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为何纷纷喜欢上了科学家

从现在互联网巨头释放的信号来看,技术创新将是下一阶段的战略中心。为什么?因为似乎唯有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商业梦想方能继续。

不出所料,互联网圈被正在杭州举行的云栖大会刷了屏。

第一波主题即最不懂技术的马云与13位顶级科学家谈笑风生。随后宣布成立阿里巴巴达摩院,投资千亿,研究对象包括量子计算、机器学习、基础算法、视觉计算、人机自然交互、芯片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等科技领域。

相比2015年的“大数据”和2016年的“五新战略”主题,今年画风有点突变,牵手科学家讲起了“高大上”的科学。无独有偶,BAT的另一极百度早就开始将科学和科学家挂在了嘴边。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走向前台(现已离职),数学天才陆奇(李彦宏曾将其与陈景润相提并论)加盟,李彦宏更是把人工智能树成了一面Flag,而人工智能所运用的技术与达摩院的研究领域几乎重合。

为何两大巨头如此“默契”,在此时都喜欢上了科学家?W觉得用李彦宏在《智能革命》一书中引用彼得·蒂尔的话挺有意思:我们需要能飞的汽车,结果只得到140个字符(指推特)。李彦宏自己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喧嚣掩盖了我们所要真正追求的进步。

从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

夸张一点说,巨头们现在觉得互联网已经不够酷了,不足以用来追求进步了。

近十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黄金时期,概念层出不穷,电商、O2O、社交社群、互联网金融、智能硬件、移动互联网、在线旅游、网约车、共享单车、在线视频音乐、直播、短视频、共享充电宝、大数据、云计算......一个风口接着一个风口。

但几乎所有的所谓“创新”都基于模式创新,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W君不再赘述。其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重构传统产业,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从而吸引流量,再将流量变现。即使有技术参与,也只是利用了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商业要素的数字化和重塑过程。除了大数据和云计算,模式创新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运用依然囿于已有范畴,在真正的科技突破方面,并无多大进步。

因此,此时应该重新梳理模式创新和展望未来。

互联网的刘易斯拐点来临,流量红利期基本结束,成本上升。基于模式创新的互联网企业,包括巨头,以规模换利润的玩法越来越艰难,淘宝也不例外。另一方面,基于模式创新找传统产业空白,也难上加难,现在连共享雨伞都融到资了,还留下多少空白呢?

对于用户而言,现在使用互联网就像吃饭一样,早已没有了新鲜感。当年被视为xin xuan的东西都不再xin xuan,新的也就成了旧的。

另一个角度,相比蒸汽机、电、信息技术三大革命对人类进步的推动作用,基于模式创新的互联网玩法确实难以称为为推动人类进步,顶多是改进或改善,无非买东西比以前更方便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其依然处于信息技术革命范畴。难怪李彦宏觉得移动互联网的喧嚣掩盖了我们所要追求的真正进步。

说得高尚点,当巨头们稳定了市场,收获了财富,精神境界可能确实提高了,开始关心人类的进步。说得现实点,模式创新遇到了天花板,作为企业,必须需求突破。

从现在互联网巨头释放的信号来看,技术创新将是下一阶段的战略中心。为什么?因为似乎唯有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商业梦想方能继续。

百度主打人工智能,其技术已经在搜索、地图、导航、互联网金融等现有业务板块运用,而这些技术也使得其在竞争中如虎添翼。你能说百度进行技术创新,没有现实商业的考虑?

阿里的技术创新也在不断推进。一个小的例子即人脸识别,此次云栖大会部分会场就需要人脸识别才能进入。其之前也在支付宝上运用,新技术依然是率先服务自家已有产品。你能说阿里进行技术创新,没有现实商业的考虑?

当然,W君狭隘了。无论主观还是客观,巨头与科学接轨联姻,未来充满想象。他们确实赋能了现有业务,但同时也可能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升级为一家科技企业。

比如百度,以后可能是家人工智能技术公司,搜索、地图、导航等业务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部分,从属于人工智能技术输出,生产无人汽车,提供智能安防设备,搭建智慧城市等等。再比如阿里,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将新技术用于电商上游的制造领域,推动生产的智能化。

技术创新才是中国互联网下半场的重头戏。

 科学家走出实验室

 真正的技术创新谈何容易,仅凭BAT的年轻程序员、工程师显然不行,推动人类进步还得靠科学家。

我们想象中的科学家似乎都应该埋头于实验室里,摆弄那些瓶瓶罐罐。但是技术领域的科学家,却恰恰有充足的动力走出实验室。

以人工智能为例,其需要庞大的数据量训练机器,即使科学家找到了最牛X的算法,如果没有大数据支持,相当于纸上谈兵;还有就是计算能力,储存和运算如此庞大的数据,仅靠实验室的计算机远远不够;此外,还需雄厚的资金,科研往往是重投入长周期,别说缺乏资金,就是有,为了那点科研经费,也得斗得头破血流。

而这些条件,现在看来,互联网巨头们都具备,经过多年的跑马圈地,凭借互联网获得了大量的数据;为了处理大数据,又搭建了强大的云计算;而钱对他们更不是问题。并且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他们也有足够的动力把这些条件提供给科学家。

互联网巨头的大数据、云计算、钱+科学家的算法,双方又有着足够强烈的意愿,一桩桩企业与科学家的联姻就出现了。

百度就利用这种不对称“忽悠”了多位科学家加盟,一个年轻科学家以前在美国研究鱼群运动规律,看到一张百度的迁徙图,觉得人的数据居然可以像鱼群一样研究,就跳槽到了百度。还有吴恩达“忽悠”学生亚当·考特斯(现百度硅谷中心主管),想做事来百度。

不知道马云这次是如何“忽悠”13位顶级科学家来参加云栖大会的?不过一个小细节是,13位顶级科学家中有一个叫迈克尔·乔丹的,不是篮球明星,而是一位在机器学习领域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其有一位学生叫吴恩达。不错,就是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吴恩达离职了,其老师去给阿里站台了,是不是有点意思)

结论: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企业家和科学家喜结连理也是有故事的。

W君预计,科学家快不够用了。

本文系作者 可未财经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 最后一句才是重点

    回复 2017.10.13 · via pc
  • 不错

    回复 2017.10.12 · via iphone
  • 老子有钱,也想做科学研究,为人类做贡献!

    回复 2017.10.12 · via iphone

快报

更多
3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