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C观展:多年共生的运营商和设备商,即将迎来最后的同舟共济?

运营商与设备商多年来的共生模式,5G也许是最后一次了。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久前,2017世界移动大会(MOBILE WORLD CONGRESS,简称MWC)在上海召开,盛况空前。七个展馆塞得满满的,到处都是熙熙攘攘,摩肩接踵。

与以往观展不同,这次我不再是中国移动的视角,所以也有了许多新的收获。

比如设备商与运营商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运营商与设备商的共生

通信的基础,来自于设备制造商。

无论固定电话、数字交换、光纤传输、移动通信,还是更多的新科技发明,它们创造出来之后,正是通过设备制造商们的努力,实现了通信和信息服务的产业化、规模化,把产品推向全球各地,基于统一的技术标准实现了互联互通。

通信的发展,也离不开运营商。

从贝尔创立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再到为打破垄断拆分AT&T;遍布各地的运营商,又通过资本运作等方式兼并整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结果,是全球范围通信基础设施大发展,最终成就了"天涯若比邻"。

设备商做的,主要是产品研发和优化,以及面向运营商的技术推广,是B2B模式;运营商购买设备制造商的设备产品,以属地模式进行建设、安装和集成,并开展B2C或者B2B运营。

最终,形成了这样一条产业链:通信设备商把通信设备销售给运营商,运营商将通信能力提供给最终客户;客户向运营商支付通信费,而运营商向设备商支付采购和运营费。

简单来说,运营商是设备商的衣食父母。运营商依托通信网络运营持续赚钱,设备商才可能持续获得收益;反之,如果运营商生存状态不佳,就没有更多的资源和动力建网买设备。

在通信大发展的时代,通信能力供不应求,有通信网络就能赚钱。于是运营商从通信设备商购买大量设备,尽全力把网络建起来,有了客户就能让运营商赚得盆满钵溢;相应的设备制造商的日子也非常好过。

于是我们看到,依托技术驱动,产业持续演进。从固定电话到移动通信,从话音到短信再到数据流量,从模拟移动电话升级到2G、3G、4G,随着技术的升级换代,通信和信息服务的花样越来越多。

天花板出现了,怎么办?

但是,设备商支撑着运营商把网络建好了,运营商就能赚到钱么?

以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时候通信能力供不应求,有牌照,能建网,就不愁收益。

但如今,从客户兜里掏银子却越来越难。

在解决最基本的通信需求之后,尽管网络技术不断演进,配套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客户体验不断改善;但是要想说服客户多交钱,可真没有那么容易。

运营商的市场竞争,本来就越来越激烈,当通信的总体市场规模达到饱和,渗透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运营商无法再获取增量客户,企业的收益也就接近了天花板。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窘境:运营商花大笔资金进行网络升级改造,但却不能带来相应的收入增长,经营前景堪忧。

目前,全球的运营商的发展都接近了天花板:一方面连接越来越廉价,另一方面OTT又在步步紧逼,几乎所有运营商,都在为寻找突围路径而忧虑。

问题是,如果运营商都活不下去了,谁又来和设备商做生意?

这种情况,从3G时代开始出现,在4G时代引起关注。面对即将到来的5G,通信圈忧心忡忡。

设备商对未来的期望

事实上,设备商一直不遗余力,希望帮助运营商找到赚钱的路径。

首先,是在新技术的应用场景,新业务的拓展空间方面。

可以看到,每次设备商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时,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探索为运营商找到"杀手级应用",在各种展会和高大上的营销活动中,经常能见到设备商在展示科技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它们甚至自己下场来拉动产业链,建立产业联盟,目的是让运营商看到网络升级的价值,做出采购的决策。

另一方面,就是支撑运营商赚钱,能使运营商转型。

设备制造商的优势在于全球视野,有条件将运营商的先进经验或成功案例,或复制或移植到其他运营商那里。

所以在运营商眼里,设备商不仅提供了通信设备,也是业务运营和企业经营的重要合作伙伴;设备商带来的不仅是产品,还有堪比保姆的咨询与服务。

你可以看到,在通信展会上,通信设备商的展台布置和内容展示基本围绕这两方面进行。

有的是介绍高新科技带来的变化,新的产品新的场景新的应用新的价值,有的则站在运营商的视角,介绍如何开展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可以说,设备商比运营商自己还着急,拿出一个又一个新概念,希望运营商走出"增量不增收"的困境,重现曾经的辉煌。

运营商自己的算盘

自打通信业务从话音为主转向流量经营,量收剪刀差的问题就开始出现了。

技术进步让通信越来越便捷、高效、快速、便宜,为了满足业务发展,运营商不断投资把管道加粗,把存储加大,把网络升级。

然而,这些投入的边际效益越来越差,花了钱却不能带来收益的增加。

运营商一直在对这方面进行研究和思考,但并没有特别有效的解决办法。

其实,运营商心里也明白:增量不增收与基础设施能力关系不大,因为运营商开展的是同质化竞争。

都是同样的设备供应商,同样的技术标准,甚至同样的施工单位,网络方面能差多少?

即使某一家开始有先发优势,只要建设资金到位,后来者还可能少走弯路少花钱呢!

所以说,要在通信能力方面拉开差距,还真是挺不容易的。

在通信网络同质化的情况下,价格战是最有效的。为了在竞争中生存,运营商不得不频繁使用价格杠杆,力图发展用户持续获取收益。

而互联网的崛起,不仅在业务的多样性、灵活性以及舆论宣传等方面,冲击着运营商的市场地位,还让运营商曾经的线下渠道优势逐渐消弭。

未来何去何从?运营商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声音。

其中一部分人,在极力推动运营商进行互联网转型,或者基于通信技术推进信息化解决方案。

在各种论坛展会上看到,大家畅谈通信行业如何转型发展迎来第二春,并拿出成功案例和应用场景来证明:运营商还是很有前途的。

这些人与设备商沟通得最为投契。但客观来说,这些案例和经验还不足以进行大规模推广和复制,实际产生的价值也经常被质疑,甚至被人解读为"自嗨"。

互联网行业与通信行业的商业模式不同,而思维模式和管理手段更是有天壤之别,所以在互联网人眼中,即使设备商和运营商照猫画虎式地做成了一些OTT业务,也与真正的互联网差着好几条街。

所以,如今运营商内部的主流声音,是踏踏实实做好管道。

运营商有健康稳定的现金流,企业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如果将注意力聚焦在管道,高举降本增效的大旗,搞好通信网络的稳定性、安全性,还是能活得不错。

至于开拓创新,往往都是钱花掉了,收入却没上来,结果就是"瞎折腾"。

持这种观点的运营商人,对企业往往有很深的感情,但他们不看好未来的发展空间,认为如今的运营商一动不如一静,把管道做好,照样能过上好日子。

他们对网络升级、业务拓展等行为有抵触情绪,在他们眼中,忽悠运营商的设备商和咨询公司都是"奸商",运营商应该走设备白牌化等降低成本的"发展"路径。

但这两类运营商人群,他们都需要对设备商提出网络、设备、业务等需求,提升稳定性、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拓展新业务新模式。

这就很容易让设备商产生错觉:运营商转型发展的思路尽在掌握。

其实,运营商还有一条发展路径,就是不再仅靠通信业务赚钱,而是通过资本运作进行产业布局,同时强化基础设施拉动产业的规模发展。

比如,先在平台、应用、终端等领域布局,再把通信底层基础设施升级,当物联网整体发展起来,这些方面的投资就能给运营商带来回报。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中国移动积极推进5G的思路了:此前已经成立的终端公司、物联网公司、政企公司等一系列专业机构,在研发方面"一体三环"的布局,高调成立却又在低调运作的投资公司,这些是为5G时代发力储备的力量。

未来的中国移动,是要从连接收小钱,靠产业链挣大钱。

转型、做管道、资本布局,运营商的这三条发展路径,后两条路都会导致设备商和运营商渐行渐远。

如果运营商走低成本运营模式,就很可能延缓发展节奏,减少设备采购,这对设备厂商来说可不是好消息。

而如果想通过产业布局来提升收益,虽然网络发展和演进还会持续,但是设备商就不再是运营商的主要领路人。

总之,即将到来的5G时代,可能是运营商和设备商最后一次同舟共济了。

之后的路怎么走,需要早作打算。

本文系作者 宁宇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129
129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