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 PC端文章详情页顶部23-26

视频服务市场的两个趋势:简单向专业,扁平向多维

不断富媒体化的内容形式演变,众星捧月般将“视频”推上时代的其中一个浪尖。

广电总局要求A站和微博关停视听业务的风波,给视频服务市场带去了一丝惊觉,但它同时也是视频服务市场格外火热的一例外围注脚。

当各大视频平台在C端争抢消费用户时,另一波公司则将筹码押注在了面向B端的视频服务市场。

绕开“内容增量”这场汹涌的洪流,选取商用市场进行布局深入,视频市场的想象力再一次得到放大与延展。

和那些熟悉的故事一样,中国的剧情片总能找到与之对应的美国版故事剧。数年之前,大洋彼岸的硅谷,已经涌现出一批商用短视频推广平台,借由纯净的无广告体验和丰富的模板样式,它吸引了越来越多存在宣传需求的企业用户。

宽带网络的升级和不断借助技术提升效率的观念进步,构成了视频服务商用的逻辑前提。从后段的整合营销、商业变现,到前段的自动化生产,一个也愈发激烈的竞技场在我们眼前显现。

但问题是,视频服务市场里,我们是否也能提炼出某些共性的竞争要素,以更好的观察“前面的古人”,和“后方的来者”?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在问视频服务市场的竞争格局。

不断富媒体化的内容形式演变,众星捧月般将“视频”推上时代的其中一个浪尖。围绕视频这块蛋糕,各方切割方式存在差别,点上蜡烛后许下的愿望也必然不同。

那么,决定视频服务市场竞争能力的,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视频服务市场的竞争要素只有两条。一是,把简单的事情专业化;二是,把扁平的事情多维化。

把简单的事情专业化

简单向专业,本质上是对技术和商业的不断投入和创造。

当视频生产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时,将生产过程进行技术升级和商业迭代,就成了谁都能看到的,那支战场上的帅旗。

比如,MCN模式。

内容混战的视频疆域,头部内容和腰部内容相互挤占,试图将关注度尚可,商业化能力偏弱的腰部内容生产者进行“打包销售”,成了服务方在平台后方打下的主意。

2014年,让迪斯尼耗费了5亿美金方才拿下的Maker Studios,就是那位名声在外的专业中介——4亿订阅用户的终端覆盖,让它成为YouTube上最大的内容制作商之一,在为平台带去极大流量的同时,也响应了内容制作方商业变现的需求。

在中国市场,MCN模式几乎成为各大视频平台的基础配置项。兼带内容孵化任务的“中式代理”,不但寄希望于将视频扩延至整个泛娱乐领域(如网剧、电影),同时诉求服务的内容方所带来的大量粉丝能够进入电商、游戏等新的产品形态,从而有更多样化的商业模式。

纵观来看,MCN模式将视频生产、视频消费、视频变现拼接一处,成为专业化的内容工厂。流程化的标准产业链条,将传统的简单人力宣传分发进行工业化的升级调优,专业的模板追求的是规模效应的最大化,让生产效率得以保持、放大。

于是,网红经济成为了网红经纪,营销发行、广告代理,甚至内容公关,全成了流程化的专业体系,一个庞大的生态开始加速显现。

再比如,视频自动化生产。

和工业自动化相似,内容生产的自动化,将内容生产的前序流程也进行解放,它瞄准的,是MCN没有涉及的智能领域。

当人工智能在诸多行业施展拳脚之后,如今它也跨入了视频服务市场的竞争。

一家名为GliaCloud的公司,已经将这个想法进行了市场化的应用。虽然,和所有早期超前的实验一样,如今在视频领域的智能分析,在功能上还有地方尚需优化,但其蕴含的非凡潜力已经能让人感到欣喜。

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内容分析、素材抓取,之后就能得到一条加工合成的视频,这意味着视频服务市场的生产环节,也面临着一场由简单到专业的升级——机械又枯燥的人工重复,换成了高效节时的机器处理,无论对用户还是生产媒体,都是一个好消息。

同样,这并不是孤例。湖南卫视、芒果 TV这样的媒体已经成为了这种解决方案的获益方——几周前,一家名叫慧川智能的人工智能公司拿到了新一轮融资,它们要做的,同样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视频的自动化制作:

依靠语义分析,关键词搜索和视频抓取、图片合成,一个短视频云平台,切开了B端的视频服务市场。

同样切开B端视频服务市场,并依靠专业化思路撬动视频产业的路径,并不只有一条;上下游产业链和应用领域、应用形态的差别,给所有人都留有充足的竞争空间。

那么,这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启示是,流程的不断专业化,将给整个视频市场带来更多的可切割点位。

比如,那些琳琅满目的社交营销推广平台,几乎是围绕那个从前还是一款IM产品的微信求生的。面向B端的视频服务,至少拥有如数据传输降低开销、云端视频处理、视频广告交易渠道与程序化购买等方向。

而我们能看到的是,类似于数据云端维护的PaaS或IaaS方案,已经有了卡位的企业;而针对云端视频处理,嗅觉敏锐的微博在本月也刚上线了面向B端的"云剪"系统......

这样看来,简单到专业的思维,也巧妙契合着“未来公司都会是技术公司”的那个熟悉命题。

把扁平的事情多维化

把多维的事情扁平化,是处理问题的策略,也是组织形态的一种创新。

但反过来,将扁平的事情多维化,则成了视频服务市场竞争的不可逆选项。

为什么?因为视频市场就像那不断被注水的高台,当水位高到一定程度,除了筑升围挡,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

不抽象的解释是,视频市场的竞争,想要拥有相较同业者而言的优势,就必须以多维打低维;为此,其需要连接多个领域,多个商业维度的产品逻辑。

施瓦布曾在其著作《机械工程领域的现代企业管理》一书中提出“多方利益相关者”的概念——现代企业管理不仅要为股东服务,也应兼顾所有相关方的利益,才可实现基业长青。

如今看来,复合形态的企业运营,左右逢源正是为了连接产业上下游生态。而这,正是扁平到多维的譬喻。

仍旧以举例来说明。

视频内的信息结果集,包含大量商品、人物形象,且内容本身就与商品描述存在等价属性,是对商品购买的一种场景还原。那么,如何将视频和电商购物连接起来?

相似的问题还出现在教育领域。内容发生的单向传递,与传统被人诟病的填鸭教育没有实质区别。当新的MOOC式线上教育带来创新的解决方案时,要如何解决信息传递者(视频生产方)和信息消费者(视频观看用户)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

2015年那家饱含争议的“云视链”公司,不论如何如今都将互动视频技术进行了规模化的商用。一个名为video++的视频开放平台,就是为连接多维商业而诞生的。

在消费级视频领域,从爱奇艺的视频广告营销,到配合天猫双十一在合作视频网站投放的视频红包,video++解决的,就是视频到多维商业的彼此打通。

依靠视频浮层的创新,这家公司不但解决了视频互动,推广营销的跨界难题,而且将视频内容本身和商业输出进行分离,不再让消费者为相互杂糅的畸形内容埋单。

于是,传统的单维度视频平面,拥有了定点、定时进行视频互动、电商导购的多维能力。

和此相同,阿里技术团队也在实现的“边看边买”,以及为地方卫视提升收视和利润的视频服务商所做的互动营销视频,本质上都是在对视频进行内容层和商业层的叠加,赋予其多维化的能力。

实际上,对于我们时常能够接触到的直播产品而言,贯通左右,连接游戏或商铺早已成为市场熟悉的套路——一个主播配上一个淘宝店,通常就是电竞或秀场主播的变现指南。它隐含的逻辑是,只要主播不能从单一的视频内容源打通商业通路,人性驱使的主观获取就会是必然的选择。

更极端的案例是,内容生产者妄想借助自身影响力寻求的变现途径,通常不会在平台的掌控之内,游走于法律边缘的铤而走险,虽是生产者自己的杀鸡取卵,但背负最多风险的,依然是视频平台。这意味着在内容本身和商业变现在过往存在某种难以调和的矛盾。

所以,既然定位于视频服务商,不如寻求多维度的体系开放,让生态链伸展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竞争力增加砝码。

消费级视频场景是互动营销时代所有商业站点试图解决的问题,通过基于AI的图像追踪、检测和识别,视频信息将转化为结构化的数据,这其中也囊括了借助深度学习对人脸产生的判断识别,从而得到商业植入的最佳时间序列。

视频服务市场的入局者,必须要接受这种联结的生态,谁为此预备越多,体验越优,谁就拥有更大的获胜概率。

结语

一场技术升级的风暴,从瓦特的故乡格林诺克一直刮到如今的旧金山湾区。简单劳动和简单智识都逐渐失去民心与市场。技术迭代的速度深深地影响着如今的商业基础,简单向专业的认知转变,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开放了所有可能性,只要工业和科技还在发展,谁都有机会以新晋者身份杀入禁区。

德勤的几位高管撰写的《拉动力》一书,别开生面的将企业发展的核心总结为书名中的那三字——吸纳人才和吸纳资源的能力,已成为左右企业胜局的关键。

这也正是简单向专业,扁平向多维的宏观意义。(本文首发钛媒体)

本文系作者 奉政坊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