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有没有投资价值?

在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中,能找到有较好投资价值的企业,怕是不易。

连接,不管是传统时代,还是如今的智能化概念时代,基础电信服务业都是最底层的。无论是过去以话音业务为主,还是如今以移动上网流量业务为主,在电信运营商的外围,都聚集着一群以渠道为主的第三方公司的存在。

当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进入4G用户争夺白热化阶段,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从2017年初开始,就先后出重拳祭出了全网通手机终端战和不限流量资费价格大战两记杀招。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用户保留了原来的中国移动手机号码,但做了更低资费或者最低档资费的调整,同时新开了中国电信或者中国联通的不限流量套餐手机号码,采取了使用全网通手机双卡双待的方式。

特别是,一段时间以来,有些运营商的4G网络不稳定或者大面积长时间故障的发生,而随着大家日常生活的移动应用的以来,增加了对全网通手机和双卡双待的选择。而在资费上的快速下降,又为用户做出这种选择配置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这种变化,对于电信运营商,以及围绕电信运营商开展流量转售业务的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未来的经营都将产生影响,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冲击。

尤其是,在过去的四年左右的时间里,以流量后向经营创新为主的模式,一直都处在流量价格快速下滑的通道下,在进入不限流量套餐的时代下,面临的经营困难就更大。随着电信运营商网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以不限流量套餐为始,实际上,正在快速走向包月模式的资费道路上。这就势必对整个流量经营产生更大的影响。

最近,有从事投资业务的人士在线上与我交流,探讨有关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投资价值的话题。从这个问题中就知道,该人士所在的机构应该是正在积极接触涉及从事电信增值服务的企业,但对于其未来成长性,还有顾虑。所以,在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因此,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一些探讨,限于目前手头上的数据资料的不足,本文仅从定性角度对行业情况做探讨,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通信行业的价值增长空间问题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来看,总体上通信业保持了持续稳定的增长。

2017年前三季度,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实现移动通信业务收入6950亿元,同比增长5.2%,占电信业务收入的72.2%。实现固定通信业务收入2674亿元,同比增长8.4 %,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27.8%。话音业务收入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较上年同期回落8个百分点,降至18.7%。

2017年前三季度,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完成固定数据及互联网业务收入1483亿元,同比增长9.5%,占电信业务收入的15.4%。完成移动数据及移动互联网业务收入4126亿元,同比增长28.1%,占电信业务收入的42.9%,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10个百分点。

2017年9月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2007M,比去年同期增长140%。2017年前三季度,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154亿G,同比增长148.3%。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流量达到146亿G,同比增长162.3%,占移动互联网总流量的94.5%。

从经济运营的总体数据来看,三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价值增长将更加依赖移动数据及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收入增长。而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还有巨大的成长空间。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后续以不限流量套餐或者实际上已经是变相的流量包月模式普及之后,则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流量的增长将与收入的增长不产生直接的强正向关联。

而是更多依赖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其他创新业务的收入增长。即作为管道的价值,将会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进一步下沉管道的价值,让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根据十九大的报告内容,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具体到通信业,目前为止明确的仍然是提速降费的政策要求,这一政策要求实际上就是在管道上的价值要进一步让利。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推进的不限流量套餐,就是这种让利的具体表现。不限流量,或者变相的包月制,从短期上来看会对流量经营的收入产生拉动效果,主要是通过单位资费下降但消费总额上升的方式实现的。但是,用户消费总额是受到预算约束的。同时,加上激烈的行业竞争。

因此,长期来看,管道价值是维持低水平增长态势的。而管道价值的主要部分就是流量(裸流量),更高价值,取决于电信运营商和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流量+”能力。

二、运营商与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关系走向问题

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电信运营商与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竞合关系是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业务最大变量之一。

电信运营商除了自己卖之外,更重要的是依赖第三方渠道的包销、分销、代理等各种方式,或面向公众用户,或面向政企行业客户。特别是政企行业客户,以电信运营商的资源,只能去重点直接服务那些大型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众多的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依赖第三方渠道。这在电信运营商的流量后向经营创新中,就更普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从2013年开始,以中国电信为代表,在进行流量后向经营集约化的创新中,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就异常活跃。以前是需要自己逐个找不同的省份甚至不同的地市去寻求运营商的流量资源,集约化后只需要对口一个机构,就可以在更多区域开展第三方流量分销。这是一个做大规模的契机。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开始借用了流量后向经营创新的概念,讲起了融资的新故事。

但是,随着4G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流量资费的快速下降,电信运营商的流量经营集约化机构,尤其是后向经营模式创新的机构,面临的规模如何突破的问题。

因为,后向经营创新的模式受到了前向资费大幅下降的严重冲击。被认为具有很好的融合营销价值的流量的稀缺性被大大缓解了。这个时候,表面上看,对于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依赖性增强了。但实际上,双方基于更高利润的合作基础弱化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有必要观察到,随着中国联通混改工作的推荐,中国联通在流量创新方面与BAT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的业务有了更深入的合作。传统的流量经营可能会更快的转向采用互联网的方式,而互联网方式,主要的入口都在BAT为代表的公司手上。

因此,对于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需要可能会快速弱化。目前,进行话费充值或者流量充值,淘宝和微信两大入口的量越来越大。这都会对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造成挤压,势必会淘汰一些。即电信运营商越互联网化,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就越会被弱化。

三、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业务结构问题

从营收的来源和能力角度,先梳理一下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类型,大体上分成两类:

一种是强关系型弱能力型,即本身的技术能力、渠道能力、运营能力一般,主要依靠关系从电信运营商等渠道获得具有一定折扣率的流量,然后再转售出去,从中获得价差。价差的空间主要取决于折扣的高低,或者能否获得更低甚至无成本的配送流量资源。

另一种是弱关系强能力型。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渠道能力和运营能力较强,能够在电信运营商的流量池或者流量包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运营进行流量的拼接(实际上就是利用产品组合的原理)获得更多的价差。此外,更重要的是,能力更强的,是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用户额外的数据资源,从而具备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

其他一些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大体介于这两者之间。

从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现状来看,是以第一种类型为主的。而且,第一种类型的平台,在规模上也受到限制。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电信运营商本身在集约管控的力度上,在系统的能力上,在稽核的力度上,都在持续加强。

所以,弱关系强能力的,尤其是能够在裸流量基础上有二次数据生产和加工能力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应该是电信运营商合作的优选。也是资本予以重点关注的。那种越是强调自己与运营商有特殊关系或者渠道资源的,反而不确定性更大。

总结一下,如果一个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其收入主要依赖于流量价差,即便其过往的业绩成长性可以,但在目前行业形势下,也是有较大不确定性的。

四、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的创新能力问题

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这是逆袭的根本动力。但是,我们都知道,创新是困难的,尤其是颠覆性的创新就更难。而具体到流量经营创新方面,过去五年时间里,主要是从前向模式向后向模式的尝试。而后向模式,主要是将流量作为营销资源进行,将流量内容融合在一起。但是,这种模式,由于流量本身的稀缺性和用户敏感性下降,已经很难成为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继续。

因此,在新的流量经营创新过程中,有些目光开始放到了国际化的视角中。即国际流量市场的开拓,主要从事国际漫游流量包。随着国人出国商务、旅游等的增多,这确实是一块未有效开拓的市场。

但是,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具备在国际流量市场能力的恐怕不多。而且,这方面的专业依赖性更强,这方面的创新,目前来看主要还是运营商的菜。只有等运营商或者其他大的企业(如华为)进一步把路摸熟了才可能跟进。一般的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想要自己先去拓展,可以尝试。但前期投入会较高,且不确定性也高。

因此,从创新的角度来看,如果发现有不错潜力的企业,倒是可以重点 积极关注。

总而言之,在第三方流量交易平台中,能找到有较好投资价值的企业,怕是不易。

本文系作者 蛇叔画足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