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到底向谁收费?谜底亟需揭晓

微信收费这个争论,站在用户的角度,没有结论就不算完。对运营商,最好尽快下“结论”,三家运营商都面临相同的抉择,如果对外宣称不收费就可以获得良好的口碑并且稳固自身用户的同时还能拉拢竞争对手的用户。

微信收费的这场风波必然要成为2013年热门话题,从百度指数来看,“微信收费”这个词从3月14日开始被人大量讨论,至今未休,并且话题量极速上升,在4月1日达到近期最高峰(工信部部长发言表示微信可能收费的次日),不乏愚人节各种谣言借机传播的因素,但是其后几天话题量仍然处于高点,说明这事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微信收费这个争论究竟何时才能画上休止符呢?站在用户的角度,没有结论就不算完。那什么是结论呢?无非就是免费与收费两种。工信部已经明确表示“运营商不能以垄断地位串通收费,应该建立竞争机制”,但是一句“微信有收费的可能”让风波至今不休,结论确实让人难以捉摸。

如果工信部没有打算下这个“结论”,那么争论焦点微信所在的腾讯公司呢,马化腾说过“普通用户正常使用微信的情况下是绝对不会收费的”,这句话貌似下了结论,理论上普通用户完全可以放心继续使用,但是百度指数的飙高说明了2个问题,一是用户开始关心这个问题(也许不仅仅只关心收费的事实问题),二是用户不觉得马化腾这句话算是最终结论。

为什么不是最终结论呢?因为在国内通信市场是被3家运营商“垄断”的,如果国家主管机构工信部不做结论,那么这3家运营商的结论才是用户想要的最终结论,用户的逻辑就是运营商把握着“收费决定大权”,运营商不发话下结论,这事就没完。谣言四起也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事还没结束,在一个没有结论的环境下各种收费的谣言才得以生存并滋长。

这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最可能有哪几个结论呢?

假设结论

结论一:运营商宣布不会对微信收费,用户最希望看到的结论就是这个。但是目前来看移动不会宣布这个会让自己“内伤”的结论。电信和联通没有明确表态不会向用户收费,留有很大的余地,后面再做评价。

结论二:运营商宣布对微信用户收费,这是用户最不愿意看到,并且可能性也最低的结论。网上有谣言称微信要像短信那样按照消息条数收费,这基本上就是无稽之谈,运营商有没有能力统计微信的消息条数是一个问题,就算能够统计,靠这个收费又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不用多说。

结论三:运营商宣布对腾讯公司收费,这是目前看来最有可能的结论。但是这个结论目前也是迷雾重重,原因就在于三家运营商的口气和态度非常不一致,所以也有可能是移动一家先开始收费,电信和联通观望。

结论推演

这三个结论无论是哪个,都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结论推出的前前后后都会有非常多的“噪音”和“回响”。

如果是结论一,“噪音”就是运营商公司内部会出现很多声音和阻力,收入的KPI压力就首当其冲,OTT业务明显对短信、语音通话都造成了影响,收入KPI还能完成吗?是不是得为KPI减负,减掉的部分谁来背呢?负责话音收入和流量收入的不见得是同一主体,能够单纯转嫁这部分KPI吗。“回响”有可能是运营商需要加大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的投入,在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必然要减少其他投入,最可能的就是减少终端补贴,连带的手机厂商也会有影响,要细论这个影响就需要另一篇文章了。

如果是结论二,“噪音”会是最大的,因为用户基数庞大,并且全部合情合理缴纳过流量费,如果二次收费,用户情绪可想而知,现在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用户群体抵抗结论二的出现,是一种无组织的群体行为。“回响”可能是工信部出面平息此事,给出“最终结论”。甚至运营商对OTT业务的整个计费方式也许都会改变。但是再次强调这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出现的,以免有用户被误导了。

如果是结论三,“噪音”会是运营商阵营内部的不统一,电信和联通现在根本没必要急于对腾讯收费,微信带来的流量增长是迅猛的,而且流量经营的总体思路也是清晰的,不可能因为这一闹腾而自断经脉。而移动处在一个十字路口,4G悬而未决,迟迟未到,3G已然无法支撑,最新出炉的年报显示2012年收入增长率再创历史新低(6.1%),而且近4年的利润年增长率也全部在6%以内,相比前些年20-30%的猛增显得苍白,更显无力。

“回响”可能就是电信和联通是否会跟进移动的收费策略,是否又会是一场新的价格战。但是更大的回响一定是将微信收费话题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各种抵制、支持、反思等声音都会充斥版面,运营商有可能在一片声浪中迷失,更为重要的是可能选择错误的发展方向。

未尽之言

对用户,安心使用,不用担心收费是最理性的选择,当然,用户可以选择关心这件事的进展,但是不能极端化思考这件事,也不必过分解读。

对运营商,最好尽快下“结论”,三家运营商都面临相同的抉择,如果对外宣称不会对微信用户二次收费,甚至不会对微信收费都会获得良好的口碑并且稳固自身用户的同时还能拉拢竞争对手的用户。

特别对移动,这本是从一个发言引起的话题,慢慢演变成一个商业问题,而现在已经快演变成危机公关了,尽快得出“结论”无疑会是明智的选择,只有这样这场争论才能早日休。

沙影

6篇资讯

粉丝

本文系作者 沙影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23
24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