆的次数仍然少得可怜,而且大多数都是走马观花,看看展览品标签、拍拍照就完事了,对于展览品的历史缺乏足够的关心,起到的美育作用十分有限。

《国家宝藏》的走红让普通人对文物感兴趣,对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感兴趣,这本身就是美育的一部分,是一个特别好的开头。 

更加可喜的是,在《国家宝藏》之后,《假如国宝会说话》《赢在博物馆》《穿越吧少年——爱上博物馆》也将相继播出。虽然他们的规模、话题效应与《国家宝藏》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它们对于吸引普通人走进博物馆,接受美育有着十分积极的一面。 

但愿这些节目播种下的火种可以燃起公众对于美育的重视,多走进博物馆,多感知艺术的魅力,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公民。

本文系作者 文娱商业观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节目意义固然很好,但别着急唱赞歌,认为我们的国民欣赏水平已经提高。说白了,节目创新演绎文物的前世今生是受欢迎的一个原因,主要还是因为明星效应。企图通过电视节目提高国民审美,永远是辅助。别再给学生减压了,让年轻人多读几本书吧。

    回复 2017.12.11 · via iphone
  • 节目我看过几期,很有意思,我比较喜欢,中华文化对于我们周边国家的影响不是一般二般的,渗透到他们的生活,我们曾经自豪的礼义廉耻,也被人家的孩子继承了,我们家的孩子却没有接受这一课的教育,是因为我们家的孩子的爷爷奶奶也好好学习这一刻,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的品质被他们的爷爷奶奶无奈的带走了,这是我们可悲的一面。

    回复 2017.12.11 · via iphone
2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