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董事长李泽湘:“港深莞”用1/10的代价,获得了10倍于硅谷的发展速度

李泽湘指出,“港深莞”地区跟硅谷比起来,从创意到样机到批量的速度至少是它的10倍,而且是1/10的代价。所以说如果把这个优势发展到极致,就是我们了不起的竞争优势。

李泽湘在大湾区论坛现场发表演讲

李泽湘在大湾区论坛现场发表演讲

【钛媒体综合】6月20日消息,在香港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泽湘,在现场发表了名为《以创新教育推动创新产业发展 使“港深莞”成为世界新硅谷》的演讲。

李泽湘提出大湾区今后的三个小目标:培养相当规模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技术人才,帮助香港工业4.0再工业化提供技术的支撑;建立港深莞智能芯片协同创新和产业化中心,带动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等的研发;在大湾区建立一所私立大学,以设计思维培养新型创业人才为主,服务于大湾区。

他还表示,“港深莞”地区跟硅谷比起来,从创意到样机到批量的速度至少是它的10倍,而且是以1/10的代价。如果把这个优势发展到极致,就是我们了不起的竞争优势。

以下是李泽湘的现场演讲实录:

今天我想从香港科技大学一个教师的角度谈一谈我对大湾区的认识,还有对未来的期望。

在开始之前,非常的感谢马化腾同学,他把大湾区概念从民间讨论、议论提升到国家的层次,引起了国家高层乃至世界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也为在大湾区的年轻人提供了无法想象的机会。这是大湾区的作用。

今天在几个嘉宾讨论的时候,大家对大湾区有个定位我觉得非常认可,要成为科技创新2.0的版本,科技与文化、艺术融合的未来的城市。我要讲一点,“怎么实现前面这些嘉宾们描述的未来”?我的观点,应该以创新教育来推动创新产业的发展,使得大湾区的核心地带“港深莞”能首先冲出来,成为世界的新硅谷。

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左边的照片是旧金山湾区,它里面有一个最核心的是硅谷,右边这个照片是我们的大湾区,它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地带是香港、深圳和东莞,我们知道香港是国际都市,深圳是中国的硅谷,而东莞是世界的工厂。这三个地方优势互补,只要抓住这个重点,我觉得就抓到大湾区发展的核心点。我1992年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我说在香港的教育、研究到产业,讲的俗一点产学研结合这条路,我在香港探索了20多年,在深圳创办固高,还有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也经历了20多年。最近10年我又在东莞的松山湖创办了一些公司,再加上机器人产业基地,同时也创办机器人学院,所以走的是产学研结合的路。

大家可能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真正要做这一点真不容易,过去深圳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深圳的大学和深圳的产业结合起来,我觉得还没有做到这一步。倒是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些学生跟科研,跟深圳的产业结合起来,产生了一系列不错的成果。怎么把这些成果总结起来上升到2.0的版本,我觉得这是马化腾非常了不起的见解。

很早提出这个观点,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嘉炜,那时候在深圳创办深港产学研基地,因为他曾经担任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校长,他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所以经过20多年的探索,终于到今天,最后上升到2.0的版本。这是我觉得今天这个论坛最重要的突破。

下面我从自己对这个地区的优势的认识。这是我上面讲到的,也是很多嘉宾提到的,我们这里具备世界最完整、最具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体系,我们有3亿多的中产的本土市场,每年芯片的消费,中国进口2300多亿,有一大半在深圳这块小范围内。第二个是由马化腾提出的“互联网+”的效应,正在快速的在整个大湾区、整个中国得到推广,使得我们整个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第三个,三个城市优势互补,各具特点。我们从创意到样机到批量的速度跟旧金山的硅谷比起来,至少是它10倍的速度,而且是1/10的代价。所以说这个竞争优势把它发展到极致,这是我们了不起的竞争优势。这是怎么把这些优势系统的综合起来,实现我们2.0的目标。

具备了这些优势以后,还有哪些技术性的革命带来新的机会?技术性的革命,我们叫颠覆性的技术,现在也出现了,这是智能技术、智能时代。智能技术、智能时代有很多种称呼,有人说是AI时代、有人说是机器人时代、有人说是数字时代,都没有关系,都是一个山或者一个Coin的两个方面,这里面主要包括芯片技术的突破,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突破,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还有就是生命科学也已经数字化了。所以这四个轮子将是驱动大湾区、驱动智能时代发展的最有力的发动机。

我们可以想象,在大湾区将出现一大批优秀企业,知名的世界品牌,这里包括智能产品与系统,我们讲的从芯片传感器到人工智能软件的应用,物联网可穿戴,AR、VR、无人机等等,也包括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的技术来提升改革我们的传统制造业工厂,也将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新能源车、智能驾驶、智能物流,它会出现无人机、无人船,所有无人的东西。

上次马化腾、沈南鹏和特首有一个晚宴,原创是马化腾同学,他说香港可以打造一个国际创新中心,以香港的高校、研究所、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数码港作为物理空间,再把它延伸到河套,眼神到深港和深莞的科技园区去,作为我们的物理空间。这些企业,一个是国际公司、研究所要进入中国,把它的切入点放在这里。二是中国本土的公司走向国外,它的国际总部放在这里。三是本土的创业公司通过本土的学校、教育,一个一个发展起来。所以要使这三类品牌企业发展起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政府必须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使得这个梦想城镇?刚刚很多人讲了,但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需要“人”,尤其是智能时代的科技人才。

创业的文化,香港有很多专业的人才,但是大家都对金融、律师非常看重,但是对科技、创业的文化重视并不多。这个问题解决必须从娃娃抓起,我们要创立一批新型的科技中学。所以,怎么改革我们政府的科技政策、移民政策?很多优秀的人要来香港,但是移民局的速度实在太慢,很多的障碍。其他的东西我就不说了。

下面我就讲三个小目标,我们把它实现了,我们的大目标就扣进一步。很多同事在构思,香港应该成立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把国外的优秀人才,不管是短期或者长期吸引到香港跟深圳这里来,我们培养一大批也许不是一百万,至少是相当规模的机器人+人工智能的技术人才。通过一个、一个行业融合起来,打造这些技术的孵化的前期,这样帮助香港工业4.0再工业化提供技术的支撑。所以这是第一个小目标。

第二个小目标,我们知道在过去30年,中国还有整个大湾区,我们吃够了没有芯片的苦头,我们的家电、计算机、手机核心一直自己没有拥有,大家也看到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未来十到二十年,我们将有机会重新定义智能系统、智能终端,有了这个定义墙,我们就有可能带动智能系统所需要的智能传感器、智能芯片、智能的东西。这是我觉得香港跟深圳、东莞联合起来可以解决30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叫港深莞智能芯片协同创新和产业化中心。我们也在整合一些资源进入到HKX,也投了很多这方面的项目,但是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抓住的核心。

最重要的一点,最后所有的东西都是人。虽然我们有几所在世界排名很前面的大学,但是说句实话,这些大学都是在论文的发表排名上不错,但是论文科研成果怎么和产业结合起来,还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我记得当年从香港科大到深圳创业的老师,去了一批,最后大部分又退回来了,因为各个学校都要用发表论文作为一个考评的结果,所以很多老师没办法去把它的科研成果产业化,所以我说我们走出了一些不错的例子,也是通过香港科技大学一门机器人设计的课程,就是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在一块通过动手,学会了一些动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里面出来了一批创业者,包括像大疆等等。

这个趋势,实际上很多美国的高校也都在探寻。乔布斯死后,美国创业者说,我们需要更多的乔布斯。怎么用系统的方式,用我们的工程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乔布斯?新型的创业人才需要把不同的知识整合起来,能够快速行动,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著名的创业者都是有类似的背景,我们也看到很多世界很好的例子,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吸收借鉴。整个培养模式将是从传统的模式转化到以问题为导向,多学科融合,基于项目的学习,国际视野和品位,只有做到这四点,我们才能够实现工业4.0,培养不是打造山寨,而是国际品牌的人才。

我的第三个小目标就是希望能够利用香港灵活的机制,建立一所私立大学,以设计思维培养这种创业人才为主,可以把它放到核心地区去,服务大湾区,能够把其他的学校也带动起来,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过来,他们的科研成果可以进入孵化器,也可以集成更多的人才知识在这里面。最后使得这些技术能够在香港,能够在深圳,能够在东莞落地,所以我们的2.0目标也就实现了。

这是我的几个简单结论,抓住核心,核心的核心就是人才,人才的核心是新型的大学。我的梦想跟马化腾同学,跟在座各位年轻人一样,是能够真正把这个地区打造成为世界的新硅谷,谢谢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