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寨”,论模仿创新,日本才是鼻祖

在模仿创新这条路上,中国比日本究竟差几个段位?

前不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20国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分别是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这四样法宝不仅悄然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更是让无数外国友人竖起大拇指点赞。在背负了多年“山寨大国”的谑称后,中国终于地位反转,扬眉吐气,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对“山寨”现象进行审视与剖析。

真正的“山寨之王”并不是中国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语系,起初用来描述当年遍布广东的各种电子产品加工制造厂没有自己的品牌,于是其生产出来的手机被称为“山寨机”。由于山寨机的生产厂商均满足于浅层次的抄袭与模仿,加上知识产权方面缺乏足够的硬约束,导致劣质产品泛滥。由此,“山寨”在当代商业语境内似乎与生俱来就带有一种贬义色彩。

随着山寨现象的愈演愈烈,人们发现,只要世界一流企业推出新商品,中国市场很快就会出现量产仿制品,致使外国媒体直接用“山寨大国”来戏称中国。

然而,事实上,中国并不是“山寨”的鼻祖,日本才堪称“山寨之王”。

二战结束后,大量的日本工厂在空袭中被毁,工业萎缩,经济萧条,举步维艰。为了能早日脱离苦海,日本开启了一段持续相当长时期的模仿史。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瞄准了美国的创意,步步紧跟,无论是电脑、消费品,还是通信产品,均不例外。

如此一来,大量“山寨”西方国家先进产品的商品在日本涌现出来,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汽车、家电、食品、服装、小商品、动画、漫画、影视、玩具……在那段日子里,“Madein Japan”几乎就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然而,在陷入“山寨”的黑历史后,日本人开始转变思维。他们不仅从书本上吸取知识,还买来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拆解,对每个部件进行彻底的研究,进而吸收其设计思想。

此外,日本技术人员还把制造产品的机械装置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模式被日本人冠以一个看似高大上的名字——“逆向工程”。说白了,拿到今天来看,这依然属于“山寨”的范畴,只不过层次稍高一点罢了。

模仿创新是后发国家崛起必由之路

当然,“山寨”现象绝非中国与日本的企业所特有,几乎所有国家的绝大多数企业都经历过类似的境况,就连大神级别的苹果公司都曾经“山寨”过施乐的用户界面。

究其原因,是各行业内部发展存在不均衡,反倒让后进入企业具备了领先企业不具备的竞争优势:

后进入企业可以通过观察领先企业的行动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并采取相应行动,从而可以大大减少在研发与风险把握等方面所需的成本,获得更为快速的发展。

这在经济学中被称为“后发优势”,对于落后地区和国家同样适用。如此一来,在诸多后发国家的特定发展阶段出现“山寨”产品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大环境下,后发展国家的企业普遍存在底子薄、资金少、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为了生存与发展,他们只能通过“山寨”业内领先者这条途径来尽可能降低成本并获得利润。而这一举动,恰恰是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后发优势,以求尽快缩小与领先者的差距。

那么,“山寨”就不等于创新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要解释这个问题,首先有必要界定“创新”的内涵。所谓创新,最早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来说,就是要把一种之前没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中去,其目的自然是要尽可能获得潜在的利润;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正是由源源不断的创新推动的。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包括五种情况,分别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与组织创新,具体如下表:

明确了创新的内涵,再回过头来看日本的“逆向工程”。可以发现,日本所做的一切虽说是以模仿为主,但也均包含着不少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的影子。

更为重要的是,在整个“逆向工程”中,日本企业在欣喜模仿带来的进步和成功的同时,并没有满足于单纯地“山寨”美国产品,创新的热情促使他们在巧妙地吸收美国创意的基础上,尽可能去提高模仿品的质量和功能,或者说是在“山寨”中融入自己的创新。

正是这一动力,不但让日本经济度过了漫长的低谷期,更是让整个国家的软实力水平大大提升,再加上对于科学技术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攻克,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成功转型为先进的创新型国家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简言之,日本其实走的是一条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道路,这一点值得其他后发国家的企业学习。

那么,模仿创新是强国之路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模仿创新的具体路径。从下图3可以看到模仿创新的各个阶段。

虽说对于一个后发国家的企业来说,整个创新过程总体上可以认为是由旧结构稳定性的丧失到新结构确立并稳定的一个有序的演化过程,但是具体的演化路径并不唯一,且具有多样性。

在演化过程中,有两个分叉点B(复制性模仿创新)和C(创造性模仿创新),由于这两个分叉点的存在,让模仿创新的演化面临着多条路径的选择,包括ABE路径、ABCD路径和ABCF路径。下面作个详细解析:

①ABE 路径。该路径是纯粹的复制性模仿路径,即真正意义上的“山寨”。后发国家敞开国门,支持跨国公司合资合作,完全照搬和依赖从发达国家引进的产品和技术,其结果必然是阻碍了自己国家产品的技术和品牌开发,且国内产业和市场均被发达国家控制,致使后发国家只能持续处于低水平的重复模仿阶段而不能有所突破。

②ABCD 路径。该路径可认为是技术创造模仿路径。后发国家通过与发达国家的龙头企业合资合作来引进购买核心技术并学习模仿,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完善,努力建立自己合资自主品牌或民族品牌。该路径已突破了路径ABE的瓶颈,通过技术学习和积累,已经可以掌握些许先进技术。但鉴于自主核心技术较弱,如何实现技术创造性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从而避免继续依赖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依旧是重大挑战。

③ABCF 路径。该路径是一条最为理想的技术追赶路径。后发国家不满足于单纯的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而是成功突破了模仿创新的瓶颈实现自主创新,从而完成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引领的华丽转身。这也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走向成功的路径。

对号入座,中国目前已经顺利走过ABC阶段,通过多年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模仿、积累和学习,我们已经可以在某些先进技术上处于领先。

举例说明,我们可以认为高铁是模仿了日本的新干线,可没人能否认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为世界叹服;我们承认是日本人发明了二维码,可没人能否认中国的移动扫码支付技术已经在国际上遥遥领先;我们不否认滴滴打车借鉴了Uber的灵感,可没人能否认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并没有进一步孕育出共享单车……世界上没有什么优秀的原创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之所以说“山寨”,是因为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学习发展的正确道路上。

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模仿创新虽是强国必由之路,但却不是强国之路。它同样如双刃剑一般,既有可能助力一个后发国家的成功崛起,也有可能将其推入低水平重复模仿的陷阱之中。中国还并未走上ABCF的发展路径,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依旧较弱,在很多领域的核心科学技术上仍然受制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如此一来,仅靠模仿创新是无法带来持续繁荣的。

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切切实实地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政产学研的良好互动,加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不断攻克关键技术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这样,那些被世人诟病的劣质“山寨”商品才会退出历史舞台,而我们国家也终将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真正崛起并步入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付一夫)

本文系作者 星图金融研究院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